财政供养人员优化工作方案(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
阐述我国当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正确的财政支出结构政策是国家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强大杠杆。针对我国当前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财政支出结构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其核心是解决财政支出“越位”与“缺位”的矛盾,力求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着力建立起一个支出合理增长、内部结构有保有压、能够有效地规范支出行为、管理方式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支出运行机制。 一、加大改革力度,改变国家财政包揽过多的分配局面 我国现有的财政供给范围和支出分配结构是从建国初期的大财政、供给制发展而来的,是建立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上的,其更大特征是国家包揽的面过大,财政支出范围过宽,几乎复盖到整个社会生产与消费的各个方面,一些本应由市场解决的问题被纳入财政分配范畴。这种供给制的分配滞后于当前整个经济分配格局形势的变化,也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必须进行改革。特别需指出的是,现在国家每年的新增财力有限,而财政的增支压力相当大,经济结构调整、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科技教育发展等都需要财政加强支持力度。这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但如果不对现行财政支出分配格局进行调整,该减的减不了,那么,财政就无力承担和满足上述 *** 的重点支出要求,改善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就会是一句空话。 这方面主要应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大力削减对城市居民的有关福利性补贴。二是治理和规范事业单位的财政经费供给范围。
二、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控制行政人员和经费的膨胀 从理论上讲,财政分配是为 *** 履行其各项职能提供财力保障,其中确保 *** 机器的正常运转是财政分配最基本的职责。但由于 *** 机器隶属于上层建筑,纯属非生产领域和消费性质,因此,无论是 *** 机器本身还是经费供给,都必须进行严格的总量控制。当前的问题在于,行政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改革, *** 机器庞大,机构臃肿重叠,财政养人过多,行政管理费呈现出加速膨胀的态势,大大加重了财政负担。
具体建议: 一是在财政内部全面实行“下管一级”的管理办法,二是下决心推进行政改革,精简机构,这是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和压缩行政经费的治本之策。三是建立有效的 *** 公务员系列的竞争机制。
三、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财政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共性开支 社会公共性开支涉及的面很宽,包括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是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支出,也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支出结构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支出。在传统体制下,虽然国家财力比重较高,但财力分配的大头用于经济建设,社会公共性支出比重较低、社会发展的欠帐较多。改革以来,随着国家财力的大量分散,不仅导致财政投资急剧下降,而且连社会公共性支出的更低需求也难以保证。这种状况如果继续维持下去,最终对经济发展也将会形成很大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将是一句空话。因此,从宏观角度考虑,今后我国的财政支出政策必须切实强化社会公共性开支。 教育投入属于社会性开支,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财政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财政要继续把支持教育作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目前财政性教育投入约占我国教育投入总量的80%左右,显然,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是增加教育投入总量的关键。再一个重要思路是,需要改变国家财政统包教育经费的传统做法,动员全社会力量走多渠道筹措资金的路子。实践证明,以 *** 办学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多种形式办教育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发展模式。
第二篇
更佳答案
一、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总体构想
1.目标。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理论对财政支出结构的客观需要,并根据财政供给的基本范围以及需要和可能相结合的原则,我国近、中期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总体目标应为: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界定公共产品的内涵,明确 *** 职能,充分保障社会公共需要,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促进财政法制化建设。从财政支出职能结构来看,在现行支出结构的基础上,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应逐步下降,行政管理费支出比重降中趋稳,社会文教费支出逐步增加等。要逐步降低 *** 购买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当然,财政支出结构的目标不是也不可能一步到位,需逐步实施,系统推进。
2.原则。在现阶段调整和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体现 *** 职能原则。财政支出结构与 *** 职能存在紧密联系, *** 职能的范围和方向决定着财政支出的范围和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 通过财政参与社会资源配置,弥补市场缺陷,为社会提供必不可少的服务。因此,财政职能必须服从于 *** 的职能,财政资金供给范围也要服从 *** 职能范围。
二是体现社会公共需要原则。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社会公共需要是公共财政理论的基石,规范财政支出结构应体现社会公共需要,财政支出范围应与社会公共需要相符。在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中,必须以公共需要为原则来界定和规范财政行为。
