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黑客接单正文

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课后反思)

什么叫体育与健康

我认为体育与健康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经常进行体育运动的人,身体一定是非常健康的,而身体健康又离不开体育运动。

我小时候体弱多病,就像林妹妹一样经常泡在药罐子里,稍微吹一点风就能感冒。邻居都对我爸妈说这孩子很难养大,但是我爸不信这个邪,他为了让我的身体强健起来每天早上都带着我去跑步,我们每天都跑一千米,除非下雨。功夫不负有心人,自从开始跑步之后,我的病渐渐地好起来了,身体一天比一天健康,也不容易感冒了,非常感谢我爸每天带我去跑步。

体育运动除了能锻炼身体,还能释放压力,调节状态。在距离高考还有一个月的时候,我的心情非常的焦虑和紧张,不知道该怎么缓解,于是我在每晚下了晚自习后独自一人去操场跑步,跑到大汗淋漓,跑完后我觉得整个人都非常的轻松,什么烦恼都没有了,这样更能全情地投入到紧张的复习当中。

工作以后当我感觉到有工作压力了,我就会去跑步释放压力,我喜欢这种挥汗如雨的感觉。当你觉得有压力的时候,千万不要选择把它藏在心里,这样会越来越难受的,你可以选择把它释放出来,而体育运动是释放压力很好的一种 *** 。

我也经常会和朋友们一起进行各种体育运动动,体育运动让我拥有了强健的身体,还拥有了积极乐观的心态,体育运动可以说是能够让人们拥有健康的身心,所以我觉得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朋友,你今天运动了吗?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三基”指的是?

摘 要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第四节中提出了“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清晰可量化目标。让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很困难的目标,这个目标困扰了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至今未能有效达成。当体育运动(sports)变成了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后,其文化属性、参与义务、内容特点、训练周期、时间地点、学习集体形式和规模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运动技能有效习得背后原因。具有“学生在自己选择的运动项目上可以进行比较长时间的专项化学习”特征的“走班制教学”是在现行课程体系下有效实现“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的有效课程模式。从小学开始进行“走班制教学”应不会导致对学生形成身心伤害的“过度早期专业化训练”;如果做好体验性的事先学习,三年级学生应可以正确选择自己的项目;“走班制教学”应不会影响学生的体育全面发展;“走班制教学”应不会限制学生多种爱好,其终身体育也不会因此变窄;“走班制教学”不但不会影响体育教师的“一专多能”,反而会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016年10月25日, *** 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第六章的“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第四节中,把青少年列为促进体育活动开展的重点人群,提出了要通过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的要求和(1)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2)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3)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4)青少年学生每周参与体育活动达到中等强度3次以上;(5)《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秀率25%以上等5个十分清晰的可量化的目标。

这是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明确的要求,也是对学校体育改革的呼唤,本系列文章将对这些学校体育相关目标进行多视角和新视角的剖析,以学校体育工作改革和施策为着眼点,探讨可行有效的施策思路与方案,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现做出理论的贡献。

1“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的百年困境

自从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体育课为大中小学正课至今已有115年历史,但有一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就是体育课要完成什么任务,要教会学生什么?富国强兵时代很清楚,用兵操锻炼身体,保国保种;民族战争时期很清楚,练好身体,好打日本;贫困时代也清楚,休养生息为主,健康之一,功课第二;祖国建设时代更清楚,锻炼身体,保卫祖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但一直不清楚的是体育课要教会什么运动技能,为什么要教,要教到什么程度?时至今天,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外语等明确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明确了《考纲》,明确了12年的教学进度、有了试题库和命题专家库,而体育却迎来毕业生们“我们上了12年的体育课什么都没有学会”的漫天抱怨。学生什么技能都没掌握,无疑就难有科学文明的终身体育锻炼,学生什么技能都没掌握,无疑就难有健全的生活志向和兴趣,学生什么技能都没掌握,无疑就难有健康的生活内容;学生什么技能都没掌握,无疑就没有健康的中国。

