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黑客接单正文

西安市未央李元昌儿科(李元昌儿科诊所 *** )

论文如何评价唐太宗的功绩与过失

史家常称唐太宗圣明, 为政多善而足法, 故有“贞观之治”。然考诸史实, 唐太宗失德、失策、失治之处甚多, 若非忠智之士有所补救, 他的许多过失都足以导致败家亡国。贞观之所以称“治” 一方面由于唐高祖广用贤能、直言纳谏、安静养民的治国方略在贞观前期存在功效延伸, 与隋末战乱形成了对比;另一方面则是唐太宗与唐高宗授意史官在贞观历史记录中大肆隐恶饰美的结果。

“唐太宗由于其辉煌的文治与武功, 以及贞观时代直言纳谏的清明作风, 一直被作为圣明天子的典型, 为历代史家所称誉。研究文章数量庞大, 超过了其他皇帝 这是许多唐史者学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这句话概括了历代史家的基本观点, 即唐太宗的圣明造就了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垂范千古的治世杰作。然考诸史实, 贞观之治值得称道的方面主要在贞观前期, 应归功于唐高祖治国方略的功效延伸。而唐太宗本人的有关作为却所失甚多, 许多方面还足以导致败家亡国。透视贞观二十三个春秋的治乱得失, 唐太宗贞观之失的教训比”贞观之治“的光环更值得后人深思。

首先, 唐太宗失德于家, 在一定程度上也贻害于国。

专制时代的中国以”家天下“为政治特色, 君主治国的基础自然是治好家, 所以君臣父子纲常伦理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可是唐太宗却袭杀兄弟、逼父禅位、占叔父李瑗之姬 、夺小弟元吉之妇 。夺位为帝后又失教皇子、乱储君之制。其不孝、 *** 、乱纲、失亲之处与许多亡国之君都颇为相似, 只是唐太宗的智术略出其上而已。唐太宗为了夺取皇位, 先向唐高祖打小报告, 告其兄太子建成与弟齐王元吉 *** 后宫, 待唐高祖召见二人查问时, 他却发动玄武门之变抢先将两位兄弟袭杀, 又命令尉迟敬德执兵直犯高祖禁宫, 以宿卫为名对高祖实行监禁, 逼宫夺权后又派长孙无忌之兄长孙安业任右监门将军 。据唐宫禁门籍之法, 右监门将军判出。高祖从此就在唐太宗心腹的监控下终身失去了自由, 实际上等于宫中软禁的囚徒。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 , 唐高祖薨, 从俭葬于献陵。唐太宗参照汉代筑皇陵制度开始预作山陵, 口头上说要“因山为陵, 容棺而已 ,实际上从此到唐太宗驾崩的十二年间, 昭陵的规模不断扩大, 封域面积最终达一百二十里 。在险峻的山上建造如此浩大的皇陵, 耗费国家资财一定不少。可见唐太宗并没有封建时代圣明君主以仁孝治天下的德行。宋儒所云“唐,,三纲不正, 无君臣父子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当属确论。从这方面来看, 唐太宗没有开创太平盛世的必然。

其次, 唐太宗屡次曲法徇情, 使贞观政治颇有法度之失。

侯君集破高昌时, 与手下将士大肆窃掠财宝, 造成了“数郡萧然, 累年不复”的恶果, 被依法收监, 仅因为岑文本上疏说情, 太宗便曲法而放人萧禹是恪守传统的老臣, 唐太宗在唐高祖薨后曾经评价他为“真社稷臣也” 。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萧禹为御史大夫, 弹劾李靖在破颉利牙帐之战时御军无法, 致使突厥珍物, 掳掠俱尽, 请付法司推科。唐太宗一方面“特敕勿劾”, 另一方面对李靖仍然加官厚赏。不久, 又对李靖说: “ 前有人谗公, 今朕意已寤, 公勿以为怀。” 复赐绢二千匹 。李靖确属国家难得的大将, 但御史大夫是依法弹劾, 唐太宗连“违法必究”表面程式文章也不做一下, 反而在大臣面前搬弄是非¹, 恐怕是权术有余而君王的法度不足。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 唐太宗诏自今皇太子出取库物, 所司勿为限制, 于是太子发取无度, 左庶子张玄素上书劝谏, 在早朝时被太子派人伺机狠揍一顿, 几乎致死! 太宗也不追究。

