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是清朝的第八个皇帝,他的生母是大名鼎鼎的慈禧,但年仅19岁即驾崩。关于同治皇帝的死因,历来说法不一,官书记载的是同治帝死于天花,而民间传说的版本很多,有传说同治帝是得梅毒死的,有的说是天花,更有说是死于慈禧之手。对于当时的种种传言,清朝官方一直保持缄默,不予回应。那么历史上同治皇帝是怎么死的呢?真相如何?今天本站小编就为你讲述同治皇帝的死亡秘密。
同治帝病逝经过
同治十三年十月二十日(1874年11月28日),同治帝患病。二十日懋勤殿传旨,自十月二十日至十一月初一日,同治帝都不上课。有人说,他得的病是天花。其实不是天花,而是梅毒。
慈禧对同治帝的一言一行都是十分注意的。如果同治帝不出宫,他们母子几乎是天天见面,并在一起进早膳的。而且,也有太监向慈禧报告同治帝的行动。同治帝自从十月二十日着凉发病后,一直带病视事,但是没有接见大臣。
而自十一月初一日至五日,同治帝把阅折权和批折权完全交给了李鸿藻和奕?,一时出现了权力真空。这对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同治帝的病看来不是短期内能治愈的。
在这种情况下,政治经验十分丰富的慈禧不能再在后台,她不能坐视大权旁落。她要走到前台来,由她来重新掌握更高的皇权,也就是二次垂帘听政。
经过精心准备,十一月初八日,慈禧一手导演的戏出台了。两宫太后在同治帝御榻前,召见军机大臣和御前大臣。《翁同龢日记》记道:
巳正(8时)叫起,先至养心殿东暖阁。先于中间供佛处向上叩首,入见又三叩首,两宫皇太后俱在御榻上持烛,令诸臣上前瞻仰,上舒臂令观,微语曰:谁来此伏见?天颜温悴,偃卧向外,花极稠密,目光微露。
这是之一次召见。两宫皇太后有目的地让军机大臣和御前大臣细看在御榻上的同治帝。同治帝伸出胳膊,让大家看。大臣们目睹后得出的结论是,同治帝的病不是短期内可以治愈的。
瞻仰毕,诸臣退下。过了一会,两宫皇太后又传旨,请诸臣再入。这是第二次召见。《翁同龢日记》记道:
皇太后御中间宝座,南向。宣谕数日来圣心焦虑,论及奏折等事,裁决披览,上(同治帝)既未能恭亲,尔等当思办法,当有公论。
慈禧告诉诸臣,同治帝短时间内不能视事,关于奏折披览裁决,你们应该想个办法。《翁同龢日记》继续写道:“未退时诸王奏言,圣恭正值喜事。一切奏章及必应请旨之事,拟请两宫太后权时训谕,俾有遵循。命诸臣具折奏请,退后同至枢廷拟折稿。”
这次召见,只有两宫太后在座。慈禧说,目前当务之急是奏折的“裁决披览”,同治帝不能亲自裁决,你们“当思办法,当有公论”。这是慈禧在暗示他们,应该劝谏两宫皇太后亲理政务,实行垂帘听政。王大臣明白了慈禧的本意,在退下前就奏请两宫太后“权时训谕”。这就完全明朗化了。慈禧干脆命诸臣写折奏请。
王大臣退下后,根据慈禧的意思草拟折稿,并说明两宫皇太后应立刻垂帘听政,来年二月一日再由同治帝亲理朝政。
刚刚散去,两宫皇太后又第三次召见。《翁同龢日记》写道:
甫散,又传见。趋入,待齐,入见西暖阁。皇太后谕:此事体大,尔等当先奏明皇帝,不可径请。
本来这场戏是慈禧一手导演的,但为了演得逼真,命王大臣先奏报同治帝,不要把奏折直接送给她们。
第二天,两宫皇太后再次召见军机大臣和御前大臣。这次接见情形,《翁同龢日记》记载颇详:
同治帝载淳画像。这是一个不幸的短命皇帝,19岁就宾天了。
