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全防御正文

聊聊哲学:茶余饭后的思维游戏_中信_世界十大黑客

hacker 安全防御 2020-09-09 258 2 黑客

 让我们从一个大家常常思考的问题开始:“我们的知识是何以可能的?”这个问题到底是在问什么呢?或许我们可以给出这样一种回答,这种回答详细描述了我们人类大脑是如何一步步将感官信息整理统合成所谓的知识。但是这个问题还可以有另一种回答,那种回答不关心知识形成的心理学和神经学条件,而是在回答无论何种主体,只要那个主体有知识,那么他必须要有的条件和能力是什么。前一种回答是科学家们的任务,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才能得出结果;而后一种回答,看起来好像不用做实验也能解决。

   

    既然问题已经明确了,那么让我们来动动脑筋试着去想一下这些知识何以可能的条件和能力都有哪些?聪明的读者可能马上就会找到一个条件,那就是“主体”。知识嘛,总得有“人”知道才行,总得有人去认识,去知道。

    我们继续追问这个“主体”是什么东西呢?它当然不必是什么具体的东西,不必非得长着两条腿两只手,它仅仅是一个之一人称视角,一个纯粹的主体。所有的知识都是这种之一人称视角下的知识。我们可以先就此打住,把这个幽灵一样的“主体”暂时放在这里。让我们继续想想除了主体之外还需要什么东西。

    有人可能会说还需要一个“对象”。这似乎也对,知识嘛,总是对什么的知识,关于什么的知识。这个对象可以是一个实在的东西,一支笔,一本书,也可以是一个概念,一组公式,但总要有这个对象。然后呢?有主体有对象就够了吗?似乎不够,还得有“意识”,这似乎也是一个显然的条件,一块石头应该没有知识吧,为什么呢?因为石头没有意识。

    那么这里的“意识”是什么意思呢?它似乎是一种指向性,一种意向性,意识总是关于什么的意识,我们总是意识到了什么才叫有意识。对于一个迷迷糊糊什么都意识不到的人我们或许会说这个人没意识,我们总在看什么东西,听什么声音,爱什么,恨什么,意识似乎一定要有一个指向性,它总是指向什么。

    现在我们找到了三个东西:主体,对象和意识。这三个东西似乎就是知识的必要条件了。下面我们就分别看看这三个东西到底都是怎么回事。就先从我们最熟悉的意识和对象开始吧,让我们设想一个情景。

    我现在正在打字,电脑旁边放了一支我在13年买的钢笔,而就在几秒种前我扭头看了一眼那支钢笔。

   

    在这个情境里,我意识到了一支放在电脑旁的钢笔。这里的意识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有人可能会说意识的特点是它在我脑子里,看不见摸不到,但是能被外界对象因果性地影响。那支钢笔通过反射灯光让我看到,我的意识通过感官意识到了这支钢笔。说意识指向对象,似乎就是在用一根绳子将这个世界里的两个东西(意识和对象)连在一起。

    我们似乎很容易找到这种看法的漏洞,我现在已经没看那支笔了,但是我还是能在意识中指向那支笔,我甚至还能回想起13年买那支笔的时候身边的同学,尽管我们已经很久不见了,我还能想象明天我用这支笔给我的那位老同学写封信,尽管我从没写过信,我很容易思考不在场的对象,过去的对象和未来的对象,这些对象都没有因果性地影响到我,我甚至还能思考从没见过的东西,甚至不存在的东西乃至不可能的东西。

    显然并不能说是这些对象因果性地影响了我,我才能在意识中指向这些对象。那么我们似乎就只能认为意识的对象被包含在我们的意识中了,意识是指向内在于意识中的对象的。也就是说我意识到的钢笔不是外面那个物理的客观的钢笔,而是一个在我的心灵中的钢笔。这种看法有没有什么漏洞呢?

