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幼儿科学的观察目的(有关幼儿科学的观察目的是什么)
幼儿园小班科学观察活动方案
科学 教育 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同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下是我精心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小班科学观察活动方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幼儿园小班科学观察活动方案1
活动目标:
1、对探究叶脉感兴趣。
2、培养观察能力。
3、尝试对叶子进行分类、计数。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放大镜若干、每人一个橡皮泥、叶子标本若干。
2、叶脉标志6个;书本标志6个(上面画有不同的叶脉标志)。
3、事先检查幼儿园西侧花园及附近小花园的安全性。
活动过程:
一、问题引入:小朋友,你认为叶脉象什么呢?所有叶子的叶脉长得一样吗?
小朋友认真地观察,记录所发现的叶脉。提醒幼儿注意保护叶子。并用橡皮泥拓印下来。
二、自由探索:叶脉真有趣。
教师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叶脉;比较叶脉的粗细和纹路图案。并启发幼儿可以用托印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下来并进行分类,也可用放大镜观察。
三、集中交流:不同的叶脉。
1、引导幼儿观察自己所拓印的叶脉,说一说它们的花纹分别像什么?可以分成几种?
2、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记录结果,师利用叶脉标志介绍该类叶脉的名称。
四、游戏:小树叶找朋友。
幼儿自选一片叶子标本,观察它的叶脉类型,进行分类游戏。
师:今天,风阿姨要跟叶子标本做游戏,风起时,小树叶就随风飘舞,风停时,小树叶就赶紧躲到它的书本里。
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模仿落叶飘的动作,并扩充对叶脉种类的认识。
五、自然结束:幼儿随着风阿姨飘到活动室做新的游戏。
幼儿园小班科学观察活动方案2
活动目标
1、喜欢船,感知船的特点。
2、体验歌唱与表演的乐趣。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收集各种船的图片、玩具、模型、图书等,在班级布置展示区;歌曲《小白船》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组织幼儿参观“船的展示区”,引发活动兴趣。
2、鼓励幼儿自由观察,看一看发现了什么?并积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看法
二、问题讨论
1、引导幼儿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种船?为什么?
2、启发幼儿谈一谈自己发现了船的哪些秘密?
3、鼓励幼儿提出有关船的疑问,如:为什么船头是尖尖的?
三、小结提炼
引导幼儿了解船的相关知识,帮助幼儿提升船的 经验 。如:船可以分成船头、船身、船尾三部分,船身里有船舱和甲板等。
四、歌唱表演
1、播放《小白船》的音乐,引导幼儿聆听、欣赏。
2、鼓励幼儿扮成鸵手,驾着“小白船”随着音乐边唱边表演。
幼儿园小班科学观察活动方案 3
活动目标
1.能说出常见物体的颜色。
2.对颜色变化感兴趣、喜欢实验活动。
3.发展表现美的能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色彩的关注。
说明:能够意识到色彩美是幼儿感受美的一个重要方面。色彩是直观的,但是,如果幼儿不能有意已去感受,就会视而不见。因此,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色彩的关注,比认识几种具体的颜色更为重要。幼儿时周围的色彩产生了兴趣,就能主动去认识各种颜色,即时认识活动就成了幼儿自身的需要。
2.难点:引起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说明:启蒙教育不是为了追求某种即时效果,而是为了给幼儿今后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所以活动应该定位于让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而不是对实验结果的兴趣。但是对于中班幼儿要通过活动,取得以小见大的效果是有一定难度的。
活动准备
颜料和调色用具。活动室的布置要色彩丰富、协调。
活动过程
1.通过认识颜色的活动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中色彩的关注。
