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不少人发表对经济悲观的看法,尤其在一些中小企业因为现金流即将耗尽面临倒闭的情况下。
而对职场人而言,为了活下去,一些企业采取了极端的裁员措施……
林林总总,会让人产生很多悲观的情绪。实际上,反过来来看,每次危机的背后换一个维度来看何尝不是意味着机会。
对于一些很多人都能想到的宅经济,比如手游、移动办公、医药等就不在这里赘述。
1、云服务
大家知道屡创新高的美国微软和亚马逊是因为什么驱动的呢?
前者不是因为OFFIC软件,后者也不是因为电商,而是靠代表未来方向的云服务。云服务已经是和类似国内招商引资所提供的“三平一通”一样重要。
而国内的阿里巴巴靠云服务也是赚得盆满钵满。
而对于国内的很多企业主而言,要做的就是拥抱这样的变化,一方面通过利用利用云服务平台提升效率;另一方面,通过云服务平台节约和控制成本。
2、自媒体
自媒体行业在前几年还是香饽饽,2019甚至有人将自媒体行业归为夕阳行业了。
我认为这个是极大的误区,虽然流量越来越贵,打开率越来越低,但是优质的内容依然是稀缺的,要不然李子柒也不可能在2019横空出世。
这次疫情下,大家都困在家里,使用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的时间长了很多很多,这对自媒体无疑是利好。
仅仅从简单的统计,这次疫情已经让一些名不经传的小号变成了流量大号,这就是有积累后然后抓住机会的巨大可塑性。
从渠道来看,无论是微信公众号、头条系等等都是更好的载体。
3、餐饮
在疫情之下,受重创最厉害的行业餐饮绝对排在前列。这次疫情后,连西贝、海底捞这样的行业龙头都喊吃不消了。
这背后意味着什么?
如果要反思的话,这些企业加杠杆加得有点大,在刚性成本高企的情况下,一旦现金流断档,压力一下就上来了,这就是这类明星企业更大的隐忧。
而对更多的小型餐饮而言,活下去的紧迫性更强一些,一旦死了可能就真的死了,甚至一个家庭就是一蹶不振了。
从逆向思维的角度来看,这次疫情对餐饮业会是洗牌,一些会倒闭,另一些餐饮则是机会,尤其是一些能提供高性价比餐饮服务的企业,“便宜+好吃”是硬道理,而不是“贵+好看”。
4、便利超市
疫情之下,有一类店赚得不少,那就是各类小区周边的便利超市。这样的商业模式也是我在会员群一直和大家强调的小而美赚钱机会。
为了控制感染风险,很多人购买食物等日用品都就近解决,这就给便利超市带来了很多的客流。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便利超市的货物刚一上架,就被买空了。
那么疫情之后这样的机会还在吗?
我明确地告诉大家,这样的窗口期依然还在,直营的超市有直营的好,但是我们个人加盟或者开一个小超市,按照就近原则,只要周围的人流能保持在一定水平,依然是不错的商业选择。
5、 *** 问诊
疫情之下,有一个矛盾凸显了,就是大家求诊不方便了,毕竟去医院怕加大感染的风险。
这个时候,就凸显 *** 问诊的便利性和效率性。实际上,这次疫情发生不少医生就是通过互联网给广大患者诊疗的。
此次疫情之后,这个领域的机会只会更加凸显,无论是平台还是个体(医生)都有越来越多的机会。
6、心理咨询
中国这个行业和国外差距巨大,这固然与文化差异有很大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在解决物质的需求之后,国人这个领域的需求必然越来越多。
而这次疫情发生后,一方面武汉重灾区有心理咨询服务的需求会显著增多,另一方面医生的宣导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心理健康对疾病的治疗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可以预期,这方面的机会会越来越多。
7、房地产
这个领域短期无疑是利空。但是从中长期来看倒是利好。
一方面,相对宽松的融资环境无论对地产商还是购房者都是利好;同时,这次疫情从心态上对一些原来觉得可租可买房的冲击会较大,这样一部分摇摆的人群会变成刚需客,会增加需求。
8、大数据
这次疫情控制,大家可以显著地看到大数据对我们的分析、决策的帮助,比如如何对患病人群进行筛选区分。
比如如何预测疫情的观点,大家通过建模对数据进行处理和预测,都属于大数据行业的一些运用。
再比如为何如此果断地决定对武汉封城,这后面就是大数据的支撑。
9、人工智能
疫情下,工人没办法复工;部分快递员没办法复工……在这样的困境下,让机器代替人都是题中之义。
这次疫情只会加快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代替人的大部分工作趋势不可逆转。
10、个体崛起
这次疫情后,会加快越来越多个体离开平台,而平台也会马太效应,大的平台比如腾讯、阿里会越来越强大;而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独立个体不依赖平台也会有不错的发展,比如我前面列举的自媒体从业者、便利店运营者、心理咨询师等等。
来源:博客,欢迎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