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全防御正文

专利申请质量创新主体(产品的品牌和专利等创新特性)

专利权申请主体怎么解释?

专利权的主体即专利权人,是指依法享有专利权并承担相应义务的人。专利权主体包括以下几种:一、发明人或设计人,二、发明人或设计人的单位,三、受让人,四、外国人

专利创造应以质为本

“近年来,企业专利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大中型企业愿意花更多钱、请更好的人、培育更高质量的专利。”北京墨丘 科技 有限公司CEO黄伟才表示。对于创新主体在专利质量需求上的变化,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下称中一)董事长张全文也早有察觉。他发现,近年来,客户特别是大企业客户对于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专利 *** 师撰写专利申请文件过程中与客户沟通、确认、修改的次数明显增加,2019年中一专利 *** 师的平均案量降低了20%。为了满足客户的高质量要求,2020年中一将日常的质量考核工作提档升级,成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进行质量考核。

从专利审查角度看,出门问问知识产权总监何永春表示,从相关审查数据的变化可以明显看到专利尤其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授权质量与效率的提升。据了解,为做好专利审查提质增效工作,去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并实施了《提升发明专利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专项实施方案(2019-2022年)》《2019年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推进计划》,同时完善了专利审查模式,建立了延迟审查制度;还修改了《专利审查指南》,进一步完善涉及人体胚胎干细胞、人工智能、商业规则和 *** 、图形用户界面跨类保护以及与审查程序相关的专利审查标准。

在肯定成效的同时,业界的另一共识是,“大而不优”“多而不强”依然是我国专利创造的主要问题。何永春介绍,一些发明专利依然存在授权权利要求无法在后续程序或者产品市场上使用,创新难以获得有效保护的困境,我国专利质量仍需进一步提升。

来源: 国家知识产权局

专利申请人的主体有哪些?

1、发明人。发明人或设计人,是指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了创造性贡献的人。在完成发明创造过程中,只负责组织工作的人、为物质技术条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或者从事其他辅助性工作的人,均不是发明人或设计人。其中,发明人是指发明的完成人;设计人是指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的完成人。发明人或设计人,只能是自然人,不能是单位、集体或课题组。发明创造是智力劳动的结果,不受民事行为能力的限制,因此,无论从事发明创造的人是否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只要他完成了发明创造,就应认定为发明人或设计人。2、单位。对于职务发明创造来说,专利权的主体是该发明创造的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所在单位。职务发明创造,是指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这里所称的“单位”,包括各种所有制类型和性质的内资企业和在中国境内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从劳动关系上讲,既包括固定工作单位,也包括临时工作单位。3、受让人。受让人是指通过合同或继承而依法取得该专利权的单位或个人。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可以 *** 。专利申请权 *** 之后,如果获得了专利,那么受让人就是该专利权的主体;专利权 *** 后,受让人成为该专利权的新主体。两个以上单位或者个人合作完成的发明创造、一个单位或者个人接受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委托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如果双方约定发明创造的申请专利权归委托方,从其约定,申请被批准后,申请的单位或者个人为专利权人。如果单位或者个人之间没有协议,构成委托开发的,申请专利权以及取得的专利权归受托人,但委托人可以免费实施该专利技术。4、外国人。外国人包括具有外国国籍的自然人和法人。在中国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所的外国人,享有与中国公民或单位同等的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第六条 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该单位,申请被批准后,该单位为专利权人。该单位可以依法处置其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促进相关发明创造的实施和运用。

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申请被批准后,该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为专利权人。

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单位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订有合同,对申请专利的权利和专利权的归属作出约定的,从其约定。

第十七条 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所的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外国其他组织在中国申请专利的,依照其所属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依照互惠原则,根据本法办理。

如何申请专利?

申请文件准备→申请步骤→审批流程→办理机构→办理时限→缴纳费用。

1、主体。普通的个人在中国申请专利,可自行申请,也可委托专利 *** 机构办理。如果是特殊的个人,则必须委托专利 *** 机构办理。特殊的个人包括:

①在中国无经常居所或营业所的外国人;

②在国外长期居住或工作的中国人;

③港、澳、台地区同胞。中国个人在国内完成的发明创造向外国申请专利的,应先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申请专利,也要委托专利 *** 机构办理,不能自行申请。

2、客体。发明创造有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在申请前要确定类型,不同的类型申请的条件、成本,权利所要保护的内容,专利权授予之后带来的经济效益等都是不同的。申请人需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保护期限,发明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都为10年,均从申请日起开始计算。