三是体现社会效益更大化原则。效益涉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大都可由市场解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特别注重社会效益更大化原则。公共产品中的纯公共产品,因其社会效益更高,应首先保证这部分支出,然后再安排准公共产品财政负担的部分。 *** 应根据公共产品社会效益的不同,分层次、有重点地确定财政支出范围。
四是注重财政支出结构相互协调原则。财政支出结构的协调主要指结构内部各个要素的相互适应,是明确支出重点与非重点的平衡发展,而不是各个要素不分主次的平均发展。在不同的条件下,各要素在财政支出结构中的地位不同,有着明确的主与次、重点与非重点的分别。支出结构的协调是动态的协调,是支出各要素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实现各支出要素之间相互促进的发展。五是体现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原则。财政支出结构按行政级别划分有中央、省、市、县、乡各级财政支出,由于各级 *** 职责权限不同,财政支出范围也不同,即事权与财权应相一致。国家可通过立法等形式确定中央 *** 和地方 *** 各自的事权,根据各自事权确定相应的财权。在明确财政职责范围的前提下,合理、科学地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支出范围。
3.总体思路
调整和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前提是科学界定我国财政支出的范围,明确 *** 及财政应当承担什么事务,应重点支持什么,重点控制什么等等。因此,我国财政支出调整的总体思路可作以下考虑:(1)确保国家政权建设支出需要,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政权建设支出属社会公共需要支出,市场机制无法满足,只能由 *** 财政通过税收筹集资金予以解决。(2)增加社会保障支出。近年来,我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逐年增加,但仍存在支出比重较低、社会保障覆盖面较窄的问题,这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级财政应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的投入。(3)加大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力度。社会公益事业具有较强的社会效益,私人投资者通常不愿介入或介入不充分, *** 财政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有利于促进社会事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环境。(4)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的支持力度。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理论的客观要求,财政预算内投资要退出“竞争性”领域,逐步让位于市场,财政主要增加对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基础研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资。
二、调整和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对策思考
根据上述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原则及总体思路,针对目前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在近、中期应采取下列对策:
1.逐步解决行政事业经费增长过快的问题
行政管理、外交、公检法等部门执行社会管理的必要经费支出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基本需要,属于公共需要,是财政必须保证的部分。但我国行政管理费支出与世界各国相比较高,2000年达17.42%,增长速度超过同期GDP增长速度。针对我国现状,可采取如下改革措施:
(1)进一步精减机构,控制行政编制,提高行政支出效率。1998年以来我国进行 *** 机构改革,精简了机构人员,但仍然存在机构重叠庞大、人浮于事的现象,人员费、办公费居高不下,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沉重负担。要严格控制 *** 机构的公共经费,改革会议制度、公共用车制度和招待制度,减少会议费、车辆购置维护费和接待费支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规范事业单位的财政经费供给。事业单位可分为三类:一是社会公益型,如基础教育、技术推广等;二是准公益型;三是经营型。对这三种类型的事业单位,财政应保证社会公益型经费,对准公益型实行定额或定项补助方式,并适当核减部分经费,把经营型事业单位推向市场。
(3)推行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统管。按照财政部颁布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贯彻预算内外资金结合作用、统筹安排的原则,保证单位的预算外资金和其它收入主要用于弥补正常经费的不足和促进事业的发展,建立一套能全面、系统反映单位财务收支状况的报表体系。
2.改革财政投资体制
财政用于固定资产的投资是经济建设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投资对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98年起,中央 *** 针对我国存在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连年增发国债用于基础设施投资,有力地拉动了我国经济增长,但同时中央 *** 承担了很大的债务风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必然的,总体来看,应以企业和家庭部门投资为主, *** 投资只能限于公共需要、私人不愿意投资的领域。要把过去财政对生产、经营领域的投入转到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工程上来,并随着财力的丰裕逐步增加投入,通过转变资金投入方式,为市场经济和企业平等竞争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经济建设主体应由 *** 转向企业,财政只进行涉及国计民生的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从直接投入生产领域,逐步转移到为生产建设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上来,转向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公共服务项目,转移到共同需要方面来。要改革国家政策性投资体制,财政预算内投资不宜实行有偿使用的方式管理,宜采取无偿投资的方式;由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安排的投资,应采取国家资本金投入的方式。