同年, 巨贪党仁弘事发, 罪当死, 太宗亲自作秀,曲法护其命。

汉王李元昌所为多不法, 又常常杀害劝谏他的侍臣, 太宗却睁只眼闭只眼, 也不依法处理撇开史书中唐太宗有关/法制0的光辉语录, 对比研究贞观时期执法过程中随意性, 诸如此类的事例还真不少。

第三, 唐太宗在位时, 一直梦想恢复封建诸侯制度, 而这种制度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最可能导致内乱和亡国。

早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 唐太宗就想建立封建世袭制度 。贞观五年(公元631 年) ,唐太宗不顾魏征等大臣劝告, 有旨命令官员起草封建条例, 定等级, 实行皇族与功勋大臣世袭封建。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 6月, 诏荆州都督荆王元景等二十一王所任刺史, 咸令子孙世袭,又以功臣长孙无忌等十四人为刺史, 亦令世袭;非有大故, 无得黜免 。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 , 唐太宗在留与接班人的《帝范》中仍然对“封建亲戚”念念不忘!说明有史可查的20多年中, 唐太宗一直想实行世袭分封制! 这可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小事! 唐太宗是否真心想分封功臣姑且不论, 但他想分封皇子皇孙却由此可见是不争的事实。而历代分封、世袭致乱的史实又证明, 分封诸侯乃亡国之路。仅此而论, 唐太宗本人不但不圣明, 甚至很可能祸乱国家。

第四, 唐太宗安边失计, 黩武祸民导致了扰外乱内的严重后果。

贞观元年(公元627 年) , 诸州奏称岭南冯盎反, 唐太宗命令将军发江、岭数十州兵讨之, 幸亏魏征及时剖析形势, 力辩其未反。事实证明魏征判断正确, 才避免了一场迫在眉睫而且可能祸乱南中国的冤战。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 高昌平定后, 褚遂良建议立高昌子弟为藩辅, 唐太宗却不纳谏, 反发兵守其地, 耗财扰民未得其利, 以致突厥入寇, 后悔不已。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 唐太宗拒不纳谏,先允婚真诚和亲的薛延陀, 待其历经艰辛、损失惨重, 不远万里而来时, 又耍诡计赖婚用心阴毒却埋下外交失信的后患。随后几年, 唐太宗伐高丽时, 薛延陀引兵寇边, 唐十数州不得安宁 。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 年) 起, 唐太宗不听劝谏, 多次大规模兴兵进攻高丽, 劳民伤财而未能如愿。征战中甚至不采纳江夏王李道宗奇兵袭敌根本的正确战术建议, 反屯兵于坚城之下, 攻打安市近半年之久! 终于兵疲粮尽而无功, 不得不狼狈返回, 悔恨无及 。可悔恨之后, 又发动更大规模的战争。为了制造进攻高丽的大量海用战船, 不但役及江南十二州民众 , 而且影响了中国西南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安定 。

房玄龄死前切谏不要再伐高丽, 谏得唐太宗悲不自胜。可是, 谏归谏, 战归战。唐太宗对房玄龄的进谏表扬一番后, 仍然放手发动战争。终于在“蜀人苦造船之役”、 州县督迫严急, 民至卖田宅、卖儿女不能供, 谷价踊贵, 剑外骚然0的情况下引起雅、邛、眉三州人民造反 。朝廷不得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平定内乱, 唐太宗本人也在人民的反抗声中暴病而亡。

因此, 由于唐太宗好大喜功, 黩武祸民, 扰外乱内, 几乎重蹈隋朝覆辙。

第五,太宗有俭约为治之虚名, 更有奢纵失度的实行。翻开史书, 唐太宗俭约自律的语录比比皆是。

可是据有关记载, ”太宗常幸洛阳, 颇见可欲, 多治隋氏旧宫, 或纵田游,,“贞观四年(公元630年), 唐太宗发卒修洛阳宫以备巡幸, 被给事中张玄素批评为财力不及隋世而

土木之作甚于炀帝 。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 , 又/修仁寿宫, 更命曰九成宫, 又将修洛阳宫, 民部尚书戴胄表谏……上嘉之,……久之, 竟命将作大匠窦琎修洛阳宫”。其工程凿池筑山, 雕饰华靡“ , 不知耗费了多少资财。

