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三国时代,出现了两大超级家族,他们都是复姓,司马和诸葛。特别是司马家族,本身就是颍州的世家豪门,经荀彧推荐后,进入仕途,直到司马懿后期,权倾朝野,这种方式,以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废魏帝,建立晋国,结束。
司马懿,出生在一个庞大的家族,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隽为颍川太守。
父亲司马防更大的成就,不是官拜京兆尹,洛阳市长,而是培养的八个儿子,都很出色,号称司马八达,后来成就更大的,当然是司马懿,此后这种优良的基因,延续到,他的儿子、孙子,在教育孩子,这方面,诸葛亮,确实差了一大截。
当然,这个家族,老祖宗并没有留下,天命所归,司马家族,会做皇帝,这种预言,一开始,司马懿进入仕途,只是希望有个好的起点,于是,曹操的之一次征召,拒绝了,颍川族长,也是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推荐,才进入的曹操幕府。
当时,在曹操手下,谋士能人众多,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要出头,很难,直到公元217年,曹丕被正式确定为太子,两年后,司马懿荣升太子中庶子。
整个曹丕时代,司马懿都在攒资历,官位从尚书、督军、尚书右仆射,到抚军大将军、假节、录尚书事,最后,曹丕去世,司马懿被任命为四位顾命大臣之一。
战争之世,话语权是要用枪杆子打出来的,这,司马懿肯定得感谢一个人,就是诸葛亮,要不是诸葛亮疯狂的北伐,司马懿也不会被推向前台,掌控军队。
司马懿之一次独立领军,对抗诸葛亮,是在公元231年,此时,司马懿已经是大将军、大都督,他的顶头上司,大将军、大司马曹真,刚去世。
对司马懿的历史感兴趣的童鞋,可以关注历史崔的“中国历史名人”,公众号lishi_cui。
帝国的更高权力,肯定掌握在皇帝手里,全国兵马也必须是曹氏的,司马懿的大将军似乎已经到头了,真正使司马懿,有不臣之心的,是某个大事件的发生,史称:高平陵之变。
这一切的根源,是曹丕的儿子,曹睿,将帝位传给了小孩子,7岁的曹芳,主少国疑,往往是权臣出头的更好机会。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论身体锻炼的重要性!》司马懿进入仕途的时候,是在曹操时期,曹老大死了,后来曹丕也死了,曹睿都死了,司马懿依然活着,这才是司马能篡位的更大保证。
当然,魏明帝曹睿,也是有准备的,他给儿子留的两位顾命大臣,一个是司马懿,另一个叫曹爽,大司马曹真的儿子,一开始的军政大权,都是掌握在曹爽手里。
高平陵之变的起因,是曹丕时期颁布的,九品中正制,具体内容,啪啦啪啦一大堆,核心就一点,权力应该集中在,世家大族手里。大族的权力膨胀了,意味着皇权相应的被消弱。
为了应付这样的局面,曹爽主动出击:
之一步,剥夺司马懿的一切实权,给了个太傅的虚衔,这一招很多人,都用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孝公为了给商鞅变法铺路,封首席大臣甘龙,为太师。
第二步,大量任用曹氏子弟以及寒门士子:
曹氏子弟曹羲、曹训、曹彦,先后被封为中领军、武卫将军、散骑常侍,曹氏兄弟完全控制京师禁军;
封表弟夏侯玄为中护军,掌管军队生杀大权;
封丁谧、何晏、邓飏为尚书,何晏负责官员的人事任免;
任用李胜为河南尹、毕轨为司隶校尉,在京城外围,再拉起一道防卫线。
第三步,对外战争,只要拥有实际的军功,曹爽的改革,才能顺利的走下去。
平心而论,曹爽并不像史书,记载的那样草包,史官们,拿的也是国家的工资,不把曹爽,写的 *** ,怎么体现,司马家族夺权的正义性。曹爽得势后,每一步棋,走的都很合理,只可惜,无论蜀汉还是东吴,都有天险挡着,打不进去。
