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烙画俗称烙花,是用烙铁笔在木板、竹板、宣纸、丝绢上烫出的书画。通过烙铁笔控温技巧使木材碳化变色,显出线条和轮廓的深浅浓淡变化。碳化的部分呈茶褐色,与素净的木、竹、丝绢质地相配合,凸显出古朴清雅的东方艺术韵味,是我国传统工艺中独树一帜的奇葩,是南 *** 有地方特色而驰名中外的民间美术形式。
相传南阳烙花工艺起源于清光绪年间,有个叫赵星三的人能写善画,一次在吸食 *** 后,顿生画兴,遂以烧红的大烟钎子信手在烟枪杆上烙烫作画,得一小品,喜出望外;继而在其他木玩上尝试烙烫一些山水、花鸟画,常以得意之作馈赠好友。不少人效仿他,利用铁钎或铁丝在油灯上烧红,烙烫筷子、尺子、线板等,久而久之,烙画成为达官贵人之间礼尚往来的佳品,以至作为贡品进入清宫。到1920年前后,开始形成了烙花行业。烙花产品除筷子外,还有挞子把、拂尘柄、尺子、拐杖、烟管等,烙花内容除花、鸟、山水外,也出现了神话故事和历史小说的绣像人物,产品畅销国内许多省区和香港。所以,1928年《河南新志》就把南阳烙花列为中州特产之一。但是由于社会动乱,到建国前夕,南阳烙花行业已濒于绝境。
新中国成立后, *** 十分重视这一独有的烙花工艺。1953年组织起手工烙花组,1956年建立了五十多人的烙花工艺社,后又发展成几百人的烙花工艺厂。1958年由烙花老艺人王世英和另一位工程师,经过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研制出电烙笔,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控温、着色、工艺改革和创新,用电烙笔替代了传统的油灯烙花工具,大大改善了操作条件,不仅能在冬青木板、竹板上利用碳化原理进行烙画,还能直接在宣纸和丝绢上烙画、着色,采用白描、工笔、写意等传统技法,使画面呈现出中国画“墨分五色”的妙趣。产品也由筷子、烟盆、茶具等小件实用工艺品,发展到适合于室内悬挂放置的条屏、屏风、巨幅壁画等大型观赏艺术品,极大地拓展了产品的用途,使南阳烙花形成了艺术风格多样化的发展格局。
如今的南阳烙画还结合中国画和西洋画的技法,呈现出中西不同画种的风格特点,内容有人物、山水、花鸟,题材广泛,涵盖中西名画、寓言传说、历史典故等,作品多次在国际博览会上展露风采,还远销欧美、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已和玉器及宛绣并称南阳三宝。
相传南阳烙花工艺起源于清光绪年间,有个叫赵星三的人能写善画,一次在吸食 *** 后,顿生画兴,遂以烧红的大烟钎子信手在烟枪杆上烙烫作画,得一小品,喜出望外;继而在其他木玩上尝试烙烫一些山水、花鸟画,常以得意之作馈赠好友。不少人效仿他,利用铁钎或铁丝在油灯上烧红,烙烫筷子、尺子、线板等,久而久之,烙画成为达官贵人之间礼尚往来的佳品,以至作为贡品进入清宫。到1920年前后,开始形成了烙花行业。烙花产品除筷子外,还有挞子把、拂尘柄、尺子、拐杖、烟管等,烙花内容除花、鸟、山水外,也出现了神话故事和历史小说的绣像人物,产品畅销国内许多省区和香港。所以,1928年《河南新志》就把南阳烙花列为中州特产之一。但是由于社会动乱,到建国前夕,南阳烙花行业已濒于绝境。
新中国成立后, *** 十分重视这一独有的烙花工艺。1953年组织起手工烙花组,1956年建立了五十多人的烙花工艺社,后又发展成几百人的烙花工艺厂。1958年由烙花老艺人王世英和另一位工程师,经过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研制出电烙笔,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控温、着色、工艺改革和创新,用电烙笔替代了传统的油灯烙花工具,大大改善了操作条件,不仅能在冬青木板、竹板上利用碳化原理进行烙画,还能直接在宣纸和丝绢上烙画、着色,采用白描、工笔、写意等传统技法,使画面呈现出中国画“墨分五色”的妙趣。产品也由筷子、烟盆、茶具等小件实用工艺品,发展到适合于室内悬挂放置的条屏、屏风、巨幅壁画等大型观赏艺术品,极大地拓展了产品的用途,使南阳烙花形成了艺术风格多样化的发展格局。
如今的南阳烙画还结合中国画和西洋画的技法,呈现出中西不同画种的风格特点,内容有人物、山水、花鸟,题材广泛,涵盖中西名画、寓言传说、历史典故等,作品多次在国际博览会上展露风采,还远销欧美、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已和玉器及宛绣并称南阳三宝。
来源:博客,欢迎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