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简约而丰满的境界(简约是复杂的更高境界)
谈谈初中语文备课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语文教学中常见这样的情况:辛辛苦苦准备了一堂课,满腔热忱进课堂,但学生听课时却提不起精神,甚至有厌倦感。备课时花了大气力,应该是种瓜能得瓜,种豆能得豆,为什么在实际教学中却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呢?其中原因很多,但最为重要的可能是教师备课时没能真正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对所教的内容、所采用的 *** 等心中无谱,取舍不当,实际教学时自然就会无的放矢、效果不佳了。为此,我结合自己的从教实践浅谈怎样做好初中语文备课。其一、怎样备课。首先要明确教什么,达到怎样的目的。《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准绳,其中规定的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要落实到各册教材、各个单元及各篇课文之中。每篇课文要教给学生什么,须认真仔细地推敲。任何体裁的课文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统一体,从语文知识的传授到语文能力的培养,可教的东西很多,教师备课时要勤加钻研,尽量做到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文。但要注意,千万不能把自己的钻研所得倾囊相授给学生,应有尽有,西瓜芝麻一把抓,课不然是模糊一片,重点消失,学生难以掌握。每篇课文的教学,每堂课的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目的作一番认真的剪裁、取舍,要确定重点,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分解疏导。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可教的内容、写法、语言十分丰富,但放在初中教,重点在理清作者的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对一些关键句子的深意能理解和感悟,至于怎样选材、怎样剪裁、语言的风格等等,就不作探讨了。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有自己的判断取舍。一个单元,一篇课文取什么,舍什么,教师不能主观臆断,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来作决断。教材特点不是一般性的说说,而是要深入研究,掌握它不同于类似文体、类似题材的个性。学生已经掌握哪些语文基础知识,语文能力具备得如何,教师心中要有底。在同一水平上重复教学,学生是绝对不欢迎的。比如景物描写,从小学到初中,如果只是一般化地教,说要抓住特点,要仔细观察,学生就味同嚼蜡。如果深入研究,找出景物描写的个性——如有的是勾勒,气氛悲凉;有的是工笔细描,细腻入微;有的是油画,光感、质感清晰,等等,学生就会兴奋,感到求知的愉快。教师不能被教材牵着鼻子走。在备课时要弄清文本的来龙去脉,深究底里。准确深入的掌握教材,目的不在于教学时循着文章的写作思路走,亦步亦趋,而是要根据所制定的 教学目的进行创造性的设计。要明白:教材要拿来为我所用,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 *** ,启发、引导、组织学生开展语文活动。教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可以匠心独运,但前提必须建立在把握教材个性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不能凭主观想象,违背语文教学规律,要把实际效果放在之一位,而不是搞形式,或异想天开。之一、从宏观到微观——系统备课的几种 *** 所谓由宏观到微观,就是教师备课从程序上要“由大到小”“由粗到细”。所谓“由大到小”是指备课的范围,要按照全册教材→单元教材→课时教材的程序来备课。“由粗到细”是指备课的深度,即教师对所教课程,要反复推敲,深入钻研。宏观备课有方向性、计划性、超前性,是微观备课的指南。而微观备课是对每一课时,从知识到 *** 的逐一设计,是对宏观备课的具体落实。从宏观到微观,教师备课应掌握以下几种 *** 。1、常年备课。也就说教师备课不能局限课前的几个小时,他应包括教师平时的对现实生活素材的留心地观察,包括教师对各种教学资料的积累。这就是说的常年备课。2、学期备课。学期备课是指教师在课程标准指导下对整册书的钻研,学期备课可粗一些。学期备课后可编出《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表》.3、单元备课。单元备课是在一个单元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之前进行备课,单元备课拟出单元的教学计划.4、课时备课。课时备课是根据单元明确的教学目的、任务、要求、重点、难点及其相应教学 *** ,进一步从每节课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和解决单元备课各项计划的具体落实。5、课前复案。这是在上课前教师对教案内容再揣摩构思,默记熟练的过程。6、课后备课(课后反思)。这是教者课后回顾,反思总结的过程,可以写教学后记。第二、从感性到理性——课时备课的三个阶段课时备课就是以课时为单位、设计出具体的教学方案。显然,要完成单元的学期的教学任务就是要靠每一个课时教学计划逐一落实。所以课时备课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全单元和全学期教学任务的完成的好与坏。那么,怎样才能搞好课时备课呢?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划分为:吸纳(收集备课信息)——构思(设计教学方案)——输出(编写教案)三个阶段,分三个步骤来操作。通常教师备课之初不应急于编写教案。一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翻阅教学参考资料,深入了解学生。努力从方方面面搜集吸纳备课信息。