辰初一刻(7时15分)又叫起,与军机、御前同入,上起坐,气色颇盛,头面皆灌浆饱满,声音有力。皇太后亦同在御榻。上首谕恭亲王:吾语无多,天下事不可一日稍懈,拟求太后代阅折报一切折件,俟百日之喜,余即照常好生办事。并谕恭亲王当敬事如一,不得蹈去年故习。语简而厉。太后谕略如昨,并言西暖阁一起,乃出臣工之请,本恐烦皇帝心虑,故未告之。今当诸大臣,即告皇帝勿烦急,已允诸臣所请矣。上举臂以示,颗粒极足。不胜喜跃而退。
这是说,同治帝明确宣谕“求太后代阅折报一切折件”,而皇太后在一番扭捏作态后,表示“已允诸臣所请矣”。这就说明慈禧堂而皇之地取得了阅折批折权,也就是更高的皇权。
十一月初十日,同治帝颁发上谕:
再三吁恳两宫皇太后,俯念朕躬正资调养,所有内外各衙门陈奏事件,望请披览裁定。仰荷慈怀曲体,俯允权宜办理,朕心实深感幸。将此通谕中外知之。
同治帝明确表明把更高皇权交给了两宫太后,实则是交给了慈禧。
同治帝的病在前十天,好像有所好转。
翁同龢在初十日记道:“上(同治帝)今日脉气更好,见昨酉方,用枣仁、远志,少寐故也。见起居单,歇着时却不多,而饮食亦不少,(元宝汤进六碗,一昼夜九碗,又老米粥一碗。)可庆也。”
此后同治帝的病便趋于恶化。
二十日,“腰间肿痛作痈流脓(仍有筋挛字)。项脖臂膝皆有溃烂处”。
二十三日,“脉息皆弱而无力。腰间肿处两孔皆流脓(亦流腥水),而根盘甚大,内溃则不可言,意甚为难”。
二十七日,“看昨方,按云脉滑缓无力,惟肾愈流注,脓汁虽稍见稠,而每日流至一茶盅有余,恐伤元气云云”。“起坐时少,流汁极多,殊委顿也”。
以后据《翁同龢日记》记载,其间曾请一位治外症的民间名医89岁的祁仲来诊治,此人是荣禄推荐的。治疗过程翁同龢记道:
(二十九日)辰正(8时)见于东暖阁,上(同治帝)拥坐榻上(枕一中官),两宫太后亦坐,命诸臣一一上前,天颜甚粹,目光炯然,痂犹有一半未落。谕今日何日?并谕及腊月应办事,枢臣奏无庸虑及。臣奏圣心宜静。上曰胸中觉热也。退至明间,太后立谕群臣,以现在流汁过多,精神委顿,问诸臣可有良法。圣虑焦劳,涕泗交下。臣因进曰,择医为上。臣荣禄曰有祁仲者,年八十九,治外证甚效,可传来诊视。太后颔之,语甚多,不悉记。退坐奏事处,有敕勿即散直。有顷传诸臣皆入,上(同治帝)侧卧,御医揭膏药挤脓,脓已半盅,色白(比昨稍稠),而气腥,漫肿一片,腰以下皆平,色微紫,视之可骇。出至明间,太后又立谕数语,继以涕泪,群臣皆莫能仰视。午初(11时许)祁仲到,命诸臣随入殿。良久,祁仲与李德立等入,半时许视毕,宣召至西暖阁问状,余等未与,恭(恭亲王奕?)、醇(醇亲王奕)两王入。(恭邸五六刻始下,医者先出。)余等既退,则问荣君如何。曰祁仲言,此痘痈发处尚非肾俞穴,(在肾俞下。)冀可治,药用十全大补汤。俄而传闻令李德立仔细请脉。祁仲方未用,存案而已。
从这一记载不难看出,慈禧对同治帝的病是很关注的。但是,名医祁仲的药方却未被慈禧采纳,说明慈禧对同治帝得的是什么病心中是有数的。以后同治帝病情愈益加重,但奏事处太监却说“大有起色”,这也许是同治帝的回光返照,也许是太监怕担责任而说些吉利话吧!
翁同龢还是冷静的,每日同王大臣看方,且记日记。他对用药有一定知识。十二月初二日,他记道:“今日方匆匆一看,用酒连、葛根二钱也,不可解,不可解。”用这种药是什么目的,他闹不明白。事实上,御医李德立、庄守和已经知道同治帝是治不好了。回天乏术,只是拖延时间而已。
同治帝终于死去了。《翁同龢日记》记道:
即入城小憩,未醒忽传急召,驰入内尚无一人也,时日方落。有顷,惇(惇亲王奕)、恭(恭亲王奕?)邸,宝(宝鋆、)、沈(沈桂芬),英桂、崇纶、文锡同入见于西暖阁,御医李德立方奏事急,余叱之曰何不用回阳汤。彼云不能,只得用麦参散。余曰即灌可也。太后哭不能词。仓猝间御医称牙关不能下矣。诸臣起立,奔东暖阁,上扶坐瞑目,臣上前遽探视,弥留矣。天惊地坼,哭号良久,时内廷王大臣有续至者,入哭而退。惨读脉案,云六脉俱脱,酉刻崩逝。