3、程序。发明专利要经过初步审查和实质审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只需初步审查就授权公告。

①发明专利需提交请求书、说明书、说明书摘要及权利要求书,必要时应有说明书附图。

②实用新型骸利需提交请求书、权利要求书、说明书、说明书附图、说明书摘要及摘要附图。

③外观设计专利需提交请求书、外观设计的图片或照片。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需约8-12个月,形式审查通过后,发授权通知书,并办理领证手续,在缴纳领证费后约2-3个月拿到专利证书。具体时间取决于审查员的审查速度与申请人交底资料的详实程度及附图的提供情况等。申请人在申请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专利的主体与客体包括哪些,专利制度对我国技术创新的作用

一、专利权的主体

专利权的主体是指在专利权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一)公民。公民对其非职务发明专利享有权利,是专利权的所有人。

(二)法人及非法人单位。法人及非法人单位对发明人完成的职务发明享有专利权。职务发明是指为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根据专利法规定,职务发明有两大类,一是执行本单位的任务为完成的发明创造。具体包括:1、在本职工作中的发明创造;2、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以外的任务所做出的发明创造;3、退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一年内做出的,与其在原单位的本职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发明创造。二是主要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是指本单位的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对外公开的技术资料等。

(三)共同发明人。共同发明是指两个以上单位或者个人合作完成的发明创造。共同发明创造除另有协议的以外,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共同完成的单位或者个人;申请被批准后,申请的单位或者个人为专利权人。

(四)合法受让人。合法受让人是指依有偿 *** 或无偿继承、赠与等方式承受专利的自然人、法人及非法人单位。

(五)外国人。外国人包括不具有中国国籍的自然人、外国企业和外国其他组织。根据我国专利法和国际公约的规定,对在中国境内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所的外国人,实行国民待遇。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所的外国人在中国申请专利的,依照其所属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依照互惠原则,依据我国专利法规定办理。

二、专利权的客体

 专利权的客体是指专利权利和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依巴黎公约和我国专利法之规定,我国专利权的客体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类。

 1、发明

发明是指对产品、 *** 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它是利用自然规律在技术应用上做出的创造和革新,而不仅仅是对自然规律的新的认识。

发明按其表现形式可归结为三类:产品发明、 *** 发明、改进发明。

2、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3、外观设计

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外观设计以产品的形状、图案和色彩等为要素,以美感目的为核心,并且能适于工业应用,即可以通过工业手段大量复制。

如何提高专利质量?

首先,提高科研人员的专利意识是提升专利质量的基础。如果可以在高校,特别是在研究生阶段增加相关知识产权课程,可以从整体上提高科研人员的专利意识,进而帮助他们在所从事的科研工作中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专利制度。笔者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讲授研究生学术与职业素养平台课程《知识产权法律及实务》,选修这门课程的都是理工科研究生。在授课过程中,笔者发现,绝大部分理工科研究生此前的专利基础几乎为零,因此需要从基础知识开始学习。同时,近一半的同学有专利方面的现实需求。综合考虑之后,笔者放弃原有从法条入手的教学 *** ,而是指导学生从现实案例出发,在实战中培养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由此可知,要提升专利质量,就必须及早培养创新主体的专利意识,科研人员除了要学习掌握一定的专利知识,还需要树立在专利事务中寻求专业化服务的意识,培养与专业人士对话、合作的能力。

其次,激励创新主体的政策红利是提升专利质量的保障。高校科技成果的转移和转化是随着2015年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破解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等障碍之后才方兴未艾。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制定出台了自己的科技成果处置办法。

以大学为例,2016年后出台了《知识产权管理规定》《科技成果评估处置与利益分配办法》等配套政策,同时鼓励院系结合自身资源,根据各自学科和科研特点,针对转化流程和收益分配制定实施细则。也就是说,把科技成果转移和转化的收益分配权真正交到创新主体手中。在相关政策的激励下,2017年与2016年相比,清华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量的年增长率为44%,知识产权许可 *** 投资额年增长率为46%,以知识产权投资入股的企业年增长率达到70%。科技成果转移和转化的井喷式增长一方面反映出专利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政策红利的释放。

再次,专利诉讼是发掘和打造高价值专利的重要途径。专利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授权许可谈判中,也体现在专利侵权诉讼和专利无效程序中,可以说专利诉讼就是市场竞争的延伸。此外,专利诉讼也常常成为采纳新的专利许可模式和收费标准的突破口,是确立新的市场竞争格局的重要手段。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