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黑客接单正文

强化工作举措民政工作(要加快民政建设战略布局)

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快和推进现代民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一)激发社会活力,发挥社会多元治理作用

一是推进 *** 转向主导。转变治理方式,关键是 *** 从主办转向主导,推进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就民政而言,一要兜好底。强化民政兜底、保基本功能,切实做到群众有所需、我必有所应。二要把好舵。在政策导向、制度设计、标准引领上体现 *** 主导作用,积极有效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民政运作。三要放好权。真正把直接面向基层社会、量大面广的事项,一律下放基层,确保该放的权力放到位、该抓的责任抓到位。

二是发挥社会主体作用。建立健全以社区为基础、社会组织为依托、社工人才为支撑的“三社联动”机制,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体推进。全面清理规范村(社区)工作事务,建立村(社区)公共服务事务准入制度,厘清基层 *** 与村(社区)自治组织的职能边界,完成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实现村(居)减负增效。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四类”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抓好社会组织与行政机关脱钩,加大 *** 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力度。

三是发挥村居基础平台作用。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社会稳定的根基也在基层。一方面要按照 *** 引导、政策支持、社会参与的原则,采取财政补贴、对口援建、以奖代补等措施,全面实现村居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升级提档;另一方面要落实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着力改善和提高村居干部各项待遇。要依据相关政策精神,着力协调解决好村居工作经费问题并建立长效自然增长机制。

(二)增进社会和谐,发挥兜底保障作用

一是健全社会救助体系。要认真学习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精神,深入开展“社会救助管理创新年”行动。及时建立市、乡两级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查认定工作机构,健全重特大疾病救助、临时救助制度,加强低保制度与医疗、教育、就业、住房、司法和临时救助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努力使困难群众生计有保障、生活有盼头、生存有尊严。

二是健全社会福利体系。制定出台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统筹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业发展,大力扶持社会兴办养老业,支持公办民营,实现养老床位达到4000张以上,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9张,实现城乡养老服务管理提档升级。建立健全孤残儿童养育、特教、康复等管理服务标准。支持社会企业参与慈善事业,不断提升慈善行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三是强化国防保障服务。落实优待抚恤政策,加大社会优待帮扶力度,营造全社会关爱优待对象的良好氛围。加大退役士兵安置和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全面完成符合 *** 安排工作条件退役士兵安置任务,力争培训合格率和培训就业率分别达到100%。

(三)规范制度建设,建立社会治理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民政文化建设。道德文化对于社会治理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民政很多业务与传统文化直接交融。我们要按照三中全会的有关要求,着眼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宣传褒扬烈士的爱国情怀和奉献品质;着眼于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弘扬救孤助残、孝亲敬老的中华传统美德,传播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慈善理念,倡导文明健康的婚姻新习俗和绿色生态的殡葬新风尚;着眼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提倡困难群众、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自尊自立自强,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强化社会责任。

二是强化民政效能建设。强化行政效能教育,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廉洁意识,深入贯彻落实中纪委“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继续开展创先争优和治庸问责活动。结合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 *** ”,身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职,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为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服务,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努力打造“亲情服,满意民政”品牌,推动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提升民政能力建设。积极推进民政领域依法行政,大力提升民政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民政工作的能力与水平。要结合实际,切实抓好“红星英烈园”、“大别山麻城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等项目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积极推进民政队伍建设,健全基层民政机构,落实人员报酬和工作经费,实施民政“能力提升工程”。加大民政资金使用和财务监管力度,确保有钱办事、有人干事,不断提升民政自身能力建设,为建立创新社会治理长效机制发挥积极作用。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民政工作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民政工作?