因为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备课信息吸纳的愈多,愈有助于对备课内容和 *** 的理性认识,愈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二是对备课信息进行构思加工,设计教学方案,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敢于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处理,以便以简驾繁,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三是编写教案。教案编写应详略得当,言简意赅有操作性。一份好教案总是反复修改得以完善的。当然,以上三个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截然分开的。如吸纳备课信息中有对信息的加工,在加工信息中也常会伴随着对备课信息的吸纳。尤其是在编写教案过程中,有时既是设计教学方案的信息的加工,又是信息输出的物化过程。不过,教师按三个步骤三个阶段来考虑备课将会更有效提高备课的层次和质量。第三、从 *** 到课堂——知识信息的取舍过滤 *** 世界中缤纷芜杂的信息就像“三千弱水”,如何备课,重点就是在这“三千弱水”中,“取哪一瓢”给学生“饮”的问题。 学生们虽然通过 *** 搜索与浏览,可以获得和教师相同的信息,但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展开阅读,并且也缺乏在这众多信息源中及时捕捉住那些更具导向意义的主流信息的能力。因此,这项提前阅读、合理筛选、优质供给的任务,就成了教师备课的首要任务。那么,哪一瓢“弱水”,才是学生最需要“饮”的呢?最能适应学生的知识积累需要、能力培养需要和身心发展需要的就是教师备课中需要准备的那“一瓢”。从知识积累的需要出发, *** 环境下的备课,势必要摒弃那些单纯识记类的简单信息,而代之以 “路标”性的信息资源。 *** 时代的课堂教学,将是由未知走向已知,由已知走向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未知,由知识走向能力、由现象走向思考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一文本的不同解读,就如同知识旅程中的无数的岔路,每个岔路都通向着不同的目的地。备课的作用,就是要在这旅途的每一个岔道口处设置一个有价值的路标,然后用这路标引领着学生沿着教师提供的最有价值的那条路继续行走下去。只有如此,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信息利用的更大化,才能在此后的教学中辨伪去妄、直达目标。从能力培养需要出发, *** 环境下的备课,势必要依照欣赏思维发展的需求,适当提供用作比较、拓展、批判的信息,这是备课中必须要取的“一瓢水”。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置于学生的理解力所能够达到的程度,过分艰深或过分浅易都没有价值。因此,备课中,精心挑选这些材料,十分重要。从身心发展需要出发, *** 环境下的备课,要求教师必须要能够吃透文本,解读文本的深义。这就迫使教师在备课中要在阅读借鉴他人的同时,在信息资源中纳入自己的价值取舍。也就是说,教师对于各种信息的把握,不仅要“广积粮”,还要“深挖洞”。并把“深挖洞”之所得,转换成浅易的、形象的、可感知的材料,教师“深入浅出”,才能学生“浅入深得”。 其二、备课还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一、备教材——做到五个弄清。课本,课本,一课之本。实践证明:大凡成功的教学都与教师深刻理解和恰当处理教材有关。为此教师在课时备课时,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1.弄清《课程标准》精神。各科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科书和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检查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它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确定了教学实施的原则、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 *** 的指导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实践教学的方式、课内与课外如何配合等,它对教学工作有直接指导意义。2.弄清教材体系。教师要通过研读教材,明确本学科教学任务,真正弄懂教材的基本思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编写意图,透彻理解教材的精神实质、内在联系、纵向关系及广度深度。最终明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3.弄清教学重点、难点。我们知道,在任何一本教材里,都有一些同类知识中分量大,重要的或主要的内容,这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有一些学生难懂、费解和不易掌握的内容,这就构成课堂教学的难点,教师备课时就要找出这些重点和难点。例如有一位老师说:“每个假期我总把课文通读二至三遍,了解重点难点。备重点时,我要反复细细体味,记下许多零散笔记,然后归纳总结,再去琢磨教法。有时,一课书在我头脑中孕育许多天,设计多种教案,我总是要反复推敲才定下教案。”这种精神是很值得学习的。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重点是对教材而言的,是知识的关节点,在知识结构中起着纽带作用。它具有基础性、规律性、全局性,因而占教材知识总量的比例较大。教学难点是对学生而言的,多数处在教学重点之中,少数处于教学重点之外,它们占教材知识总量比例较少。教学重点容易被确定,而教学难点不易被发现。教师在教学中不应把重点与难点混淆起来。教学难点具有有限性、差异性、局部性的特点。4.弄清教材特点。教师在研读教材时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注意分析教材的特点。