贞观六年( 632年)正月, 唐太宗将巡幸九成宫,姚思廉进谏, 唐太宗找了个借口: “朕有气疾, 暑辄顿剧, 往避之耳。”还赐与思廉绢五十匹。且不论正月就想去避暑的理由是否充足, 两个月后唐太宗毕竟去了九成宫 。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五月, 唐太宗幸九成宫时, 天下并不安定, ”雅州道行军总管张士贵击反獠, 破之“。“八月, 又 以张士贵为龚州道行军总管,使击反獠”。年底, 唐太宗幸故隋之离宫芙蓉园, 又校猎少陵原、置酒故汉未央宫, 与太上皇唐高祖吹嘘”胡、越一家, 自古未有也“、”四海入臣“, 可是嘉州、陵州人民却正在造反, 只得命邗江府统军牛进达去镇压。

贞观八年( 634年)冬十月, 唐太宗造大明宫, 借口是”以为上皇清暑之所。未成而上皇寝疾, 不果居“ 。同年年底, 中牟丞皇甫德参上疏言:”修洛阳宫, 劳人;收地租, 厚敛;俗好高髻, 盖宫中所化。“太宗大怒而欲治其谤讪之罪, 魏征极谏, 唐太宗咆哮道: “朕罪斯人, 则谁敢复言! ”。

此间天下事如何呢?年关刚过(即贞观九年正月)党项先内属者皆叛归于吐谷浑, 三月, 洮州羌也叛归吐谷浑 。到了夏天, 太上皇唐高祖李渊驾崩。唐太宗再也没有任何权威羁绊, 愈发为所欲为了。

贞观十一年( 637年)春, 唐太宗又修飞山宫, 魏征劝谏无果。五月, 魏征上疏说太宗“欲善之志不及于昔日”、”谴罚积多, 威怒微厉“。同年八月, 太宗谓侍臣曰: “上封事者皆言朕游猎太频, 今天下无事,,”

实际上当时并非天下无事, 那几年由于赋役沉重, 人民已经怨声载道, 人们说: “即日徭役,似不下隋时。怀、洛以东, 残人不堪其命,,”[, 而西疆还有唐与叛羌及吐谷浑的大战。就在唐太宗说“天下无事”的上月, 暴雨还使洛水成灾, 淹死了六千余人。魏征力劝唐太宗纳谏少事游猎。唐太宗嘴上说”公言是也” 并”劳而遣之“。可是仅仅两个月后, 唐太宗又到洛阳苑打猎去了。上行下效, 吴王恪当时也常去打猎, 被侍御史柳范奏弹, 唐太宗责怪长史权万纪没有匡正吴王, 欲处以死罪, 柳范一针见血地指出: ”房玄龄事陛下, 犹不能止田猎, 岂得独罪万纪! “。仅仅几个月后的贞观十二年, 唐太宗又东巡入洛, 次于显仁宫, 宫苑官司因供奉不精多被责罚 。

贞观十二年与十三年, 风起云涌的反叛在巫州、霸州、巴州、钧州、明州、壁州、洋州、集州等地爆发唐太宗一边疑惑”创业与守成孰难“, 一边仍然巡幸田猎不已 。魏征眼见人民疲于徭役和兵役, 向唐太宗发出了百姓之心不再宁帖的呼号 。

可是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 , 唐太宗又新作襄城宫 。次年, 房玄龄、高士廉问少府少监窦德素: ” 北门近何营缮? “太宗大怒, 斥责其少管闲事!就在这一年, 连唐太宗的卫兵也忍不住要反抗,”惮于行役, 冀上惊而止, 乃夜射行宫, 矢及寝庭者五“。这应该不是偶然现象。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四月, 唐太宗兴兵高丽的同时将终南山太和宫整修为翠微宫。七月,又增建玉华宫于宜春之凤皇谷 , 且“备设太子宫、百司, 苞山络野, 所费已巨亿计”。简直就是大兴土木!