(1)分散观察。结合日常生活引导幼儿观察大自然、人的眼饰、周围物品中丰富多彩的颜色,并初步了解一些颜色的名称。
(2)集体活动。首先让幼儿回忆观察的颜色,教师出示相应的色块,并让幼儿进行颜色的指认和命名活动。然后让幼儿谈谈最喜欢的颜色、什么东西和自己喜欢的颜色是相同的……。
2.通过使用颜色的活动,让幼儿进一步熟悉颜色,体验色彩的美,引起对颜色的兴趣。
(1)涂色活动。为幼儿提供各种需要涂色的画,如树、水果、花……,让幼儿涂上相应的颜色,要求与实物本来的颜色相似。
(2)配色活动。让幼儿在空白的玩具、服装、树叶图上涂色,鼓励幼儿自己配色。活动后组织幼儿欣赏同伴的作品,谈谈最喜欢哪幅画的颜色。
3.通过实验活动引起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1)调色活动。先让幼儿自由探索,用颜料进行调色实验,体验发现的乐趣。然后组织幼儿讨论、交流调色的经验,谈谈颜色的变化。教师还可进一步操作实验让幼儿发现调色的结果是丰富多变的,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 *** 活动,让幼儿通过 *** 和玩耍七彩风轮,引起悬念,产生求知欲。
幼儿园小班科学观察活动方案4
活动目标
1、认识蜗牛,初步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2、萌发对事物的探究兴趣。
活动准备
1、蜗牛图片
2、放大镜等
活动过程
一、认识蜗牛
1、了解蜗牛的外形特征。
(1)蜗牛的身体是什么样的?
引导幼儿讨论。
教师小结:蜗牛的背上有壳,像小房子,它的壳是一圈一圈的。
(2)蜗牛的头上有什么?
让幼儿知道,蜗牛的头上有两根细细的脚,叫触角。
(3)蜗牛的眼睛长在哪里呢?
告诉幼儿蜗牛的眼睛就长在触角上。
(4)蜗牛是怎样走路的呢?它有脚吗?
2、让幼儿自由讨论:蜗牛有没有脚
教师讲解,蜗牛有脚的,你知道为什么看不到蜗牛的脚吗?
二、观察蜗牛的脚
教师:蜗牛到底有没有脚,让我们一起去找找,仔细地看一下。
通过观察,幼儿发现蜗牛真的有脚,而且是一只脚,就像鞋底一样。
三、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
1、蜗牛爬行。
你们知道蜗牛走过的地方会留下什么?
教师:你们看,小蜗牛在爬的时候身体在蠕动,它的腹部就会分泌出这种白色的沾液,
看上去就像白线一样。
原来蜗牛是靠身体蠕动来爬行的,它分泌这种白色的沾液,是为了让身体更润滑,
这样在爬行的时候就不会擦伤皮肤了,而且前进的更快。
2、交流蜗牛的生活习性
(1)在什么季节我们可以看到蜗牛?
(2)最近你看到过蜗牛吗?为什么?
交流后让幼儿知道,蜗牛不但要冬眠,还要夏眠。
四、探索知识
螺蛳,跟蜗牛相比,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
幼儿园小班科学观察活动方案5
一、活动设计意图: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指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运用各种感官,通过主动、亲历的动手动脑的活动,对周围事物、现象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究过程。糖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是非常喜欢的,而这次的“做中学”实验是在一次偶然的幼儿生活环节中,孩子将糖掉进了水里,老师抓住了此次教育契机,不仅引发了幼儿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糖的变化,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这次活动属于现象观察类活动。对小班幼儿来说,“溶解”现象既无法理解的,又是容易观察的。该活动立足于观察溶解现象的发生过程,而不是讲解糖为什么溶解,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自由讨论溶解现象,允许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寻求解释,对于维护幼儿的好奇心以及养成其思考的习惯是有益的。
二、活动方案及修改意见:
小班科学《糖消失了》(之一研)执教:陈梦娇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发现糖在水里会慢慢变小慢慢消失,水会变甜。
2.愿意探索发现不同的糖在水里的变化,并愿意与别人交流自己的发现。
3.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对探索性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方糖大量、人手一只杯子。
2.大的透明杯子一只、温开水大量。
活动过程:
(一)探索性话题引起幼儿讨论。
提问:1.小朋友,你们吃过糖吗?喜欢吃吗?