如小学数学有的内容偏重于数量关系的分析;有的内容偏重于演算;有的内容则偏重于联系实际等等。从中学语文来看,对记叙文的分析,要从人物事件入手,挖掘作品中人物的精神世界;散文则要抓住境和意的血缘文脉,洞察作者心头的感情;而议论文则要抓住事与理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找出作者的论点及其论证 *** 。由于教材的特点不同,选择的教法就不同。教材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法的选择。教师在研读教材中找到教材的特点则有助于有的放矢地去选择恰当的 *** 。5.弄清教材疑点。所谓疑点,就是课堂上学生混淆不清,容易误解且产生疑惑的地方。语文的同音字、形近字,如“胄”字,胄与胃的不同这就是疑点;数学的除法性质、分数性质和分式性质,除数和被除数、分母和分子同乘或同除一个数,其大小不变,这个数必须强调“零除外”等。教师在备课中,要去分析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可能在哪些问题上质疑,以便给以释疑解惑。二、备学生——做到六个了解。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是重要的,然而学生想的是什么更是千百倍重要。一位老师就有这样的体会:我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辛辛苦苦地备了课,教案写得详,课讲得细,可学生听了感烦生怨。这是怎么回事呢?一了解,是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从这位教师的体会可以看到,教师要上好课既钻研教材,又必须去了解学生,掌握学牛的学习情况,做到目中有人。否则,对学生的基础、学习态度、需要等情况若明若暗,一无所知。即使教材备得滚瓜烂熟,也容易因为脱离学生实际,而造成教学的失败。教师备学生应做到以下六个了解。1.了解班级基本情况。教学班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教师应该对班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解班级的学生构成、特点、风气、智能结构、学习情况、学习兴趣,以及多数学生对自己教学所持的态度,班级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班级中各正式闭体和非正式团体的构成等。2.了解学生个体自然情况。一个班级是由每一个学生个体组成的。教师要对全班学生做到了解,还应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体自然情况。个体自然情况包括:学生姓名、年龄、视力、听力、身体状况,同学和老师关系,家庭教育环境等。3.了解学生学习基础。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包括班级的整体的学习基础,学生个人的学习基础。优中差生的比例等。而在讲授新课前,教师又要了解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1.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的准备知识;2.新课可能产生的困难和障碍;3.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4.了解学生对教学 *** 的意见。教学的科学与艺术,既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又体现在教学 *** 上。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 *** 进行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要经常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方式 *** 的意见。要了解学生对哪些 *** 适应,哪些 *** 不适应,喜欢什么样的 *** ,不喜欢什么样的 *** 等。5.了解学生个性品质差异。个性品质包括学生的观察山、记忆山、想像山、思维力等智力因素,还包括学生的动机、兴趣、能力、气质、性格、自信等非智力因素。“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学生是有很大个性差异的:教师要从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力式来了解学生兴趣爱好、气质类型、性格特点、智力差异,从而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6.了解学生的变化与进步。要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教师不仅要从静态上了解学生,还要从动态上了解学生;即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和进步。例如学习情绪、学习积极性的变化,组织纪律、兴趣爱好的变化,作业情况、课堂表现等:还了解受到老师的批评或表扬产生的变化,同学之间闹纠纷吵架后的变化,在家里受到叱责或打骂后的情绪变化,考试成绩下降后的情绪变化等,针对这些变化,教师要及时了解和发现,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尤其在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意发现学生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地强化引导,使之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产生巩固自己成绩的力量和继续前进的愿望。三、备资料——掌握四项原则。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根本,教师必须吃透,但是,如果教师上课只是依照教材照本宣科,这势必就像清水煮白菜一样,让学生感到一点油、盐、酱、醋的味道也没有。怎样才能把课上“活”呢?他山之石可攻玉。教学参考的恰当利用,教学参考资料的学习吸收,生活经验的观察积累。