唐太宗如此作为, 人民在“贞观之治”中的负担也就可想而知了。

唐太宗抚民失策, 留下了一定的苛政之患。

玄武门之变之后四个月, 唐太宗赐长孙无忌等43人分别食实封有差, 共计食实封三万一千户, 当时国控户口仅仅两百余万, 唐太宗竟然如此滥封, 显然是为了夺权后收买大臣。

次年(贞观元年)关中饥荒, ”至有鬻男女者“, 不能说只有天灾没有人祸 。大量宗教人口和大量食实封官员存在必然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而征战不休、土木频兴和恣意游猎又毫无疑问会增加人民负担。贞观十一年, 侍御史马周上疏陈时政曰: ”,今之户口不及隋之什一, 而供役者兄去弟还, 道路相继。陛下虽加恩诏, 使之裁损, 然营缮不休, 民安得息! 故有司徒行文书, 曾无事实,,而百姓怨咨者, 知陛下不复念之, 多营不急之务故也。“ 人民既不堪压榨只有纷纷逃亡。于是, 贞观十六年正月, 唐太宗便有一道针对全国的敕文: ” 敕天下括浮游无籍者, 限来年末附毕。“ 可见逃户现象已相当严重。

半年后, 唐太宗又特下制书, 对那些为了逃避繁重赋役而自残自伤者/据法加罪, 仍从赋役0! 温国公不愧良史, 在《资治通鉴》中紧承此制而特别说明: ” 隋末赋役重数, 人往往自折支体, 谓之-福手. 、-福足. ;至是遗风犹存, 故禁之。“人民悲惨到用断手、断足这种自残肢体的极端方式逃避赋役的地步, 还要被”加罪“, 加罪后仍然要负担赋役, 显然此时唐王朝对人民的压榨已经和隋朝差不多了,算不上什么圣明天子的盛世之治。

又半年后, 魏征病死, 唐太宗少了一个梗直忠谏之臣, 又是废立太子, 又是兴兵高丽, 搞得天下颇不安宁, 反叛的声势一浪高过一浪。据不完全统计, 在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期间, 史书明白记载出动大将跨州平叛和/虏获造反之民数千至万人的事例就不下10次贞观二十三年, 唐太宗暴病而薨, 朝廷在长孙无忌的主持下, 立即宣布“ 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

功”。虽然按照封建道德衡量, 长孙无忌也不是什么贞良之臣, 但唐高宗即位之初, 迅即纠正唐太宗这两大误政, 使唐王朝在安静养民的治国方略上有所回归, 应该是比较正确的。至少, 避免了唐王朝被兵戈与土木葬送的危险。

那么, 如何解释“贞观之治”享有的盛誉呢?细读史书不难发现, “贞观之治”的盛誉实际上主要集中在贞观前期。这里有两个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之一是唐高祖治国方略延伸到贞观前期, 的确有一定‘治”的功效。

其二是唐太宗与唐高宗干预史官工作, 造成了对"贞观之治"的过分美化。

经过两代帝王的精心删改与美化, "贞观之治"的光辉形象便正式树立起来。待印刷术和文史之学繁盛之后, 人们由皇室定调润饰过的基本史料去研究唐史, 对唐太宗的光辉语录佩服得五体投地, 对夸饰过的贞观之治产生美好印象, 自然容易构想出一个太平盛世的太宗时代, 传讹出教训后世的典范。

然而细读史书, 还是能发现唐太宗说得比唱得好听,贞观之治做的比写的难看。

到了贞观晚期, 天下渐乱而唐太宗也人之将死,在帝范中对接班人说了几句其言也善的实话, 谈到自己的若干过失: "吾在位以来, 所制多矣: 奇丽服玩锦绣珠玉不绝于前, 此非防欲也;雕楹刻角高台深池每兴其役, 此非俭志也;犬马鹰鹘无远必致, 此非节心也;数有行幸以亟劳人, 此非屈己也。斯事者, 吾之深过。勿以兹为是而后法焉,,"对自己仅仅作奢华享乐方面的检讨, 主要是针对太子亦步亦趋地奢靡好内之性而言, 并未全言种种严重的贞观之失。

不过, 唐太宗贞观之失虽多, 却能够部分继承唐高祖广用贤才的传统和直言纳谏政风, 以众贤能的忠智补救自身的不足, 故终有一得, 即得"人", 使贞观政治在若干失误和风浪中有惊险而无倾覆。或许, 这也是历代知识分子乐于称颂他的根本原因。

请写出齐威王和唐太宗为使国家大治,分别采取了什么治国 ***

史家常称唐太宗圣明, 为政多善而足法, 故有“贞观之治”。然考诸史实, 唐太宗失德、失策、失治之处甚多, 若非忠智之士有所补救, 他的许多过失都足以导致败家亡国。贞观之所以称“治” 一方面由于唐高祖广用贤能、直言纳谏、安静养民的治国方略在贞观前期存在功效延伸, 与隋末战乱形成了对比;另一方面则是唐太宗与唐高宗授意史官在贞观历史记录中大肆隐恶饰美的结果。