2.请你 说说 糖在嘴巴里会怎样?(变甜、变小等)3.请你猜一猜,把糖放在水里会怎样呢?
(二)做试验证实幼儿的推测。
1.教师:糖放到水里到底会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吧。
老师把糖放到透明的大杯子里,注入适量的开水,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1)看一看,糖发生什么变化了?(变小)(2)猜一猜,糖到哪里去了呢?
(3)刚刚还是没有味道的白开水现在会变成什么味道了呢?
2.幼儿猜测回答后请个别幼儿上前品尝糖水,并把自己品尝的结果告诉大家。
教师小结:糖在水里会变小,慢慢的没有了,水会变甜。
(三)集 体操 作,观察糖在水里的变化。
1.幼儿人手一粒糖一杯温开水操作观察提醒幼儿注意不把水泼掉,提醒幼儿有耐心。
2.集体品尝糖水。
之一次讨论意见:
1.教师在提问的设计,提问的时机上需不断改进。
2.有幼儿提出糖为什么会化时,应该让幼儿对这个问题作出猜测,激发探索的欲望。
小班科学《糖消失了》(第二研)执教:赵青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发现糖在水里会慢慢变小慢慢消失,水会变甜。
2.愿意探索发现不同的糖在水里的变化,并愿意与别人交流自己的发现。
3.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对探索性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方糖大量、人手一只杯子、搅拌棒若干。
2.大的透明杯子一只、搅拌棒一支、温开水大量。
活动过程:
(一)探索性话题引起幼儿讨论。
出示方糖。
提问:1.这是什么?你们吃过吗?吃起来是什么味道的呀?
2.请幼儿品尝小块的糖。
提问:糖放到嘴巴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变甜、变小等)3.请你猜一猜,把糖放在水里会怎样呢?
(二)做试验证实幼儿的推测。
1.教师:糖放到水里到底会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个试验吧。
老师把糖放到透明的大杯子里,注入适量的开水,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1)看一看,糖发生什么变化了?(变小)(2)猜一猜,糖到哪里去了呢?
(3)刚刚还是没有味道的白开水现在会变成什么味道了呢?
2.幼儿猜测回答后请个别幼儿上前品尝糖水,并把自己品尝的结果告诉大家。
小结:糖在水里会变小,慢慢地融化到水里面去了,水会变甜。
(四)集体操作,观察糖在水里的变化。
1.幼儿人手一粒糖一杯温开水操作观察。
2.提醒幼儿注意不把水泼掉,提醒幼儿有耐心。
(五)2.集体品尝糖水。
之一次讨论意见:
1.在导入环节,怎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2.幼儿品尝糖果的时候更先注意到的是糖果产生的甜味。教师应当在糖果的变化上适当的提醒幼儿感知糖果大小的变化。
小班科学《糖消失了》(第三研)执教:谢小雨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发现糖果在水里会慢慢变小慢慢消失,水会变甜。
2.对溶解的现象产生好奇,并愿意思考“糖怎么不见了”的问题。
3.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对探索性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每人一小杯水,一块方糖,以及用于搅拌的汤匙。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激发幼儿兴趣。
1.师:你们的桌上有什么?如果把糖放到水里去会怎么样呢?今天请大家自己试一试,仔细看看,糖到水里会怎么样?
2.幼儿试验、观察、表达、交流。
(二)引导幼儿讨论溶解现象1.师:你们刚才看到糖放到水里怎么不见了?它真的没有了吗?到哪里去了呢?现在又变什么样了呢?
2.幼儿讨论、交流、思考、讲述。
(三)进一步了解溶解现象,知道不同的东西溶解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1.教师出示水果硬糖、方糖、奶糖,并出示记录表。
教师:这里还有一些糖也会“化掉”,请你观察一下,它们在“化掉”的过程中有什么不一样?