3.优化社会文教支出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我国 *** 早已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001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完成213亿元、科技支出完成373亿元,为了进一步加快推进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2002年,中央财政安排教育支出251亿元,安排科技支出40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加17.84%和9.38%。
总的来说,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其中,基础教育基本上属于公共产品,整个社会成员都可以从中受益,具有正外部效应,其经费应全部或绝大部分由财政供给。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更多地带有私人产品的特性,其费用可由受益者来支付一部分。因此,按照公共财政理论,高等教育可以由 *** 来办,也可以由私人来办。对此,国家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财政应为义务教育提供资金保证,为重点高校提供更多的财力支持。
基础科学研究属于公共产品范畴,其成果为社会所共享,其经费应全部由财政负担。应用型科学研究由于可以市场化,财政不应负担经费或酌情负担一部分。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科技力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 *** 应提高对科学研究事业的财力投入,并使科学投入的增长快于同期财政支出的增长,同时,在科学研究支出总量提高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基础科研的投入力度,优化科研支出结构。
4.逐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是一个重要的“内在稳定器”。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完善,许多应由财政承担的社会保障由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负担。另外,社会保障支出划分不明确,支出比重低的现象仍然存在,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各级 *** 要加大对社会保障支出的投入力度,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财政必须按照公共财政要求,进一步调整现行支出分配结构,尽快使财政资金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同时相应削减行政经费和一般事业经费支出,真正把社会保障支出作为财政预算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加快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扩大失业保险实施范围,使各类城镇企事业职工都参加失业保险;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体系;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模式。
5.改革财政补贴制度
我国财政补贴主要包括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价格补贴主要是粮、棉、油补贴,企业亏损补贴的范围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的主要行业。目前我国补贴的比重仍然较高,随着市场机制逐步发挥作用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市场价格体系的日益完善,对现行财政补贴制度应进行清理和整顿,减少补贴项目,压缩补贴规模,规范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益。
此外,要注重财政支出结构的制度建设。政策调整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一方面,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规范、科学、透明的支出管理方式,还需要进行支出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如切实推行 *** 采购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行零基预算等。
第三篇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处理各级财政的纵向分配关系上,体制上的调控能力与调控实力不对称现象较为突出,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体制调控效果不理想。一是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转移支付性支出的制度安排不合理,拉大了基层财政间的贫富差距,致使许多县乡财政陷入了运转困境状态。二是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转移支付性支出无法形成基层 *** 的实际可用财力,降低了上下级财政间转移支付的财力调控功能。目前,在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县乡基层财政的转移支付资金中,60%以上是通过专款安排的,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所占比例不足40%。这种现象,一方面使转移支付资金在分散化使用过程中产生了被各部门中途截留现象,增大了转移支付成本,另一方面,也无法有效缓解基层财政面临的财力紧张矛盾,削弱了转移支付资金的财力调控能力。
2、在体现 *** 职能的横向分配关系上,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一是财政支出对公共资源的整合与调控能力低,降低了公共资源利用效率。突出表现是以行政、事业收费形式形成的大量预算外财政资金,即使在“收支两条线”管理方式下,也仅仅是体现了财政监督、部门使用的特点,仅仅是对预算外资金管理上的“收支两条线”,还没有真正达到预算外资金支配使用上的“收支两条线”。目前我国各级 *** 部门形成的“财政监督,部门独立使用”的预算外财政资金仍然高达4380亿元,这部分预算外资金虽然在性质上属于财政资金,但处于财政监督下的部门独立使用状态。二是财政预算内资金中的 *** 行政管理费支出规模过大,不仅降低了行政效率,也挤占了财政资金的其他用途。1978年我国行政管理费支出52.9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是4.71%, 2003年,我国行政管理费支出达到了4691.2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上升到了19.03%。如果考虑到 *** 各部门用预算外资金安排的支出在内,目前我国的行政管理费支出占综合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了23%左右。三是财政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支出结构不合理,导致我国社会事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在处理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问题上,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存在着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观念,特别是许多地方财政部门在突出抓财源建设的同时,未能对社会事业投资引起足够重视,导致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中对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不大,使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呈现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协调局面。