通过具有1260学时的12年的体育课让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看似一个极为简单的目标和任务,但却一个极为困难的课程理论问题和教学实施问题。这个问题困扰了解放后历年的《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设计者们,也难坏了历届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更是困惑了所有的体育课程改革者。关于这一点我们从2007年以来国家颁布各种学校体育的文件中就可以看出;每次文件都会提出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目标,不断次次提,而且要求逐步下降,从7号文件“两项以上”到53号文件的“至少两项”,再到27号文件的“一至两项”,再到此次《“2030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的“基本实现一项以上”。可见这个目标有多重要,也可见这个目标有多难达到。7号文件的“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的目标是落空了,那么《“2030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的“基本实现一项以上”的目标又如何确保得以实现呢?

表1

表述各个重要体育文件中

对“运动技能掌握”的目标

文件

文件时间

目标

《 *** 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7号文件)

2007年5月

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53号文件)

2012年10月

每个学生都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27号文件)

2016年4月

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

*** 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2016年10月

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

2在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实现“让学生熟练掌握一项 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的诸多难度

为什么很多人通过各种锻炼的过程,如跟师傅练,在体校练、在俱乐部练、跟着私人教练、跟着朋友练等等,都可以很好地掌握运动技能,甚至可以成为运动员,但是为什么在有12年的长度,有1260学时体育课教学中实现“让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为什么会这么难呢?除了根本没上或没有上足体育课这种失去前提的情况除外,笔者认为阻碍学生在体育课掌握运动技能的深层次原因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体育运动变成了体育教育

当一个词意是“离开工作”的体育运动(sports)变成了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以后,其“自主的”、“远离功利”的特征不复存在,学校是社会组织,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其中的“体育运动”变成了有组织有纪律的“课程”,于是其sports以及习得过程就随之产生了本质的变化。

训练过程变成了教学过程

虽然,体育运动(sports)和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都是青少年的运动技能习得过程,但在有关时间和时间周期的特征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表2

体育运动习得过程

与体育教育习得过程的区别

体育运动(sports)的习得过程

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的习得过程

体育运动的习得过程是每个单位时间按训练要求(一般不少于2-3小时的训练过程)的、按运动技能训练需要设定单位时间重复次数(一般是每天的重复练习)的、按照比赛周期进行的年度训练(一般具有春训、冬训和赛前集训的过程)的习得过程。

体育教育的习得过程是每个单位时间是按智力学科学习规律设定(与语文数学一样的50分钟小时的习得过程)的、按照课程计划比例和课表设定重复次数(一般是每周2-3节课)的、按照学期和年度周期进行上课(不考虑体育的春训冬训)的习得过程。

专项取向选择变成了全面发展取向

青少年在从事sports时都是依据个人爱好和身体特点进行某个项目的相当深入的学习,涉猎不会太广,术业有专攻,就一个学生而言在一段时间例是围绕着一个运动项目进行学习和训练的;而当体育运动(sports)变成了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时,学生则必须是依据国家需要进行身体的全面锻炼,按照大纲进行众多运动项目的学习(大纲时代,每个学生1年大约会接触到65.5个运动项目),体育课程目标是宽泛的“体育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巧),体育课变成了“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假教学,不明确“全面性”、“多样性”的要求实际上导致体育教学内容繁杂性和体育课程的无效性。

个性化选择取向变成了并不科学的“全体性”要求

体育运动(sports)本身是个性化很强的文化活动,千万的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他们自由地自主地从事着sports,而在体育教育时,它已成为国家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全体学生都要按照大纲和学校的课表,该上足球上足球,该上田径上田径,愿意上也得上也得上,不愿意上也得上。其实这种全体学生都学足球这样的事情未必科学。

由等质的小群体(team)变成了异质的大班级(class)

体育运动(sports)是在某个运动项目的小群体(team)中进行训练的,人数因项目而定,而变成了体育教育后,这个小群体则变成了异质的大集体(班级,class)。在小群体中可以有更多的练习量、运动量、更多的练习 *** 种类和更多的因材施教,而在30-50人的班级教学中就只能是更多的整齐划一和20-30%的练习密度了。

