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山阳
近年来,无锡要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也曾推出过诸多城市形象宣传语。如“无锡,充满着温情和水”,只不过十余年前太湖蓝藻爆发时,被市民戏谑地改为“无锡,充满着温情和臭水”;再如“太湖佳绝处、运河水弄堂、灵山吉祥地、百年工商城”,全则全矣,几乎概括了无锡的经典景点与文化特点,却是一种罗列,读起来不那么朗朗上口与便于记忆;再如“太湖明珠,美丽无锡”,突出了无锡的太湖情结,也算是中规中矩了。其中,有一条宣传语,实在是不错,简洁明了,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入耳,那就是“无锡是个好地方”。
说起“无锡是个好地方”,却并不是新近创作的,大约已经有了一百年左右的历史了。那么,问题来了,它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这倒还要从一出话剧说起:
朴:(看她不走)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么?
鲁:(看着他)不知道,老爷。
朴:你是新来的下人?
鲁:不是的,我找我的女儿来的。
朴:你的女儿?
鲁:四凤是我的女儿。
朴:那你走错屋子了。
鲁:哦。——老爷没有事了?
朴:(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
鲁:哦。(很自然地走到窗户,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朴:(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鲁妈停)你——你贵姓?
鲁:我姓鲁。
朴:姓鲁。你的口音不像北方人。
鲁:对了,我不是,我是江苏的。
朴:你好像有点无锡口音。
鲁:我自小就在无锡长大的。
朴:(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朴: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朴:(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朴: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哦,好地方。
朴:你三十年前在无锡么?
鲁:是,老爷。
朴: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
鲁:哦。
朴:你知道么?
鲁:也许记得,不知道老爷说的是哪一件?
朴:哦,很远的,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鲁:说不定,也许记得的。
朴: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想打听打听。可是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到现在不是老了就是死了,活着的多半是不知道的,或者忘了。
鲁:如若老爷想打听的话,无论什么事,无锡那边我还有认识的人,虽然许久不通音信,托他们打听点事情总还可以的。
朴:我派人到无锡打听过。——不过也许凑巧你会知道。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家姓梅的。
鲁:姓梅的?
朴:梅家的一个年轻 *** ,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不敢说。
朴:哦。
鲁: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朴:哦?你说说看。
鲁:可是她不是 *** ,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朴: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朴:(苦痛)哦!
鲁:这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了她,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朴:(汗涔涔地)哦。
鲁:她不是 *** ,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说起话剧,曹禺先生的《雷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中有这样一段,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相遇,是理解《雷雨》的一把钥匙。从剧本的“现在时”来讲,这里讲述的是周鲁二人三十年前发生的“过去的故事”。
周朴园说“无锡是个好地方”,是因为这里发生着着他美好的恋爱初体验,残留着着他挥之不去的情感回忆。他是一个大家族的公子哥,有着看似高贵的地位与品格,捕获一个低贱的丫头的芳心实在是轻而易举。所以,一开始就注定了故事的悲剧结局,延续了“始乱终弃”的中国传统文学的母题。丫头与公子的结合,看似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其实只不过是一场加满滤镜的虚幻唯美的爱情片罢了。
周朴园就是无锡人,是某矿业公司的董事长,曾到德国留学,较早地接触了资产阶级文明,甚至接受过当时流行的社会思潮。《雷雨》发表于1934年,假如我们僵硬地将剧本的“现在时”也设定为这一年,那么三十年前就是1904年左右。
或许是两千多年前,“财神”范蠡与西施在无锡五里湖的美丽隐居,就种下了无锡的商业基因。上世纪初,无锡近代民族工商业在这里悄然发端;四十年前,无锡乡镇企业又在这里强势崛起。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百余年来,无锡商人历经起落波折而持续腾跃,开创了无锡百年工商城的一部激荡创业史。从1895年业勤纱厂创办到无锡解放,无锡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经历了初创、成长和曲折发展三个阶段。1948年企业数量增至628家,产业工人达42万余人,无锡一举成为重要的民族工商业城市。无锡的民族工商实业家群起,形成了以杨宗濂、杨宗潮兄弟,周舜卿,荣宗敬、荣德生兄弟,薛南溟、薛寿萱父子,唐保谦、蔡缄,唐骧庭、程敬堂等为代表的六大民族资本集团。
19世纪后半期,16岁的无锡少年周舜卿独闯上海,历经40建立庞大的商业帝国,业跨五金、纺纱、缫丝、银行业,遍上海、无锡、苏州,资本过百万,成为传奇巨富。1867年,时局外辱内困,他首次踏上风云颠沛的上海滩。而立出头便成上海煤铁大王,创无锡首家缫丝厂,办全国之一家私人储蓄银行信成银行,斥一人之资在老家东绛建设周新镇。
1934年,《雷雨》发表后一炮打响,随着故事风靡,就流传周朴园的原型就是无锡人周舜卿。咋一看,周朴园和周舜卿两人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周朴园是煤矿董事长,周舜卿是上海“煤铁大王”,并投资开发锑矿任董事长;周朴园念经吃素,周舜卿晚年信佛吃斋。况且,周朴园曾动情地说过“无锡是个好地方”。
然而,周舜卿却并非周朴园的原型。上世纪80年代,无锡教师进修学院唐再兴老师致信曹禺先生,请教无锡人关于《雷雨》的一些传闻。曹禺明确告知,“你所提到的周某人,我一无所知,当时发表这篇剧作我是23岁,而你所讲的周某人早在1923年就去世,那时我才13岁”。而那个更大的误会“无锡是个好地方”,却也并非曹禺原创;他解释道,当时每年春天,无锡旅行社都会在天津的《大公报》在上刊登一个月的广告,“请到无锡来,无锡是个好地方”。如此说来,早在一百年前,无锡就有了城市宣传语“无锡是个好地方”。
“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本来就不应该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现实中的人物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在一起。然而,文学形象来源于生活,却是有道理的。上世纪初,煤铁业已经是当时上海的商贸重头,周朴园的应该也是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吧。
还有一种解释,玉祁教师宋子伟是这样理解的。这要从红学家王昆仑先生说起,他也是无锡人。1922年受聘于南开中学当国文教员,曹禺刚好是他的学生。曹禺在谈到《雷雨》时说过:“我写《雷雨》有一段酝酿过程,我刚读完南开中学,就立志想写剧本。”这期间,王昆仑特别赏识曹禺,师生之间经常交谈,对曹禺的创作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为无锡人的王昆仑在与曹禺交谈之中,可能会谈到无锡,谈到太湖,谈到无锡的童谣。
无锡是个好地方,几句闲话讲不完,
锡惠公园穷闹猛,一家罗门去白相,
爬爬山,吃吃茶,看看国宝大熊猫,
惠山脚下宝贝多,那泥阿福名气大,
崇安寺,南禅寺,王兴记个小笼包,
风味小吃样样有,无锡排骨油面筋,
还有阳山水蜜桃,真正甜得不得了。
太湖风光穷漂亮,蠡园、梅园、鼋头渚,
说来说去说不完,无锡是个好地方。
然而,1959年整个锡山和惠山的主要风景地带才被命名为“锡惠公园”,国宝大熊猫、阳山水蜜桃也是晚近才有的,可见这首童谣并非产生于民国时期,曹禺先生也难以在创作时知道。
不过,现在一提到太湖,人们之一个就会想到无锡。徜徉在太湖山水间,泛舟在运河绝版地,或到灵山诚心向佛,或在惠山品二泉香茗,或感受百余年来积极进取的工商业文化,难道你不会由衷地说一句,“无锡是个好地方”吗!
来源:博客,欢迎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