“唐太宗由于其辉煌的文治与武功, 以及贞观时代直言纳谏的清明作风, 一直被作为圣明天子的典型, 为历代史家所称誉。研究文章数量庞大, 超过了其他皇帝 这是许多唐史者学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这句话概括了历代史家的基本观点, 即唐太宗的圣明造就了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垂范千古的治世杰作。然考诸史实, 贞观之治值得称道的方面主要在贞观前期, 应归功于唐高祖治国方略的功效延伸。而唐太宗本人的有关作为却所失甚多, 许多方面还足以导致败家亡国。透视贞观二十三个春秋的治乱得失, 唐太宗贞观之失的教训比”贞观之治“的光环更值得后人深思。

首先, 唐太宗失德于家, 在一定程度上也贻害于国。

专制时代的中国以”家天下“为政治特色, 君主治国的基础自然是治好家, 所以君臣父子纲常伦理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可是唐太宗却袭杀兄弟、逼父禅位、占叔父李瑗之姬 、夺小弟元吉之妇 。夺位为帝后又失教皇子、乱储君之制。其不孝、 *** 、乱纲、失亲之处与许多亡国之君都颇为相似, 只是唐太宗的智术略出其上而已。唐太宗为了夺取皇位, 先向唐高祖打小报告, 告其兄太子建成与弟齐王元吉 *** 后宫, 待唐高祖召见二人查问时, 他却发动玄武门之变抢先将两位兄弟袭杀, 又命令尉迟敬德执兵直犯高祖禁宫, 以宿卫为名对高祖实行监禁, 逼宫夺权后又派长孙无忌之兄长孙安业任右监门将军 。据唐宫禁门籍之法, 右监门将军判出。高祖从此就在唐太宗心腹的监控下终身失去了自由, 实际上等于宫中软禁的囚徒。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 , 唐高祖薨, 从俭葬于献陵。唐太宗参照汉代筑皇陵制度开始预作山陵, 口头上说要“因山为陵, 容棺而已 ,实际上从此到唐太宗驾崩的十二年间, 昭陵的规模不断扩大, 封域面积最终达一百二十里 。在险峻的山上建造如此浩大的皇陵, 耗费国家资财一定不少。可见唐太宗并没有封建时代圣明君主以仁孝治天下的德行。宋儒所云“唐,,三纲不正, 无君臣父子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当属确论。从这方面来看, 唐太宗没有开创太平盛世的必然。

其次, 唐太宗屡次曲法徇情, 使贞观政治颇有法度之失。

侯君集破高昌时, 与手下将士大肆窃掠财宝, 造成了“数郡萧然, 累年不复”的恶果, 被依法收监, 仅因为岑文本上疏说情, 太宗便曲法而放人萧禹是恪守传统的老臣, 唐太宗在唐高祖薨后曾经评价他为“真社稷臣也” 。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萧禹为御史大夫, 弹劾李靖在破颉利牙帐之战时御军无法, 致使突厥珍物, 掳掠俱尽, 请付法司推科。唐太宗一方面“特敕勿劾”, 另一方面对李靖仍然加官厚赏。不久, 又对李靖说: “ 前有人谗公, 今朕意已寤, 公勿以为怀。” 复赐绢二千匹 。李靖确属国家难得的大将, 但御史大夫是依法弹劾, 唐太宗连“违法必究”表面程式文章也不做一下, 反而在大臣面前搬弄是非¹, 恐怕是权术有余而君王的法度不足。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 唐太宗诏自今皇太子出取库物, 所司勿为限制, 于是太子发取无度, 左庶子张玄素上书劝谏, 在早朝时被太子派人伺机狠揍一顿, 几乎致死! 太宗也不追究。

同年, 巨贪党仁弘事发, 罪当死, 太宗亲自作秀,曲法护其命。

汉王李元昌所为多不法, 又常常杀害劝谏他的侍臣, 太宗却睁只眼闭只眼, 也不依法处理撇开史书中唐太宗有关/法制0的光辉语录, 对比研究贞观时期执法过程中随意性, 诸如此类的事例还真不少。

