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七夕情人节正好是公历8月7日,七夕节是农历的七月七日,俗称七夕。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一、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更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既是拜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
牛郎织女星象对应地理分野的记载见于《汉书地理志》:“粤(越)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在七夕节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
二、七夕节的起源
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七夕节源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七夕节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如《诗经·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可想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规模不亚于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三、七夕节的传说
七夕节的传说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因为跟七夕节相关的影视作品那是数不胜数,深入人心,而且七夕节的牛郎织女传说本身就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
而传说故事是这样的,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年幼时又得不到哥嫂的待见,整个人只有和那头老牛是最亲的,某一天牛郎遇到了一位堪称仙女的女性,即织女,所谓一见钟情莫过如此。
在老牛的帮助下,某一天时,织女与牛郎相爱,婚后的日子很幸福美满,甚至还生下了一儿一女,这样的男耕女织的好日子仅仅刚开始,就遇到 *** 烦啊!
不久噩梦就来临了,织女和牛郎成亲的时被玉帝和王母娘娘得知,便差人下界捉拿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便猜到了是天庭来人。
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
总之,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乞巧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随着时间的发展,如今七夕节演变成为情人节,这其实与这个节日初衷是毫无关系的。各位看官,你说呢?
来源:博客,欢迎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