这是关于同治帝病逝的最准确的记载。
同治帝登基时脚穿的小朝靴。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同治帝死去,在位13年,死时19岁。
同治皇帝的死因分析
关于同治帝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不得其解。《清朝野史大观》记载道,同治帝在慈禧太后的 *** 下,不能与端庄贤静的阿鲁特皇后款洽相亲,而是被强迫与侍郎凤秀的女儿结合,这位后来被立为慧妃的女子虽长得很漂亮,但举止十分轻佻,同治帝并不喜欢她。他因此尽失情爱之乐,于是微服出外寻花问柳,纵情淫乐。
由于清朝的官员是北京城妓院的常客,同治生怕被臣下撞见,不敢出外城,只带了一两个小太监在内城与私窑子中卖淫的女子取乐。当时,还有太监在东华门内开烟馆,藏污纳垢,导男引女,供其取乐。侍读王庆祺又进 *** 。同治纵情享受,时间一长,就感染上了梅毒,不治而亡。
那么同治帝为什么会得梅毒?只因为同治皇帝在位十三年,朝政一直由慈禧太后掌握。同治帝亲政以后,慈禧太后不仅在政事上对他横加干涉,特别是在同治执意重修圆明园一事上母子几乎反目成仇。慈禧太后也不允许同治皇帝和皇后亲近,同治的婚姻不由自主,不喜欢慈禧太后喜欢的富察氏,端庄华贵的阿鲁特氏成为皇后,引发出慈禧的不满,有了老婆却不能过正常的夫妻生活。由此,小皇帝越加放纵自己,做出了种种荒诞之事来反抗慈禧太后对他施加的压力。
传说中同治帝经常微服出宫,来往于酒肆、戏馆和花街柳巷,迷恋于那些春宫图和黄色书籍。野史记载着:“伶人小六如、春眉,娼小凤辈,皆邀幸。”同治四处寻花问柳嫖娼可见一斑。同治死于梅毒是根据翁同稣笔记和历史档案。《清宫遗闻》记载:同治皇帝经常去京城中的花街柳巷嫖娼,以至于身染梅毒。翁同稣日记中记载:“脉间皆弱而无力,腰间肿处,两孔皆流脓,亦流腥水,而根盘甚大,渐流向背,外溃则口甚大,内溃则不可言,意甚为难。”由此太医和御医都断定为梅毒。
虽然清朝祖制极为严格,但是作为皇帝还是有空隙可钻的。尤其是同治帝有一段时间,整天在关注重修圆明园。也许借视察圆明园工程为由,行寻欢作乐之实。
同时,他还搞同性恋。他同翰林侍读王庆祺关系暧昧,有评说:“帝竟与王同卧起。”《李鸿藻年谱》评道:“因之宵小乘机诱惑引导,遂至日惟嬉戏游宴,耽溺男宠,日渐羸瘠,未及再祺,即以不起。”“与王同卧起”、“耽溺男宠”,即是同性恋之意。王庆祺曾和同治帝同看秘戏图即春宫画,“两人阅之,津津有味,旁有人亦不觉”。这个王庆祺,“顺天人,生长京师,世家子,美丰仪,工度曲,擅谄媚之术。初直南书房,帝爱之。至以五品官加二品衔,毓庆宫行走。宠冠同侪,无与伦比”。
然而,对于这一说法,有人提出质疑,清朝宫禁之严格,皇帝不可能私自出紫禁城嫖娼,而慈禧太后对同治皇帝管教十分严格,如果同治皇帝私自出门,她是不可能不知道,不可能不阻止的。由此而出现了另一种说法,那就是同治皇帝是死于天花。
其实,民间流传同治皇帝是死于梅毒或疥疮。这种说法散见于各种野史小说中,现在因为影视剧的影响,也被人们广泛接受,以致于见于正史的说法反而少有人知道了。
其实同治皇帝死于天花。这主要来自官方的记载,包括《清穆宗实录》、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以及曾任同治帝师傅、时任弘德殿行走的翁同龢的日记。但往往被人怀疑。清宫自康熙朝实行种痘法后,天花的传播受到了很大的抑制,怎么百年之后又有皇帝死于天花呢?
