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过饰非的意思(文过饰非败亡之道)《博古鉴今》专栏简介:如今 *** ,新、奇、特、小说等内容占据了多半江山,甚是夺人眼球,看完这些可以到此逗留一刻,当然,这里也不乏新颖内容。在当下人心容易浮躁,文化严重流失的时代,人们很难静下心来去思考人生意义的真谛,唯明者少走弯路,恰好,读史博古就有这个功能。应耄耋之年的曾春生老先生建议,特在《读史阅世》《读史》开辟此专栏,并由其主笔,以嗜广大读者。希望粉丝看后能有所感悟,人多力量大,希望喜欢历史的广大朋友踊跃投稿,共同开辟这一块宝地。邮箱:2076458511@qq.com 注明《博古鉴今》专用稿件。
原创文:向尚瞰 读史(dushi818)专栏作家
南北朝时,有个陈后主,不体恤民间疾苦,只知饮酒赋诗,亲近一帮舞文弄墨之人,纵情声色之中。
据史载,陈后主“性愚,恶闻过失”。所重用的一帮大臣则投其所好,曲意逢迎,其中他最宠信的都官尚书孔范,后主“每有恶事,范必曲为文饰,称扬赞美”。而对那些忠正之臣的直言却听不进去,大市令章华曾上书进谏道:“陛下即位,于今五年,……溺于嬖宠,惑于酒色,……老臣宿将,弃之草芥,谄佞谗邪,升之朝廷,今疆场日蹙,隋军压境,陛下如不改弦易张,臣当麋鹿复游于姑苏台矣。”后主得奏不问是非曲直,立即下令将章华斩决了事。有这种“恶闻过失”之君,又有这样一群文过饰非的大臣,陈朝还能不灭亡么?
比陈后主更早的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虽然生得比陈后主聪明,却没有用在治国的正处,而是巧言令色,文过饰非。史书说他“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可见是多么聪明而娴于辞令了。正惟如此,他有持无恐,一再拒谏,一味胡行,到头来聪明反被聪明误,终于被周武王所灭。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是做工作、干事业,难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过失乃至错误。有过错并可怕,问题在于,怎样对待已经发生的过错。一种态度是,实事求是,问题是什么就承认什么,有多大就说多大,决不故意掩饰和歪曲;另一种态度是,文过饰非,用虚伪的言辞掩饰自己的过错。实事求是,承认过错,是改正过错的之一步,如果行动跟上来了,错误就会变成正确的先导。而文过饰非,对过错采取不承认主义,只会愈陷愈深,无可救药。像陈后主、商纣王的身死国灭就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文过饰非,源于某些有头有脸人的死要“面子”。看看历史上的中国帝王,有几个能做到“闻过则喜”?就连以善于纳谏出名的贤君唐太宗,有好几次也气得差点把敢于直言的魏征给杀掉了,原因是魏征的一些话使他下不了台,很失“面子”。民间有句话:“人家是有脸面的”,说明此人档次高,要给他留“面子”。殊不知,“面子”是由“底子”支撑的,犯了错误,“底子”已经虚了,硬想靠文过饰非来支撑起“面子”,后果只会事与愿违,错误越犯越大,“底子”越来越虚,整张脸都保不住了,又何来的“面子”?
说到这,我倒想起了一个“谭老板”的故事。“谭老板”,是解放战争中,人们对华野东线兵团政委谭震林的爱称。昌维战役打响以后,为配合作战,政治机关起草了一个瓦解敌军的电报,想尽快让昌维的敌人投降。可问题就出在电报对该地区的 *** 各类人员一律“既往不咎”的宽大政策上。消息传到中央,第二天一份措词严厉的批评电报发来了。
电报明确指出:对罪大恶极分子和其他敌方人员不加区别地一概宣布既往不咎,是直接违反我党政策及人民 *** 宣言“首恶者必办”一项规定的……最终将是一种欺骗!接到电报之后,兵团政治部主任谢有法深感责任重大,在兵团各部门首长都在场的会上,谢有法说:“电文是我们政治部起草的,我们犯了错误,要向中央检讨。” 如果要推卸责任,谭震林正好可以顺水推舟。
不料,他却站了起来,摆摆手说:“你们检讨什么?电文是经我签发的,由我个人向中央作检讨,不要你们负责。”正是谭震林不但不文过饰非,还把所有的责任一肩挑的精神,不仅没失“面子”,反而更加突显了他的人格魅力。
《论语》上有句话:“小人之过必文。”谁都不愿做一个文过饰非的小人,像陈后主、商纣王那样走向毁灭。我们不能再让那些明明是“痛肿之处”,硬要说成“美若乳酪”;实际是“溃烂之处”,反而说是“艳若桃花”的巧饰诡辩来毒害自已,使自已走向错误的深渊了。
有了错误,就应当像“谭老板”那样实事求是,勇敢面对,不推卸责任,不文过饰非,这样就会不欺天,不欺地,不欺上,不欺下,不欺别人,不欺良心,就能胸怀坦荡,堂堂正正做人,其结果必然是不怕失“面子”,反倒更有“面子”。
作者简介:向尚瞰,真名曾春生,一九三八年二月生,一九六一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当时名江西师范学院)中文系,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以写蕴涵人生的哲理杂文见长,江西省杂文学会对他的杂文曾作出这样的评价:“向尚瞰标举哲理杂文。以丰富的学养,智慧人生取胜。”曾出版杂文集《学海泛舟》、《俯读仰思集》、《喻世心语》、《笑对人生》、《哲思随笔》,散文集《佳山·丽水·名城》,传记文学《两代瓷工》、《瓷坛瑰宝——王锡良传》等。二○一七年开始给 *** 投稿,二○一六年全年《微信录》被公众号《读史开眼界》、《读史阅世》采用,连续发布。
来源:博客,欢迎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