对于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曹爽,显然没有意识到,真正的威胁,往往来自内部,公元249年,曹爽带着曹芳扫墓,终于把深藏在京城内的,暗流,推向了 *** 。
所有豪门世家,开始联合起来,司马懿成了他们的代言人,趁京城空虚,发动政变,结果曹爽被杀,夷三族,皇族权力被架空,司马家族成了更大的赢家,掌管曹魏军政大权。
司马懿的这次政变,很经典,因为司马家族只是控制了京城,大部分军权,依然集中在曹爽手里,而且他还有皇帝曹芳在手,只是所有一切都晚了,小子曹爽,终究还是失败了。
此后,司马懿开始了大规模的肃清运动,目的当然是,剿灭曹爽的老部下,这些都是不安定因素,典型的有:车骑将军王凌、征西将军夏侯玄、征东大将军诸葛诞、毌丘俭、文钦。
司马懿在平定王凌叛乱后,不到一年,就死了,此后司马师接位。
司马师也是年少成名,是司马懿的长子,与夏侯玄、何晏齐名,他当上大将军后,既要面对蜀汉、东吴的进攻,还要肃清可能的叛乱。
不过有一点庆幸的是,蜀汉由于诸葛亮连年的北伐,国家被掏空了,经历了两代领导:蒋琬、费祎,都是在休养生息,没钱发动战争,姜维整天带着一万来人,只能在少数民族那,捣鼓捣鼓。
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曹芳,另立曹髦为帝。
公元255年,司马师在剿灭,镇东将军毌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的叛乱后,暴毙,死了,他的弟弟司马昭继位。
为什么司马家族,没有经历主少国疑,司马师的继承者,不是他儿子,而是他二弟呢?因为,司马师生了五个孩子,都是女儿,要放在现代,为了个儿子,罚款都给交哭了,最后,实在没办法,过继了司马昭的次子,权力也都给了司马昭。
这个过继的次子,叫司马攸,因为涉及到继承人问题,最后被杀。
当时魏国毕竟是三国中,实力最强大的,而且司马家族的统治,平稳过渡,魏国的实力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明显,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布功蜀灭吴战略,同年,邓艾兵临成都,刘禅开城投降。
公元265年,司马昭病死,他儿子司马炎继位,也就是那个会稽太守王朗,孙女王元姬的孩子,29岁。
司马炎继位时,一切都那么水到渠成,国内叛乱,父辈们,镇压的差不多了,同年,逼迫魏帝曹奂,禅让,司马炎建立晋国。
建国后,司马炎花了十五年的时间,发展经济,消化蜀国,出现了三国时期,少有的太平盛世,江湖人称:太康之治。
而此时的,东吴,在孙权死后,陷入无休止的夺位大战,公元279年,大都督贾充率领司马伷、王浑、周浚、王戎、胡奋、杜预、王濬和唐彬等八部,分六路大举伐吴,第二年,孙皓开城投降,51年历史的孙吴灭亡。
故事,如果到这里,就结束了,一切都很美好,那么为什么后来,就变味了呢?当司马炎作为一个父亲,一个家族的族长,希望给后代留下整个帝国的时候,反思曹魏被司马家取代的经过,曹爽被杀,曹氏家族连个反抗的人都没有。
于是司马炎采取措施,分封司马家族的其他成员:
“封皇叔祖父孚为安平王,皇叔父干为平原王,亮为扶风王,伷为东莞王,骏为汝阴王,肜为梁王,伦为琅邪王,皇弟攸为齐王,鉴为乐安王,几为燕王,皇从伯父望为义阳王,皇从叔父辅为渤海王,晃为下邳王,瑰为太原王,圭为高阳王,衡为常山王,子文为沛王,泰为陇西王,权为彭城王,绥为范阳王,遂为济南王,逊为谯王,睦为中山王,凌为北海王,斌为陈王,皇从父兄洪为河间王,皇从父弟楙为东平王。”--引自《晋书·帝纪第三》
这些人,都是有兵权的,镇守地方,目的当然是希望,共同辅助中央。
这一幕多么熟悉,一千多年后,朱元璋也干过,结果燕王朱棣,从诸侯王中,脱颖而出,取代明太祖钦定的皇太孙朱允炆,此后削藩,才结束了这场内乱,但是在司马炎死后,爆发的八王之乱,没有等来属于他们的朱棣。
来源:博客,欢迎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