最权威的史料是当时御医记录下来的皇帝“医案”,这份档案上详细记录了从同治十三年(1874)十月三十日发现出痘,到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驾崩,每天御医顾德立、庄守和诊断用药的全过程。其间共历时37天,每天诊视少则一二次,多则三四次。每次诊断脉案及用药方均有详细记载。
该档案载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首诊记录,同治皇帝已经皮肤出疹,但没有透出,又发起了高烧。到十一月初一日,开始出现天花明显症状:疹形明显,夹杂瘟痘,颗粒饱满,这还属于正常状态。此后,不断出现痘粒,并开始收浆结痂脱落。但到了十一月二十日以后,病情突然恶化,瘟痘红肿溃破,流出脓水,在腰臀间流成一片。最后,痘痂虽然都落了,但腰间已出现严重的溃孔,左右臀部烂了一个大洞,恶性感染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最后到十二月初五日酉刻,同治皇帝“六脉已绝”,一命呜呼。
从十月三十日发痘到十一月二十日,同治皇帝的痘情基本已得到控制,痘痂结收脱落。而此后突然又流毒继发,而部位集中腰臀,溃烂流脓,此后续发的失眠多梦、遗精尿血等并发症状与梅毒晚期颇为相似,引人联想。因此,也有人据以认为少年皇帝实患有梅毒,而天花只不过是引起他迅速死亡的一个诱因。
档案记载:同治皇帝被太医确诊为天花以后,朝廷上下宣布同治之病为“天花之喜”。慈禧太后按照祖上传下来的规矩,在宫内外举行“供送痘神”的活动,两宫太后还亲自前往景山寿皇殿祈求祖先保佑。一时间宫内到处张贴驱邪红联,养心殿供奉上了“痘神娘娘”,王公大臣穿着花衣,按照“前三后四”的说法要穿着七天,但是后来延长为十二天,意思是十二天以后就可以度过危险期。但最终同治皇帝还是没有挺过去,在天花的折磨下不治而亡。
这里人们不禁会问,按照清宫的阿哥种痘制度,同治皇帝应该是种过痘的,为什么还会死于天花?同时,人们又会想起同治皇帝的父亲咸丰皇帝,他也曾受到过天花的袭击,脸上留下了永久性的瘢痕。父子两个人都遭受过痘神的袭击,一死一伤,原因何在?对于这一疑问,现存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两个人做阿哥时,都种过痘,但显然没有起到作用。毕竟传统的种痘 *** 并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地有效。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宫中阿哥种痘制度在嘉庆以后已形同虚设,同治皇帝,甚至他的父亲咸丰皇帝,做阿哥时很可能并没有真正的种过痘。从现存的清代档案保存情况来看,乾隆以后阿哥种痘的记录无一所见,如果不是佚失的话,很容易使人对乾隆之后宫中阿哥种痘制度的执行产生怀疑。
其实在1786年,英国人詹纳已经发明了牛痘疫苗法。这种先进的牛痘法嘉庆年间已传入中国,但官方推行的还是传统的种痘法。如果当时清 *** 善于引进学习,将先进的牛痘疫苗法引进宫中,也许同治皇帝就不会死了。
如此看来,千百年来民间对同治皇帝死因的种种猜测和议论,清朝朝廷也未发一言,成为一个未解之谜。根据以上分析,同治死于天花的可能性要比死于梅毒的可能性大。但是,同治之死与慈禧太后干预朝政干预同治的婚姻很有关系,也与同治皇帝的过度放纵,四处寻花问柳,甚至嫖娼,用不守规矩来反抗慈禧施加的压力,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也有人认为,同治帝是被慈禧间接害死的。据御医李德立的曾孙说,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四日午饭后,阿鲁特皇后来到东暖阁看望同治。慈禧的亲信小太监马上向慈禧报告。慈禧赶到东暖阁后,躲在帏幔后偷听。皇后毫无觉察,还一个劲地向皇帝哭诉着备受慈禧刁难的痛苦。深有同感的同治帝劝皇后先忍耐一段时间,说等到自己病好之后,皇后总会有出头的日子。慈禧听后,勃然大怒,立刻推幔闯入帷内,劈面一掌,打得皇后血流满面,惨不忍睹。同治大惊,从床上跌落到地上,顿时昏厥过去,从此病势加重,昏迷不醒。
太监急忙传御医进来把脉,但同治已牙关紧闭,滴药不进,到第二天夜晚就去世了。照这种说法,同治虽不是慈禧直接害死的,但也是被她气死的。民间对于同治皇帝的死因有种种说法,清朝官方则保持沉默,不予申辩。因此,同治到底死于什么病,成了一个历史疑案,也许我们现在已经不可能知道这个事实,往事已矣!
慈禧传奇的一生:同治帝之死
关于同治皇帝简介
同治原名叫做载淳,出生于1856年。载淳五岁就开始上学,由老师李鸿藻为他授课。几个月后,咸丰病情加重,只好提前将载淳立为太子,又封八位重臣为顾命大臣辅佐载淳即位。咸丰去世后,载淳以六岁稚龄即位。同治年纪尚小并不足以驾驭众臣,因此被母亲慈禧太后钻了空子。慈禧太后勾结恭亲王发动政变,将几位顾命大臣革职查办。慈禧太后揽权之后就开始垂帘听政,与恭亲王里应外合把持朝政。慈禧一直不肯放权,所以同治迟迟不能亲政,到了同治十七岁时,慈禧才为他娶妻。同治亲政后,以慈禧太后颐养天年为名,大兴土木建造颐和园,当时兵荒马乱,国库十分空虚,可是同治仍不听劝阻。修建颐和园耗费了大量钱财后,同治帝又开始重修圆明园,本就不济的国力更加雪上加霜。
来源:博客,欢迎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