第三, 唐太宗在位时, 一直梦想恢复封建诸侯制度, 而这种制度已经被历史反复证明最可能导致内乱和亡国。

早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 唐太宗就想建立封建世袭制度 。贞观五年(公元631 年) ,唐太宗不顾魏征等大臣劝告, 有旨命令官员起草封建条例, 定等级, 实行皇族与功勋大臣世袭封建。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 6月, 诏荆州都督荆王元景等二十一王所任刺史, 咸令子孙世袭,又以功臣长孙无忌等十四人为刺史, 亦令世袭;非有大故, 无得黜免 。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 , 唐太宗在留与接班人的《帝范》中仍然对“封建亲戚”念念不忘!说明有史可查的20多年中, 唐太宗一直想实行世袭分封制! 这可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小事! 唐太宗是否真心想分封功臣姑且不论, 但他想分封皇子皇孙却由此可见是不争的事实。而历代分封、世袭致乱的史实又证明, 分封诸侯乃亡国之路。仅此而论, 唐太宗本人不但不圣明, 甚至很可能祸乱国家。

第四, 唐太宗安边失计, 黩武祸民导致了扰外乱内的严重后果。

贞观元年(公元627 年) , 诸州奏称岭南冯盎反, 唐太宗命令将军发江、岭数十州兵讨之, 幸亏魏征及时剖析形势, 力辩其未反。事实证明魏征判断正确, 才避免了一场迫在眉睫而且可能祸乱南中国的冤战。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 高昌平定后, 褚遂良建议立高昌子弟为藩辅, 唐太宗却不纳谏, 反发兵守其地, 耗财扰民未得其利, 以致突厥入寇, 后悔不已。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 唐太宗拒不纳谏,先允婚真诚和亲的薛延陀, 待其历经艰辛、损失惨重, 不远万里而来时, 又耍诡计赖婚用心阴毒却埋下外交失信的后患。随后几年, 唐太宗伐高丽时, 薛延陀引兵寇边, 唐十数州不得安宁 。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 年) 起, 唐太宗不听劝谏, 多次大规模兴兵进攻高丽, 劳民伤财而未能如愿。征战中甚至不采纳江夏王李道宗奇兵袭敌根本的正确战术建议, 反屯兵于坚城之下, 攻打安市近半年之久! 终于兵疲粮尽而无功, 不得不狼狈返回, 悔恨无及 。可悔恨之后, 又发动更大规模的战争。为了制造进攻高丽的大量海用战船, 不但役及江南十二州民众 , 而且影响了中国西南的生态环境和社会安定 。

房玄龄死前切谏不要再伐高丽, 谏得唐太宗悲不自胜。可是, 谏归谏, 战归战。唐太宗对房玄龄的进谏表扬一番后, 仍然放手发动战争。终于在“蜀人苦造船之役”、 州县督迫严急, 民至卖田宅、卖儿女不能供, 谷价踊贵, 剑外骚然0的情况下引起雅、邛、眉三州人民造反 。朝廷不得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平定内乱, 唐太宗本人也在人民的反抗声中暴病而亡。

因此, 由于唐太宗好大喜功, 黩武祸民, 扰外乱内, 几乎重蹈隋朝覆辙。

第五,太宗有俭约为治之虚名, 更有奢纵失度的实行。翻开史书, 唐太宗俭约自律的语录比比皆是。

可是据有关记载, ”太宗常幸洛阳, 颇见可欲, 多治隋氏旧宫, 或纵田游,,“贞观四年(公元630年), 唐太宗发卒修洛阳宫以备巡幸, 被给事中张玄素批评为财力不及隋世而

土木之作甚于炀帝 。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 , 又/修仁寿宫, 更命曰九成宫, 又将修洛阳宫, 民部尚书戴胄表谏……上嘉之,……久之, 竟命将作大匠窦琎修洛阳宫”。其工程凿池筑山, 雕饰华靡“ , 不知耗费了多少资财。

贞观六年( 632年)正月, 唐太宗将巡幸九成宫,姚思廉进谏, 唐太宗找了个借口: “朕有气疾, 暑辄顿剧, 往避之耳。”还赐与思廉绢五十匹。且不论正月就想去避暑的理由是否充足, 两个月后唐太宗毕竟去了九成宫 。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五月, 唐太宗幸九成宫时, 天下并不安定, ”雅州道行军总管张士贵击反獠, 破之“。“八月, 又 以张士贵为龚州道行军总管,使击反獠”。年底, 唐太宗幸故隋之离宫芙蓉园, 又校猎少陵原、置酒故汉未央宫, 与太上皇唐高祖吹嘘”胡、越一家, 自古未有也“、”四海入臣“, 可是嘉州、陵州人民却正在造反, 只得命邗江府统军牛进达去镇压。