给教材“添油””加醋”,让教学内容丰富起来,这就会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合理取舍,死课活教。那么教师怎样去学习和吸收各种教学资料呢?应掌握这样几项原则。1.博览精选,厚积薄发。作为语文教师应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同时对教育学、心理学、天文、地理、文史哲等各方面的知识都略知一些。2.消化吸收,贵在创新。对学习积累的各种教学资料要科学取舍,不能机械照搬照抄,更不能喧宾夺主,重在消化吸收,贵在创新运用。如对教学参考书不能照搬,而作为开拓思路的工具,在此基础上去发挥,去创造。3.凡引入教学内的资料中的观点和事例必须科学可靠,要避免错误。4.引入教学的资料应尽可能是新鲜的,要避免陈糠烂谷子。四、备教法——掌握教改动态。备教学 *** 是教师备课的又一项重要任务。什么是教学 *** ?教学 *** 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采取的一种活动方式。教学 *** 具有多层次、多形式。但总体上可分为单一性和综合性两大类。1.单一性教学 *** 。单一性教学 *** 是狭义上的教学 *** ,它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或用口述、或用提问、或用演示、或让学生自学、讨论、练习等单一活动的 *** 所进行的教学。2.综合性教学 *** 。这是一种广义上的教学 *** ,它是把教学原则、教学形式,课堂结构,教学手段,单一的教学 *** 等都包括在内.又能有完整地反映教学过程的教学 *** 。如魏书生创造的“定向→自学→时论→设疑→自测→自结”六步教学法。上海育才中学总结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等都属于综合性教学法,教师备 *** ,一方面要熟悉掌握一些传统的教学 *** ,另一方面教师在备课中应重点学习掌握教学改革中优秀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创造出来的新的教学 *** 和模式,这多半是综合性教学 *** 。五、备学法---掌握学法指导内容与 *** 。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学生的学习 *** .不仅让学生“学”,而且要让学生“爱学”“会学”,这是当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法,更要备学法。教师备学法指导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一)学法指导的内容。通常教师指导学法应包括以下几个内容。1、制订学习计划的 *** (确定学习目标,分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 *** )2、五环节常规学习 *** (预习 *** 、听课 *** 、复习 *** 、作业 *** 、小结 *** )3、学科学习 *** (以各科教师特点为内容的学习 *** 。如学习语文的 *** ,学习数学的 *** ,学习外语的 *** 等)(二)学法指导的原则。教师的学法指导要想卓有成效应遵从以下几项原则: (1)体现自主性(不强制灌输,而重在引导点悟) (2)体现针对性(不主观臆想,掌握学情,有的放矢) (3)体现操作性(不繁琐笼统抽象,操作 *** 具体明确) (4)体现差异性(不搞一刀切,区分对象分类指导) (5)体现巩固性(不一蹴而就,立足反复强化,长期训练)(三)学法指导 *** 。学法指导应体现多层次多形式;通常有这样几种形式。 (l)渗透指导。这是教师在课堂上见缝插针,随时渗透。 (2)讲授指导。这是开设学法指导课,向学生直接讲授学法知识。 (3)交流指导。这是教师组织学生总结交流学习经验,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4)点拨指导。这是学生在学习迷茫时,教师给以恰当点拨提示。(5)示范指导。有些 *** 仅靠教师讲解是不够的,必要时教师要做示范,让学生效仿。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安排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最忌讳把课堂变成教师演讲的讲台,学生无须动脑筋,无事可做,处于被动状态,学习潜能受到抑制,就不可能精神振奋的学。 语言不是无情物,诗和文都是情铸成的。教师备课时要深味文中情意,受熏陶感染,有真切体会。文字不是无生命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能给人以启示、以鼓舞、以力量。“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教师先被文本感动,领悟、品味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高尚的情操,才能带着感情教,领着学生阅读、思考、咀嚼、体会,学生心田得到滋润,主动学习语文的劲头就会倍增。 学习是十分艰苦的事,尤其是语文学习,不可能立竿见影,靠的是持之以恒的日积月累。因此,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十分必要。青少年学生好奇、好胜,对新异的 *** 物特别有兴趣,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心理特点,千方百计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要精心安排整堂课的总体布局,每个教学环节的内容;要精心设计导入课文的语言以知识吸引学生,寻找探讨问题的切入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训练语文能力。同样的内容,不同的组织,不同的设计,效果会大相径庭。心中有学生,处处从学生的学考虑,就会找到适合学生的教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备课,在某种意义上和作文一样。详细解读文本以后,要确定教学的方向,然后把细读中呈现出来的的琳琅满目的素材依据确定的中心进行取舍。与主题相关联的留下,相距较远的舍弃。教师在备课中只有敢于取舍、善于取舍才能让教学不至于成为一棵挂满铃铛的圣诞树,体态臃肿不堪。也才能达到线条明晰,结构干静,简约而丰满的境界。
那些从容优雅的人,是活到简与淡的境界了吗?