流行时尚的运动变成了“百年不变的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运动(sports)是充满创意的、具有很强时尚性、流行性的文化活动,充满了流动性。但是到了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它变成了“铁打营盘”的育人课程,已经容不得那么多的创意和流动,更不可以时尚和流行为原则,因此体育课的技能会显得陈旧和固化了不少。

专项化的运动场地变成了“万能型”的体育操场

体育运动(sports)是专项化的,篮球场就是篮球场,需要地板,足球场就是足球场,需要草坪,羽毛球需要室内、游泳需要泳池、冰球需要冰面;但是到了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它必须选择“更大公约数”的万能场地,于是,万能的场地形成专业化技能就平添了许多困难。

如此,当体育运动(sports)迅速地变成了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以后,其文化属性、参与义务、内容特点、训练周期、时间地点、集体形式和集体规模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更大的变化还是sports的“连续较长时期的专项化训练过程”变成了“断片的较短时间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这个根本性的变化,加上体育课程设计思想和 *** 的失当,就造成了体育课程的追求“大而全”,形成了体育课程内容日益呈现出“繁、浅、枯、旧”的格局,繁杂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又形成了体育教学“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局面。就是在“繁、浅、枯、旧”的教学内容体系下,体育教师变成了什么都教“一点点”的“万金油”,而在“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管教不管会”的教学中,造成“学生学了12年什么都没有学会”的严重后果。这也就是为什么“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变得这么难的原因所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什么把这个目标的实现放在那么远的原因所在。

3创建可以实现“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体育走班制教学

“体育走班制教学”的基本概念要素

所谓“走班制教学”就是:同一年级的体育课排在同一时间,上课时打破行政班按学生的自选运动项目进行教学的形式。在年级内打破班级进行可选择性的专项化体育教学。“体育走班制教学”具有以下基本形式和特征,需要以下基本条件和难度各自不同的工作:

教学因素

形式

条件

工作难度

上课形式

同一年级的课排在同一时间,上课时打破行政班,按学生的自选项目进行教学。

例:1000人的小学校(每年级170人左右)具有5个左右特色项目,每个项目每个班35人左右。

中下等

难度

开始年级

小学3年级开始,初中1年级下半学期开始,高中1年级上学期开始。

小学1-2年级、中学1年级上半学期,学生上以全面锻炼身体和体验运动项目的“公共普修课”,为走班课做准备。

低等

难度

体育教师

每个体育教师凝练1-2个项目专长,挂牌由学生选择,按专项上课。

有篮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武术、体育舞蹈、网球、跳绳的教师精湛技术;田径、排球等教师在定向、软垒、腰旗橄榄、跳绳等新兴项目上进行拓展。

依各校情况难度不一

学生选择

学生提出1-2个选项志愿,由学校根据初选情况进行调整后确定项目。

(1)所有学生对挂牌的体育选修项目有了解;(2)学生选项的偏项情况不太严重;(3)学生对老师的调整比较配合。

中下等

难度

场地要求

根据学校锁定的项目进行一定程度的场地专业化改造(如道场、舞蹈房的改造)。

学校的场地设施基本对应选修课的运动项目(同一时间满足1个班的35人上课),所差部分可以通过微调解决。

依各校情况难度不一

考评形式

各个教师根据专项的特点和要求,编订各自的技能等级和考核项目进行考核。

(1)所选项目的难度层次基本可以区分;(2)各项目的最终技能达成度比较明晰;(3)体育教师具有相应评价能力。

中等

难度

统一要求

各个专项教学都必须贯彻统一的德育品行要求,锻炼的要求和安全的要求等。

(1)学校和教师对发展学生体能的任务很清楚;(2)学校对体育课上培养品德行为的要求很具体;(3)体育课堂常规和运动负荷要求严格、具体。

中上等

难度

举例说明

某个有总数1000名,各年级160-180名学生不等的小学校。该校有5名体育教师,专项分别是田径1人、足球一人、篮球两人(其中一人练过乒乓球)、跆拳道1人。学校根据场地、教师、器材、体育传统和地方体育特色等条件综合考虑确定了自己的“走班制”的教学形式:

1、2年级以“体育趣味课课练”、“少儿基本体操”的锻炼课程+小足球、小篮球、跆拳道、跳绳和乒乓球等体验项目为主。

从3年级开始,学校主要根据体育教师的特长开设了足球、篮球、跆拳道、跳绳(田径教师进修后的项目特长)和乒乓球为特色项目的“一校五品”的“走班制教学”。该校三年级经过调整后,确定30%的学生(53人、2个班)学习篮球、15%的学生(28人,一个班)学习足球、25%的学生(35人,一个班)学习跳绳、15%的学生(25名学生一个班)学习乒乓球、15%的学生(26人,一个班)学习跆拳道,每个学生都在各自青睐的项目开始学习。三年级下学期开学时,学校根据个别学生的要求,在项目上进行了微调。

4、5年级以后走班制教学非常稳定。该学校学生在小学毕业时,各自较好地掌握了足球、篮球、跆拳道、跳绳和乒乓球的技能,并为他们在未来的初中的“走班制”和高中的模块化教学奠定了选择项目能力基础。该校也形成了“一校五品”的体育课程特色,研发了5套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该校体育教师也在各自的运动项目方面成为当地的教学专家、裁判专家。

“走班制教学”在确保“熟练掌握运动技能”方面的特效

由于“走班制教学”具有“学生在自己选择的运动项目上可以进行比较长时间的专项化学习”的特征,因此可以打破“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管教不管会”的无效体育课程教学现状。可以说。要实现“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的目标和形成学校的体育“一校多品,一生一长”方面有着特殊的实效性。

4推进“体育走班制教学”面临的几个理论与实践问题

走班制教学与专业化训练

从小学开始走班制会不会形成过早的专业化训练本文认为:不会。首先要区别什么是“过早的专业化训练”和“早期专业化训练”。“过早的专业化训练”是指明显违反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伤害了学生的身心的专业化训练,其实这样的体育训练的实例并不多,就连我们隐约感觉有这个倾向的杂技、竞技体操、跳水可能都会被受到教练员甚至是运动员的否定,而幼儿学钢琴练小提琴可能也不算,倒是逼幼儿学奥数背唐诗之类的做法有这个嫌疑。而“早期专业化训练”则是应该肯定的,世间赞美的“童子功”和从 *** 的“足球从娃娃抓起”到习主席的“坚持从娃娃抓起”都在要求体育的早期化训练,更何况从小学三年级(9岁左右),再开始运动的专项化学习(还不是训练)都不能算是过早了。

学生选择项目的能力

三年级的学生有没有正确选择项目的能力?本文认为:可以。儿童对运动项目的爱好指向是比较早期化的,至少比音乐、语文等要早。如果我们在小学1、2年级做好了相关运动项目的体验性学习和知识性学习,加上体育教师在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的科学建议,再请学生家长参与一下意见,那么三年级的学生是可以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的。

走班制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走班制教学会不会影响学生的体育全面发展?本文认为:不会。首先我们常说的体育全面发展是指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指学生在众多运动项目上的全面发展,因为那是不可能的,我们也很少见到从小精通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武术、乒乓球那样的孩子,但是见过太多的什么都玩过一点最后什么都不精的孩子。何况任何体育项目中都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和发展学生基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如果有的项目偏向某些能力发展,那么我们就要通过补短板的方式来加强能力的全面发展。