2.幼儿操作并观察。
3.教师 总结 :原来不一样的糖果,在水中溶解的速度也不一样,方糖溶解最快,第二是奶糖,第三是水果硬糖。
(四)引导幼儿联系其他溶解现象,扩展幼儿的经验。
1.师:你还知道有什么东西像糖一样,在水里会“化掉”呢?
2.幼儿表达交流。
(四)小结师:今天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糖放到水里去就不见了。请你们回家以后再试一试,还有哪些东西也是这样的。
三、活动后教学小记科学源于生活科学小实验是幼儿探索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它既能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更能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使幼儿愉快地接受任务。在组织幼儿实验时,不能留于形式,在实验过程中,要上幼儿实实才才地观察。在幼儿科学教学中的观察不等一起“观看”,应使幼儿的各种感官都活动起从而获得实验效果。
《糖消失了》这是节科学实验活动,通过实验,让幼儿更清楚地了解盐、糖、味精等物体,是怎样融入水中的。也让幼儿尝试实验的乐趣,从中感受快乐。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吃到酸的、甜的东西,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怎么会知道菜怎样能变咸,牛奶怎样会甜呢?通过这节活动就能让孩子去清楚地了解了。
溶解“现象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比较抽象,无法理解。活动一开始,我便让幼儿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判断白开水和糖的味道,形成鲜明的对比,为糖溶解到水里水变甜做铺垫。在观察发现溶解现象时,我通过设置悬念引发学习兴趣,允许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来寻求解释,再通过观察、操作探索,感知、发现糖由大变小,慢慢溶解的过程,使活动更加直观、形象,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
本次活动我主要设计了一些简单、明确、有层次性的问题,来突破活动的重点与难点,活动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如何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是很重要的。通过本次活动,我也发现了不少小问题,如操作时提醒幼儿注意力要集中看好杯子,并能用完整语言表达实验的结果。在幼儿知道了那是溶解的现象时,教师在后面的讲解时就要用上溶解一词。整个过程的课堂气氛还是比较好的。幼儿的参与性比较积极。另外,在本次活动中我主要是选择语言发展好、能力强的幼儿回答问题,很少请到那些胆小、怯懦,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幼儿回答问题,使能力弱的幼儿得不到发展。活动中还可以设计一些比较有深度,但是经过思考后肯定可以回答出来的问题,适当地请比较胆小的幼儿勇于尝试,我想每个幼儿都有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在活动中我们应该让每个幼儿都能体会到成功感,从而增强自信心。相信在这样的引导和鼓励下,幼儿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二次操作时,我又提供了奶糖、硬糖,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引起幼儿对溶解现象再次探究兴趣,让幼儿通过猜测、操作、验证,以感性的认知逐步向生活实际过渡,帮助幼儿更好地感知、理解溶解现象。操作记录表的使用更让他们清晰地知道自己和别人的操作结果,使实验结果更加鲜明,让幼儿一目了然。最后延伸活动时我让幼儿带着问题回家,使整个活动终而不止。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处于宽松、愉快的环境之中,他们兴趣高涨,探究主动、积极,对于维护幼儿的好奇心以及养成其思考的习惯感觉非常有益。
幼儿园小班科学观察活动方案相关 文章 :
★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方案5篇
★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方案策划方案【6篇】
★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方案【5篇】
★ 幼儿园小班科学主题活动方案2020
★ 幼儿园小班科学主题活动方案范文
★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学活动方案
★ 2020幼儿园小班科学主题活动方案
★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方案怎么设计
★ 小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
★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方案策划方案
幼儿观察的目的是什么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随着育儿知识经验的增多,他们能够注意并理解一些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比如看到下雨,就会联系到阴天、雷电和地湿;冬天到了,就会联系到下雪和寒冷;夏天到了,就会联系到炎热等。但是,一般来说,幼儿的这种理解是没有目的的,是偶然认识到的。要想让幼儿具有超出一般水平的思维能力,就必须使幼儿从小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力。那么,哪些 *** 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呢?
