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40天加长版三伏天今日开启,“入伏”后,全国多地进入“ *** 模式”和“蒸烤模式”;②“三伏”是头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③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吃新鲜果蔬;④外出活动要带好防暑装备,及时补充水分。今起,开启防暑装备更高级!
今日起进入三伏天,“蒸、烤、焖、炖……加水、添火、加水、添火”,在燥热中憋闷,在酷暑中窒息,难熬的四十天来了。
三伏怎么来的?
我国古人采用“干支纪事”的 *** 用以计年、计月、计日、计时。所谓“干支”就是十个“天干”和“十二地支”。
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使用天干和地支的两个字搭配,来表示年、月、日的序号。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
传统的推算 *** 规定,二十四节气的“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二十四节气的“立秋”后的之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总称为“三伏”。
但由于“夏至”与之一个庚日之间的天数几乎每年都不一样,所以与“三庚”的天数也不是固定的。
今年的入伏时间是7月16日,出伏时间是8月24日,“三伏天”长达40天。
【2020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7月16日—7月25日
中伏:7月26日—8月14日
末伏:8月15日—8月24日
为何三伏天最难熬?
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
那么什么是高温热浪?我国一般把日更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称为高温,连续数天(3天以上)的高温天气过程称之为高温热浪(或称之为高温酷暑)。
三伏天到底有多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竹窗》就曾写道“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这是描写“三伏天”的经典诗句之一。而早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就有关于暑的介绍:“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在小暑之后,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热在三伏”,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伏”即伏藏的意思,提示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
三伏天如何预防中暑
很多人觉得,烈日炎炎,16℃的空调和冰冻的冷饮降温更好。
殊不知,当人运动或刚经历室外的高温,突然喝下冷饮或者马上吹冷空调,大脑会“误认为”人体内部的热量已经散发出去,于是“下令”停止排热工作。如此,汗毛孔散热困难,余热积蓄,更容易中暑。
高温天气里,不论运动量的大小,都需要增加液体摄入,不能等到口渴时才喝水。如需在高温环境里进行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至少每小时喝2到4杯温水(500毫升至1000毫升),少量多次饮用。
中暑后应该如何急救?
中暑的主要症状为:头痛、晕眩、烦躁不安、脉搏强而有力,呼吸有杂音,体温可能上升至40°C以上,皮肤干燥泛红。如果不及时救治,中暑的人可能很快会失去意识。一旦有人中暑,应尽快将其移至阴凉通风处,补水补盐,将其衣服用冷水浸湿,裹住身体,并保持潮湿。或不停扇风散热并用冷毛巾擦拭患者,直到其体温降到38°C以下。若中暑者已失去意识,则应让其平躺 ,并尽快送医院救治。
三伏天有哪些习俗
“三伏天”避免长期呆在空调房中,影响排汗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可选择10点前或下午5点后去户外运动,让身体微微出汗。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就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魏氏春秋》记载:“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吃碗热汤面,身上发汗,可以去除体内的潮气和暑气。
三伏天如何养生
☑三伏天吃什么对身体好?
调制几款既营养又可口的粥制品也不失为防暑降温的好选择。比如:小米绿豆粥、苦瓜粥、玉米粥、薄荷粥、莲子粥、百合粥等;另外高温天气下常喝果汁对生津止渴、清热解毒也有较好的效果。常见的桃汁、梨汁、苹果汁、葡萄汁、草莓汁、西瓜汁等果汁均可适量饮用。除了喝之外,吃也要注意。尽量少吃脂肪类厚腻荤腥的食物,更要少吃辛辣之品,不易消化的食物会给身体带来额外负担,影响夏天胃肠的消化能力。
☑“冬病夏治”正当时
“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冬病夏治由来已久。冬病指在冬季容易发作或者加重的疾病,比如慢性咳嗽、慢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关节疼痛特别是关节冷痛、手脚冰凉等。夏治指在三伏天,对这些冬病进行积极的治疗。从而可以减轻这些疾病在冬天发作的程度和减少发作的次数。冬病夏治 *** 很多,除了三伏贴,还有三伏天扎针灸、拔火罐等。(这里要提醒各位,冬病夏治是医疗行为,一定要在正规的医疗机构完成)
来源:博客,欢迎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