民政是为民之政,具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民政工作主要就是为民解困、为社会弱势群体代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战略,民政部门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民政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促进民政工作,努力开创构建民政事业的新局面。

一、民政工作概述

民政工作是 *** 直接参与改善民众生活的重要体现, *** 通过制定适合区域发展的民政工作政策,把控民政工作的执行内容和执行方式,间接地表现了 *** 的意志,而这些意志多半是人民群众集中意志的表现,反映了民众的基本诉求。

总之,民政工作就是“为民行政”,以维护民利、解决民生、落实民权为工作主线,突出以民为中心,核心是“民政为民”。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大背景下,民政工作要以民为本、一切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事为民所乐,把“为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把“爱民”作为职业道德的核心、把“利民”作为全部工作的目的、把“乐民”作为民政事业发展的方向,要不断完善创新社会救助机制,要提标扩面加大力度救助贫困弱势群体,逐步改善困难群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新形势下民政工作的功能作用

(一)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激增。要通过救助和帮扶困难群众,化解社会各种矛盾,建立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建立老年福利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代际间的团结友爱;落实拥军优抚安置政策,促进军地和谐、军民团结,支持军队国防现代化建设;加强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建设,创新现代社会管理模式,促进基层组织稳定和社会和谐。

(二)发挥重要的兜底性作用。要严格执行城乡低保政策,要分类施保、应保尽保,做到公平、公开、公正;要开展医疗救助和大病救助,更大限度减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要及时开展灾情统计上报和救灾款物发放工作,把灾民救助工作落到实处,适时开展灾后生产自救、灾后防疫等工作,确保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确保大灾之后无大役和社会稳定有序。总之要不断完善创新社会救助制度,加大对贫困群体的救助力度,为困难群体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构筑群众生活最后一道防线。

(三)发挥重要的调节性作用。要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支持福利公益事业发展,为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提供基本福利服务;要强化慈善事业发展,积极挖掘社会捐赠、慈善事业的救助潜能,积极发挥“爱心超市”的社会救助作用,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调节收入分配,不断改善困难群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新形势下民政工作的创新与实践

(一)突出民政工作的社会效益性。民政工作之所以琐碎,在于它本身就牵扯着当地民众的“吃喝拉撒睡”。然而,这种关乎民众福祉的职能单位,也意味着民政部门需要追求社会效益目标。具体而言,民政工作在开展中应突出时效性和实效性,从而能更大化的节约社会资源的耗费。另外,民众对民政部门的口碑,也构成了衡量社会效益程度的重要参考。

(二)准确把握数字民政的理念。民政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用准确的数字。对人均纯收入的核算,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运用科学评估体系进行测算,得出近似准确的数字,然后运用这些数字来检验这种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修正评估体系中不科学、不完善的成份,使评估体系更加科学、更加合理。

(三)创新社会管理载体。我国已经由生存型社会转向发展型社会,民政工作要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载体,要积极保障生存权和发展权,创造条件推动社会发展,强化社会成员发展权的保障功能。创新自治共治机制,以人性化管理为基本理念,以民主化决策为基本方针,以 *** 化服务为重要手段,以制度化监督为根本保证,形成党委引领、村委当家、村民做主的村民自治共治机制。

(四)创新社会服务机制。党的十八大要求 *** 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在服务内容上,要关注个体需求;在服务格局上,要统筹城乡民政工作、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如某市民政局创新社会服务机制,开展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招投标活动,同时,民政局对中标组织进行项目实施管理,根据项目进度拨付项目购买服务经费。

(五)不断丰富民政文化内涵。民政工作源远流长,所蕴含的文化博大精深,从远古的“敬天保民”、唐宋的“安民立政”到清代的“为民治事”是民政工作的历史记忆;从建国初期的“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百姓解愁”到新时期的“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是民政工作的现实遵循;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淡泊名利、竭诚奉献的“孺子牛”精神是民政人的价值取向;“天下民政是一家”则是民政人团结一心、自尊、自爱、自强,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集体表达。这些民政文化,在不同时期都起到了树立民政系统共同理念、引领民政工作前进方向、塑造民政良好形象的重要作用。