    我们得首先想想意识和外在于意识的客观对象的区别是什么。好像是这样,意识就像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而客观对象却可以在时间的河流中保持不变。我们会承认昨天的这只钢笔和今天的这支钢笔是同一支钢笔。但是我昨天的意识和今天的意识确是不同的,意识活动一直在流淌变化永不停息。这种区别其实就是行为和对象的区别。

    如果现在我们把对象纳入到了意识中,也就是说这个对象是意识行为的一部分,那么这个对象就无法保持同一性了。我的意识昨天指向这支钢笔,今天也指向这支钢笔,我们当然会说指向的是同一支钢笔,而如果把对象纳入到了意识行为中我们对对象的经验就只能是一次性的。并且,如果对象被纳入到意识中就没办法让多人的意识指向同一个对象了,这支钢笔就成了只能被我意识到的东西了。

    这里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意识行为是时间性的活动,这与非时间性的对象是严格区别的。我们设想这样一个场景:我在2012年许诺在2013年买一支当年生产的白色的钢笔并在2014年送给我的一位好友。我在2012年说的这支白色钢笔还没被生产出来,按照我们刚才的理解来看它仅仅是一个心灵对象,但是我的这个许诺如果要兑现,就必须在2014年将一支实实在在的钢笔送给我的好友。可是我许诺的东西是一个我的心灵对象,而我给好友的东西则必须是一个物理实在钢笔,这俩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看来我这个许诺似乎永远无法兑现了。

    到这里我们就慢慢发现了这种将对象纳入到意识中的观点似乎面临着很多困难。先前说对象是外在的东西不行,现在说对象内在于我们的心灵也不行,那要如何才好呢?

    可能有人会说这里有两个对象,外在有一个对象,心灵内在也有一个对象,心灵里的对象是外面那个对象的表象,它们的关系就如同一幅肖像画和模特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内在与心灵的表象指向外面那个对象。

    这是一种很容易理解的常识观点,它能合适的解决意识和对象的关系问题吗?其实这种观点并没有解决问题,而是转移了问题,它试图把意识如何指向对象的问题转移到表象如何表象对象这个问题上了。既然心灵的表象和外在对象在定义上不同,它们是如何实现表象关系呢?或者说这个表象如何指向外在对象呢?一种传统的反驳会认为在我们意识到的对象之外再设立一个外在对象只是一个纯粹的徒增麻烦的假设,我们凭什么说在我们意识到的内在钢笔之外有还有一个外在的钢笔呢?既然我的一切意识都事关于内在钢笔的,我们又如何知道外在的钢笔到底什么样呢?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想想这个问题,一般人认为内在表象之所以能指向外在对象或者说表象外在对象是因为相似性,就像一幅画指向模特是因为这幅画画的像那个模特。但事实真的如此吗?相似性真的能导致表象吗?

    我们设想这样一个场景,我在大街上遇到一个人,这个人看着似曾相识,但是就是想不起他是谁,我皱着眉头苦思冥想,经过了痛苦的五秒钟后,我突然想起来了他就是我的老同学张三,我曾经许诺送他钢笔但最后食言了。在这个场景中我是如何认出这位熟人的呢?有人或许会说我是在脑内回想各个画像,最后找到了他是谁。可是问题是我根本不知道他是谁,我怎么知道我要去找谁,而找到的又是谁呢?我们会发现某物表象某物的这种表象关系并不是事物的自然属性,表象关系是一种解释关系,只是通过相似是无法导致表象的。

    此外相似性和表象还有一点重要的区别就是前者是相互关系而后者则是单向的。在这方面就不再展开了,让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现在这种内外两对象说似乎也面临着很多困难,这回看来真的是山穷水尽了。对象在意识内,在意识外,又在内又在外都说不通。我们似乎走到了死胡同,必须要放弃某个最初的预设,换条路来试试。

    小结

    最近在机核看到不少关于哲学的短文,于是我也想试着写一点简单易懂的短文。我希望在较短的篇幅里尽可能地用不含有术语的白话来聊一些大家都能看懂的哲学问题。不求专业,只求读者们可以在茶余饭后看个消遣,无聊的时候胡思乱想一下也是一种消遣方式。

    在我决定要写之后想来想去觉得可能从意向性开始会合适一点,于是就写了这篇短 *** 引子,这篇短文的内容就是大概介绍几个关于意识和对象关系的常识观点所面临的困难,希望各位读者看得开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