贞观八年( 634年)冬十月, 唐太宗造大明宫, 借口是”以为上皇清暑之所。未成而上皇寝疾, 不果居“ 。同年年底, 中牟丞皇甫德参上疏言:”修洛阳宫, 劳人;收地租, 厚敛;俗好高髻, 盖宫中所化。“太宗大怒而欲治其谤讪之罪, 魏征极谏, 唐太宗咆哮道: “朕罪斯人, 则谁敢复言! ”。

此间天下事如何呢?年关刚过(即贞观九年正月)党项先内属者皆叛归于吐谷浑, 三月, 洮州羌也叛归吐谷浑 。到了夏天, 太上皇唐高祖李渊驾崩。唐太宗再也没有任何权威羁绊, 愈发为所欲为了。

贞观十一年( 637年)春, 唐太宗又修飞山宫, 魏征劝谏无果。五月, 魏征上疏说太宗“欲善之志不及于昔日”、”谴罚积多, 威怒微厉“。同年八月, 太宗谓侍臣曰: “上封事者皆言朕游猎太频, 今天下无事,,”

实际上当时并非天下无事, 那几年由于赋役沉重, 人民已经怨声载道, 人们说: “即日徭役,似不下隋时。怀、洛以东, 残人不堪其命,,”[, 而西疆还有唐与叛羌及吐谷浑的大战。就在唐太宗说“天下无事”的上月, 暴雨还使洛水成灾, 淹死了六千余人。魏征力劝唐太宗纳谏少事游猎。唐太宗嘴上说”公言是也” 并”劳而遣之“。可是仅仅两个月后, 唐太宗又到洛阳苑打猎去了。上行下效, 吴王恪当时也常去打猎, 被侍御史柳范奏弹, 唐太宗责怪长史权万纪没有匡正吴王, 欲处以死罪, 柳范一针见血地指出: ”房玄龄事陛下, 犹不能止田猎, 岂得独罪万纪! “。仅仅几个月后的贞观十二年, 唐太宗又东巡入洛, 次于显仁宫, 宫苑官司因供奉不精多被责罚 。

贞观十二年与十三年, 风起云涌的反叛在巫州、霸州、巴州、钧州、明州、壁州、洋州、集州等地爆发唐太宗一边疑惑”创业与守成孰难“, 一边仍然巡幸田猎不已 。魏征眼见人民疲于徭役和兵役, 向唐太宗发出了百姓之心不再宁帖的呼号 。

可是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 , 唐太宗又新作襄城宫 。次年, 房玄龄、高士廉问少府少监窦德素: ” 北门近何营缮? “太宗大怒, 斥责其少管闲事!就在这一年, 连唐太宗的卫兵也忍不住要反抗,”惮于行役, 冀上惊而止, 乃夜射行宫, 矢及寝庭者五“。这应该不是偶然现象。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四月, 唐太宗兴兵高丽的同时将终南山太和宫整修为翠微宫。七月,又增建玉华宫于宜春之凤皇谷 , 且“备设太子宫、百司, 苞山络野, 所费已巨亿计”。简直就是大兴土木!

唐太宗如此作为, 人民在“贞观之治”中的负担也就可想而知了。

唐太宗抚民失策, 留下了一定的苛政之患。

玄武门之变之后四个月, 唐太宗赐长孙无忌等43人分别食实封有差, 共计食实封三万一千户, 当时国控户口仅仅两百余万, 唐太宗竟然如此滥封, 显然是为了夺权后收买大臣。

次年(贞观元年)关中饥荒, ”至有鬻男女者“, 不能说只有天灾没有人祸 。大量宗教人口和大量食实封官员存在必然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而征战不休、土木频兴和恣意游猎又毫无疑问会增加人民负担。贞观十一年, 侍御史马周上疏陈时政曰: ”,今之户口不及隋之什一, 而供役者兄去弟还, 道路相继。陛下虽加恩诏, 使之裁损, 然营缮不休, 民安得息! 故有司徒行文书, 曾无事实,,而百姓怨咨者, 知陛下不复念之, 多营不急之务故也。“ 人民既不堪压榨只有纷纷逃亡。于是, 贞观十六年正月, 唐太宗便有一道针对全国的敕文: ” 敕天下括浮游无籍者, 限来年末附毕。“ 可见逃户现象已相当严重。