1.鼓励幼儿有计划地观察事物
观察,需要有计划地进行,没有计划,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是不利于提高观察能力的。如果想让幼儿观察家长如何做米饭,就要在观察活动开始之前,确定观察的目的,确定好这些问题:多少米?怎么淘?放多少水?大火烧多长时间?小火焖多长时间……鼓励幼儿自己观察。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幼儿自己种一盆花,每天观察其变化。这样的观察活动,既有趣,又有丰富的内容,往往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2.指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外出游玩,可以随时确定一种观察对象,让幼儿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比如,观察一件工艺品的形态、颜色、特点、 *** 水平;观察做饭、做菜的全过程;观察山水、树木、花草……为了提高观察效果,还可以让幼儿一边观察,一边用语言进行描述。
父母与幼儿还可以互相评议,看看观察得仔细不仔细,描述得贴切不贴切。如果坚持下来,必然会提高幼儿的观察力。
3.将观察 *** 教给婴幼儿
事实证明,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会获得不同的信息和感受。因此,观察事物必须掌握不同的 *** 。常用的观察 *** 有: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和实验中观察;长期观察、短期观察和定期观察;正面观察和侧面观察;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等。
观察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目的,要事先考虑用什么样的观察 *** 。有时候,需要几种 *** 配合使用。
观察的对象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观察得清晰、准确。因此,在观察前,对有可能提高强度的事物,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其强度。比如,如果想让幼儿观察人的肌肉,更好等到肌肉绷紧时,看得最清楚;如果想让幼儿观察蒸气的特点,更好让水壶里的水要满到一定程度,效果更好。
研究发现,被观察的对象与背景反差越大,观察效果越好。因此,要设法增加观察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异,如果想带着幼儿观察一种昆虫的形态、颜色,更好把它放在白纸上,这样反差比较大,观察效果会好些。
什么是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观察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观察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 *** 。
观察的方式:一种是直接观察,主要借助于感官进行直接观察;另一种是主要通过仪器进行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优点在于没有中间环节,可避免仪器等中介造成的误差;局限是,由于感觉器官的生理功能有极限,观察能力会受到限制,人的感官还能产生错觉。
间接观察:优点是利用各种仪器、仪表等科学观察手段,扩大了人的观察能力,在精度、速度、范围等方面都比直接观察优越;但是,科学仪器等观察工具并不是万无一失、绝对精确的,它们也会产生误差,从而影响观察的效果和精确度。
1.个别物体的观察
定义:是指学前儿童对单个的物体(或类物体 )或现象的观察。
学前儿童通过有目的地运用感官,与周围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直接接触,从而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属性、习性等。如观察鱼、石头等单个或一类事物,或如观察雾、雨等天气现象。
2.长期系统性观察
定义:是指学前儿童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地对某一物体或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对其质和量两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有较完整的认识。如对青蛙进行的长期系统性观察。
主要用于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气象的变化,以直观的了解自然界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因果关系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
长期系统性观察对学前儿童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要求较高,所以一般在中班才开始采用这种观察类型,而且,主要在大班进行。
3.比较性观察
定义:指学前儿童同时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并进行比较,以找出物体间的异同点。
在观察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判断和思考,比较精确、细致、完整地认识事物,可使幼儿比较快的发现食物的特征,有利于幼儿的分类能力的发展和概念的形成。如,鸡和鸭的比较性观察、自行车和摩托车的比较性观察等。