走班制教学与学生的爱好

走班制教学会不会限制学生多种爱好,使其终身体育变窄?本文认为:也不会。首先终身体育并不需要很宽的运动选择,很多“铁杆体育”人一辈子就热爱1-2个项目,而且真正热爱体育的人,往往并不是“随遇而安”,遇到什么玩什么,而是积极创造条件去从事他们所钟爱的运动。其次,曾经深入的体育学习和较好的技能都会产生“迁移”效应,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后更好地习得其他运动项目,而简单的学习是不会有“迁移”效应的,应该说早期的专项性学习是有利于为终身体育打下宽厚基础的,这在乔丹的高尔夫水平上可以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样例子很多。

走班制教学与体育教师的能力

走班制教学会不会影响体育教师的“一专多能”?本文认为:更不会。首先,“一专多能”提出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体育教师胜任体育教学,一专是指要有运动专长,有运动专长就是为了教深教透,为什么数学老师不说一专多能,语文老师不要求一专多能?这说明了体育的特点和特殊需要,是在“什么都教”的体育环境下,体育教师被磨成了“无专万能”的“万金油体育教师”;其次,如果“走班制教学”会激励教师回到自己的“主项”上,可以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第三,缺乏专项特长的老师会在针对“走班制教学改革”的后期培训中学到一些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技能,如软垒、腰旗橄榄球、定向运动、花式跳绳等能较快入门的技能,促进体育教师“一专多能”专业素质的形成。

5结论

让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是一个极为困难的课程理论问题和教学实施问题。这个问题困扰了体育课程与教学多年,至今未能有效解决,但它关系到终身体育的达成和“健康中国”的实现。

当体育运动(sports)变成了体育教育(physical education)后,其文化属性、参与义务、内容特点、训练周期、时间地点、学习集体形式和规模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连续较长时期的专项化训练过程”变成了“断片的较短时间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这是造成“学生学了12年什么都没有学会”的内在原因。

具有“学生在自己选择的运动项目上可以进行比较长时间的专项化学习”特征的“走班制教学”可以打破“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管教不管会”的无效体育课程教学。在实现“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方面具有特殊的实效。

从小学开始走班制不会形成对学生形成身心伤害的“过度的早期专业化训练”;如果做好有体验性的事先学习,三年级学生应可以正确选择项目;走班制教学不会影响学生的体育全面发展;走班制教学应不会限制学生多种爱好,其终身体育也不会因此变窄;走班制教学不但不会影响体育教师的“一专多能”,反而会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国 *** 中央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2016,10.

[2] 张之洞. 奏定学堂章程[M]. 1903.

[3] *** 中央国务院. 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2007,5.

[4] 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2012,10.

[5]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 2016,4.

[6] 毛振明. 论运动技能教学的有效性(二) 解决运动技能有效性问题的关键——体育课程教材排列理论的构建[J]. 中国学校体育, 2011(2).

[7] 毛振明. 遐想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与“无效”[J]. 体育教学, 2015,35(1):4-5.

来源:此文章已于2018年2月发表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作者:毛振明

— END —

有关体育保健的小知识

1、在体育锻炼活动中,了解和掌握动作要领及 *** ,不仅能够在运动过程中发挥好技术动作,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而且还能消除心理上的恐惧,增强自信心,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2、要了解熟悉掌握器材的性能、功能及使用 *** ,要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程,在一些体育器械 ( 如铅球、实心球等 ) 的使用中,要注意选择适当场地,确保自身安全,同时还要注意不要伤及他人安全。

3、选择更佳运动量例如指数评定法、心率评定法、库珀评定法、菲克斯评定法、疲劳评定法、简便评定法、阶段评定法等等。

由于每一个人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安静心率相差15—30%,甚至更多,所以选择更佳运动量应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职业特点、体力状况、健康水平、体育基础、生活环境、目的任务等不同情况来决定。

4、整理活动,在体育锻炼后,所采用的一系列放松练习和运动后 *** 等恢复手段,目的是消除疲劳,恢复体能,提高锻炼效果。

整理活动可以使紧张的肌肉得到放松,在运动中,肌肉毛细血管大量开放,肌肉高度紧张,如果激烈运动后立即静止不动,肌肉内淤积的血液就不能及时流回心脏,肌肉僵硬,疲劳不易消除。