四、努力创造新形势下的民政新局面

总之,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民政工作所面对的挑战可想而知。在践行群众路线和构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要求下,民政部门职工需要主观上努力应对诸多挑战,并在工作模式创新上适应新时期民政事业的发展。上文中概述了新形势下民政工作的内涵及功能作用,重点阐述了新形势下民政工作要树立社会效益性、数字民政的理念,要创新社会管理载体、创新社会服务机制与丰富民政文化内涵,努力开创构建民政事业的新局面。

乡镇如何做好民政工作

一、民政工作服务对象、内容、形式

主要表现为“三多”:一是对象日益增多。民政工作的主体已不单纯是过去的以优抚对象、老弱病残、贫困户为主,现在则扩大到救灾救济、优抚、高龄补贴、社区建设、换届选举中的村民、更低生活保障对象、社会求助者及其他如举报、咨询、婚姻服务对象等。民政服务对象区域性特点越来越明显。过去民政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农村,现在外地人员来访的现象逐年增多。二是内容日益增多。目前,除了退伍士兵的安置、贫困户的救济等老主题外,民政服务内容已涉及到方方面面,如城乡高龄补贴发放、城乡更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确定、五保户的申报、农村贫困户危房改、扩建等。民政工作绝大多数都很现实,基本都涉及到个人或集体的切身利益,且都明确要求为其解决实际问题,不达目的,不肯罢休。许多群众反映的问题,情况复杂,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处理起来难度较大。有些问题,如果我们稍有疏忽,处理不当,极易引起群众 *** ,并在社会上产生消极影响。三是服务形式日益增多。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民政对象相对其他社会成员而言,他们对民政部门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由于他们对政策了解的不全面,反映的一些问题失实,不但毁坏了基层干部的名誉,也造成了基层工作的被动。

二、民政工作主要成因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策方面的原因。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民政对象的救济、补助等标准虽然几经调整,有所提高,但民政对象的生活水平仍难以实现同步提高,例如城镇低保和农村低保。二是资金方面的原因。国家每年投入救灾救济、优抚、高龄补贴、五保供养、更低生活保障的资金巨大,但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上级拨发的资金已不能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造成了民政工作的困境。三是人员素质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少数民政服务对象自身人为因素,造成不应有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不懂政策;不满足对问题的解决,要求过高;盲目攀比,造成心理失衡;法制意识淡薄,无理取闹等。其次,接待人员对新政策、新标准及有关知识了解不全,业务不熟,工作被动应付,处理问题质量不高,有的工作 *** 简单,带来负面效应,促使矛盾激化。

三、解决的对策

一是提升人员素质。培养和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政策水平高,业务精通,务实高效,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干部队伍。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更新各种专业知识,熟悉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国家和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协调、化解矛盾和理论政策研究的能力。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对反映问题群众所提出的要求,无论是否合理,都要热情接待,认真听取,能解决的当场联系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要向来访者说明情况,耐心做好解释工作,“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这样,我们就能征得来访群众的谅解,避免重复来访和越级 *** 。

二是收集信息。建立健全乡、村两级民政信息 *** ,加强基层服务力量,加强横向联系,形成多元化的工作格局,把民政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基层的各个角落。必须善于利用各种渠道倾听民政对象的呼声,正确把握民政对象的思想脉搏,及时发现和掌握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随时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三是加强作风建设,以高效服务 *** 对象。民政服务对象来访主要源于一些实际问题难以解决。所以我们在民政工作中,对服务对象反映的实际问题,要真正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复,以提高来访者对民政工作的满意度。在解决民政对象反映的问题时,凡是国家有明确规定的,必须保证不折不扣地及时落实到位;对一些反映较多的难点问题,要想方设法解决好;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要强化宣传,耐心解释,积极引导,认真研究解决。在工作中要加强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的联系和配合,特别是村级干部要切实负起责来,严格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原则,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解决,不能互相推诿扯皮,更不能将矛盾上交或推给上一级业务部门或者上一级 *** 。

总之,切实解决好民政工作的实际问题,既有利于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又切实保障了民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