学前儿童各年龄班进行比较性观察时要求有所不同;中班可以仅比较物体明显的不同点;大班不仅比较物体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
4.间或性观察
定义:是指间隔一定的时间,带领学前儿童对某个物体或现象进行的观察。
每次的观察是在原来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以加深对观察物的认识。如认识兔,之一次观察兔子明显的主要特征和习性,第二次在原有认识基础上,增加比较隐蔽的主要特征,第三次则侧重于兔的功用。
间或性观察在小、中、大三个年龄班均可采用,根据间或性观察的要求及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大班学前儿童采用间或性观察较多些。
5.室内观察与室外观察
室内观察:在室内开展的各种观察活动,一些需要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观察,适宜在室内进行,如观察鱼类、种子等。
室外观察:是指在实地进行的观察,一般与散步、参观、旅游活动相结合,如参观城市建筑,到海滨捉蟹,参观菜地和捡树叶等。
幼儿外出的机会较少,而许多自然事物很难在室内观察,应尽量让幼儿进行室外观察,使他们更多的接触自然、体验自然,获得感性经验。
扩展资料:
引导幼儿多角度的观察事物
可先对现象有一个整体、大致的认识,使幼儿能了解观察对象的全貌;再着重观察它的主要方面乃至某些次要的、但是值得注意的细节;最后还要注意观察各个部分和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使幼儿对所观察的事物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认识。
可让幼儿从正面、侧面、上面、 下面、远距离、近距离等多角度去观察。还要提供条件让幼儿观察事物的静态和动态。静态的易观察,能观察的较细致,动态能使幼儿观察到对象的生动活泼,所以,宜动静结合。
指导幼儿学习观察 ***
教师在指导幼儿观察事物时,应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教给学前儿童些最基本的观察 *** 。在学前儿童阶段,主要是学习顺序观察法、比较观察法和典型特征观察法。
1、顺序观察法是根据观察对象外部结构的特点,有顺序的进行观察,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从明显特征到不明显特征,从外到里等有顺序有层次地细心观察,使幼儿对观察对象有整体的、较全面的认识。
顺序观察法可使幼儿的观察全面细致、不遗漏。能使幼儿形成定的认知结构, 可提高观察 的精确度与速度,也能使幼儿获得的印象有条理,便于记忆储存。
2、比较观察法,如为了说明橘子的形状,将皮球与橘子加以比较。这样有利于提高幼儿对事物认识的精确性,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注意,用比较的 *** 观察,不仅可用于比较性观察,也可用于个别物体的观察和长期系统性观察等类型。运用比较观察法时,一般是从物体的不同点开始进行比较,后是相同点,不仅比较物体的个别部分,还要对物体的整体进行比较。
3、典型特征观察法,从物体的明显的特征入手开始观察,后引导幼儿对事物的全部进行观察的一种 *** 。如物体的鲜艳的色彩、特殊的气味、某一部分的奇异的样子,或不常见的声音等,易引起幼儿观察的兴趣和注意力。例对“马”的认识中,抓住马的典型特征一奔跑,从马的四肢、鬃毛等开始观察,使幼儿感知马的外形特征。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力求全面、系统地反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吸收当前国内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 *** 、途径、资源及评价等。与一些教材不同的是,针对当前人们对集体教学活动关注较多的现状,本书专章讨论了集体教学活动中的科学教育活动。
为了提高学习者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本书呈现了较为丰富的案例,希望帮助学习者在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的同时,获得独立学习新知识的策略和技能以及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链接: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百度百科
在观察法中观察对幼儿的作用是什么?
观察法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科学的观察是获得并积累感性材料的重要渠道。
信息化教学活动包含有师生相互作用、学生之间的协作活动、人机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既有师生交互发生作用的心智活动,又有通过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所显示出来的外在行为与表象。
因此,这些复杂现象的变化过程,常常要通过观察来认识。
观察所直接获得的之一手材料,是理性 *** 所赖以进行的基础与依据。
其次,观察是及时获取反馈信息、验证假说的必要手段。
借助观察法能及时了解教与学双方的思想、行为变化情况,能及时地获得学生对教学情况的反馈,及时地了解教师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有效地验证假说。
所以,善于运用观察法是保证教育高质量高水平所必不可少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