相反,运动后做一些整理活动,使运动慢慢缓和下来,或通过 *** 挤压肌肉和穴位,就可以使肌肉得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

5、参加比赛也经常需要一天连续出赛两三次,包括预赛、准决赛、和决赛,例如田径和游泳,或是在短短数天中每天连续出赛,例如篮球,这时运动后的营养补充就变得非常重要,对于下次练习的成效或是比赛的结果有绝对的影响。

对运动员而言,运动后的恢复不应该是顺其自然,而应该是主动积极补充运动所消耗的能量和营养,为紧接而来的比赛或训练做好准备。

6、运动后不能立即洗澡这样会导致心脏和脑部供血不足以致于头晕眼花浑身无力,还有由于身上的乳酸过多的积累使全身酸痛。

7、参加体育运动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在运动后(运动前也应适当补充能量)要科学饮食,保证身体的需要,确保取得更佳的锻炼效果。

扩展资料:

参加体育活动,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要学会自我监督,随时注意身体功能状况变化,若有不良症状要及时向教师反映情况,采取必要的保健措施,切忌有心脏病或其他不适合参与体育活动的疾病而隐瞒病情,勉强参加活动。

要认真检查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消除安全隐患,要注意场地中的不安全因素,如场地是否平整,要清除石头土块,检查沙坑的松散度、是否有石子杂物等,检查体育设施是否牢固安全可靠,器材的完好度等,不冒险,确保自身安全。

科学而安全地进行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愉悦身心,相反,体育运动如果做不到科学、合理、安全,就不能达到运动目的,运动不当还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因此,我们懂得一些体育运动安全常识,掌握一定的安全防范知识,养成良好的安全运动习惯,就会达到健康身心的目的。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科普:跑步健康小常识

什么是体育与健康

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2、体育: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对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体育既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竞技体育:指为培养优秀运动人才、创造优异成绩而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和竞赛。

社会体育:指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终身体育:是人们在一生中为了多种需要,不间断地进行的体育的总和。

3、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

4、身体健康:指人的体能良好、机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作为学习领域的身体健康,要求学生了解与运动有关的营养、环境、卫生保健等知识,发展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5、心理健康: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处于契合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作为学习领域的心理健康,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状态,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社会适应 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人际交往、合作、友情、尊重、名誉及取得成就的愿望和需要,所有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同时,它们又能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个体社会适应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性行为,通常表现为顺应、自制、同化、遵从、服从等具体的顺应方式。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其社会适应能力会提高。作为学习领域的社会适应,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 *** 。

6、运动参与: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可以培养和发展对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活动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参与,要求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掌握科学健身的知识与 *** ,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7、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技能,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8、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份等,后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要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反应等。其中一些体能成份既是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又是提高运动技能所需要的体能。

9、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人际交往、合作、友情、尊重和被尊重、名誉及取得成就的愿望和需要,所有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同时,它们又能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个体的社会适应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性行为,通常表现为自制、同化、遵从、服从等具体的顺应方式。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其社会适应能力会提高。《标准》要求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10、运动参与:指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与行为表现。学生经常参与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对运动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活动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要求学生形成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应用科学的 *** 参与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11、运动技能:指在体育运动中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协调工作的能力。《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多种体育游戏和身体活动 *** ,掌握和应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

12、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份等,后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要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反应等。其中一些体能成份既是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又是提高运动技能水平所需要的体能。体能是体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13、具体目标:对课程总目标在五个方面和四个水平进行的细化和分解,以体现不同学段学生在各个方面相应水平应达到的学习结果。《标准》根据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划分五个方面的学习范畴,分别是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标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立了四级学习水平。水平一相当于1~2年级、水平二相当于3~4年级、水平三相当于5~6年级、水平四相当于7~9年级。

14、新兴运动类项目:《标准》中的新兴运动类项目是指国际上比较流行但在我国开展不久的或国内新创的、深受青少年喜爱并适合在学校开展的运动项目。

15、学习领域:指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按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划分的学习范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