二、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应对策略
适应新时期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财政支出应该体现“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导向明确、绩效显著”的特点。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我国现行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如下调整:
1、按照正确处理 *** 与市场关系的要求,在对预算外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基础上,按照“利出一孔”原则,整合公共财力资源。为了体现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统一、高效原则,必须使预算内外财政资金由 *** 统一支配。从根本上解决 *** 财政经费相对紧张与各收费部门经费宽裕的不合理现象,将有限的财政性公共资源用于社会急需的公共领域。其实现路径是取消行政收费的专户储存和专户使用性质,实行统一入库、统一管理, *** 集中使用。
2、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在合理界定各级 *** 的公共职责与公共权限的基础上,按照财力均等化原则,完善我国财政体制。由于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涉及到财政系统中的各级财政部门支出状况,如果不对现行财政体制进行适当调整,不能实现纵向财力结构的优化,对于许多相对困难的基层财政而言,根本不具备调整和优化横向财政支出结构的财力基础。有鉴于此,我国应该在合理界定各级 *** 的公共职责与公共权限的基础上,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和财力均等化原则,适当调整我国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的内容,尽快完善我国财政体制。
3、继续推进经济体制、行政体制、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的费用类别结构。从今后发展来看,我国应根据经济体制、行政体制、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进程,从财政支出结构的存量和增量调整入手,适当压缩财政的经济建设费支出,适当控制和压缩行政管理费开支,适当提高财政的社会公共事业支出,进一步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适当提高财政的国防经费水平。
4、严格财政购买性支出中的公用经费管理,优化财政购买性支出的公共领域资源配置。从当前和今后发展来看,为了发挥财政购买性支出的优化公共领域资源配置功能,不仅需要进一步拓展 *** 采购制度的适用范围,健全 *** 采购机制,而且必须通过公共用车制度改革,适当限制职务消费现象,同时,为了控制各种招待费用过高的问题,必须在严格控制招待费标准的基础上,对单位招待费实行严格的总量控制。
5、严格财政转移性支出管理,按照经济原则和伦理原则,合理规划财政转移性支出的范围、类别和幅度,通过提高财政转移性支出的透明度,加强社会对财政转移性支出监督。一是必须拓展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的公共受益范围,逐步将社会保障由城市延伸到农村。二是财政补贴必须退出普遍性的“变相福利”误区,按照经济原则和伦理原则,合理规划财政补贴的受益范围,明确财政补贴的受益对象。三是为了体现税收优惠的经济原则和伦理原则,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建立我国税式支出预算控制制度。
6、按照预算公开性原则,提高财政支出透明度。财政支出能否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财政支出结构是否合理,财政资金花费是否得当,关键要看财政支出是否符合民意。只有将财政支出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建立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真正赋予社会成员对财政支出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才能有效遏制财政资金的不合理花费现象,促进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针对我国各级 *** 财政支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相对较低的现状,扩大社会成员对财政支出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必须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透明度,建立健全 *** 资金信息披露制度。一是必须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进一步细化预算支出科目,全面、系统地反映 *** 支出状况。二是必须使 *** 披露的预算和决算信息具体化,让社会成员充分了解 *** 预、决算的全部具体数据指标。
如何增加财政供养人员的收入
大力发展经济,处置闲置国有资产。
财政供养人员是指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公职人员,涉及范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政供养人员,仅指 *** 机关人员,又称国家公务员,在国外称 *** 机关雇员或文官。广义的财政供养人员,又称公职人员,在国外称 *** 雇员,不仅包括 *** 机关人员,还包括由财政供养的公共机构人员,如公立机构的教师、医生、环境卫生人员、图书馆管理人员等,相当于我国的事业单位人员。地方财政供养的人员主要还是机关工作人员。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财政供养人员数量居高不下。虽然随着机构改革工作不断推进,各行政事业单位通过竞争上岗、内部提前退休等方式,逐步分流了部分冗余人员,但由于机构改革中部分行政机关裁减的人员有很多被分流到事业单位,行政编制有所下降,但事业编制却普遍增加,供养数量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缓解,改变的只是供养人员的身份。再加上国家连年不断地扩招公务员及事业干部,致使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干部的人数越来越多,也造成了财政供养人员膨胀现象不断,在严重地降低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财政支出压力。
优化财政供养人员比例
一比五十。优化财政发布的通告得知供养人员比例是一比五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