半年后, 唐太宗又特下制书, 对那些为了逃避繁重赋役而自残自伤者/据法加罪, 仍从赋役0! 温国公不愧良史, 在《资治通鉴》中紧承此制而特别说明: ” 隋末赋役重数, 人往往自折支体, 谓之-福手. 、-福足. ;至是遗风犹存, 故禁之。“人民悲惨到用断手、断足这种自残肢体的极端方式逃避赋役的地步, 还要被”加罪“, 加罪后仍然要负担赋役, 显然此时唐王朝对人民的压榨已经和隋朝差不多了,算不上什么圣明天子的盛世之治。

又半年后, 魏征病死, 唐太宗少了一个梗直忠谏之臣, 又是废立太子, 又是兴兵高丽, 搞得天下颇不安宁, 反叛的声势一浪高过一浪。据不完全统计, 在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期间, 史书明白记载出动大将跨州平叛和/虏获造反之民数千至万人的事例就不下10次贞观二十三年, 唐太宗暴病而薨, 朝廷在长孙无忌的主持下, 立即宣布“ 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

功”。虽然按照封建道德衡量, 长孙无忌也不是什么贞良之臣, 但唐高宗即位之初, 迅即纠正唐太宗这两大误政, 使唐王朝在安静养民的治国方略上有所回归, 应该是比较正确的。至少, 避免了唐王朝被兵戈与土木葬送的危险。

那么, 如何解释“贞观之治”享有的盛誉呢?细读史书不难发现, “贞观之治”的盛誉实际上主要集中在贞观前期。这里有两个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之一是唐高祖治国方略延伸到贞观前期, 的确有一定‘治”的功效。

其二是唐太宗与唐高宗干预史官工作, 造成了对"贞观之治"的过分美化。

经过两代帝王的精心删改与美化, "贞观之治"的光辉形象便正式树立起来。待印刷术和文史之学繁盛之后, 人们由皇室定调润饰过的基本史料去研究唐史, 对唐太宗的光辉语录佩服得五体投地, 对夸饰过的贞观之治产生美好印象, 自然容易构想出一个太平盛世的太宗时代, 传讹出教训后世的典范。

然而细读史书, 还是能发现唐太宗说得比唱得好听,贞观之治做的比写的难看。

到了贞观晚期, 天下渐乱而唐太宗也人之将死,在帝范中对接班人说了几句其言也善的实话, 谈到自己的若干过失: "吾在位以来, 所制多矣: 奇丽服玩锦绣珠玉不绝于前, 此非防欲也;雕楹刻角高台深池每兴其役, 此非俭志也;犬马鹰鹘无远必致, 此非节心也;数有行幸以亟劳人, 此非屈己也。斯事者, 吾之深过。勿以兹为是而后法焉,,"对自己仅仅作奢华享乐方面的检讨, 主要是针对太子亦步亦趋地奢靡好内之性而言, 并未全言种种严重的贞观之失。

不过, 唐太宗贞观之失虽多, 却能够部分继承唐高祖广用贤才的传统和直言纳谏政风, 以众贤能的忠智补救自身的不足, 故终有一得, 即得"人", 使贞观政治在若干失误和风浪中有惊险而无倾覆。或许, 这也是历代知识分子乐于称颂他的根本原因。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简短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627年9月4日-649年7月10日在位,年号贞观。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他是杰出的军事家,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最终统一中国。

后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让位,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即位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为中国史上著名的明君。

唐太宗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唐太宗在位23年,享年50岁,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674年加谥文武圣皇帝,749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754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扩展资料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

此外,李世民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圭,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才济济。又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着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又通过科举,吸纳有才干的庶族士人,用科举代替门第。从而,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大增,为政坛带来新气象。此外,更接纳封德彝之议,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贵的恶习。

李世民在位期间使隋制更趋于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续了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以利合议问政,并收三省互相牵制之效;地方上沿袭了隋代的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十个监区(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于农;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等皆有所发展。

参考资料:李世民(唐太宗)-百度百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