01
人生如花,淡者最香,雅者自贵
花,颜色越浅,香味越浓郁,颜色越深,香味越清淡;人,越淡越从容,心,越淡越宽阔,心海湛湛,明净而高远,美的淡然而雅致。
生活中,我们都喜欢那些淡定从容的人,外表素雅妥帖,为人不卑不亢,与人和善温柔,与这样的人在一起,整个人都静下来了,褪去浮华,内心笃定。
干净舒服,雅致坦然,是一个人更好看的样子,这世上总有人越来越好看,这种好看,不止是肤浅的漂亮,更是一个人灵魂的底色,这种美好,源于自知,言行举止,不是为了表现,也不是为了掩饰,所有的惊艳都是来自简约和自然。
穿适合自己的衣服,做适合自己的事情,不羡慕别人的拥有 ,不嫉妒别人的光彩,真诚微笑,自然流露,不张扬,不高调,只是静静地呈现自己最简单的美好。
02
人与人之间,淡淡的相处,才能长久。
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间的交往如水一般纯净,不带杂质,不被利欲所累,全凭用心相处,无需过密交往,则君心常相知,不远不近,不温不火,不惊不扰,却能陪伴走得更远,淡淡的爱,淡淡的美,淡淡的情意,淡淡的懂得。
我们的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一如我们想要的爱情,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 褪去,锅碗瓢盆的交响曲才是拥有爱情的婚姻,淡淡的相处,既能善待自己,亦能善待他人,给人以宁静,给人以宽松,予己以从容。
凡事淡然处之,才能活出真我,对己,心事过重伤人伤己,心态淡然才能自在优雅。
人这辈子,风浪坦途都有,有时顺境,有时逆境,春风得意不骄不躁,穷愁潦倒不气不馁,一颗心,始终坦然自若,你若平和,无人可恨;你若不究,无人能扰。
03
人生,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人生在世,淡然地来,悠然地去,一来一去间,活得是一种精神,一种心态,懂得给人生做减法,还心灵以宁静,人心越宁静,越能够看透世界。
谁的人生可以是一场不散的宴席,又有谁的人生没有离愁别苦?只不过有人释然,有人凝重。
大千世界里,在人潮人海中沉浮,谁都逃脱不了得与失,走与留,爱与恨的纠缠,当一切归于平淡和安静的时候,我们才会看到生活最真实的模样,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平淡的生活,最真;简单的人生,是福。
人生,是山一程的经历,是水一程的感悟,当灵魂达到极致的时候,终会明白,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简与淡,简单而从容,淡然而优雅。
心容世事而不争,万千浮华过眼间,皆可从容自如,身心清简。
04
简与淡的生活在于宁静的心境,源于平淡的生活,是最真实的幸福。
一直认为,人世间,最长久的幸福,是来自平淡的日子,来自宁静的心境,来自平凡日子里点点滴滴的感悟,繁华落尽终究是平淡,生活的美,不在于绚丽,而在于平和;爱情的美,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平凡的相守,温暖的陪伴。
人生是一场匆匆的追逐,是一场淡淡的领悟,在安静,简单的日子里,在清淡,平和的安宁中, *** 独处,让心沉下来,波澜不惊,宁静而悠远,在俗世的繁杂中,保持一份清雅,心怀热爱,自己欢悦。
任时光悠悠流转,心境慢慢蜕变,时光越来越清浅,心境越来越素淡,时光静好,你我安好,于清浅的时光里,与简静相依,淡然安逸。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文主要内容
中心思想:
课文讲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以下是无关的,可以无视: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组教材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训练重点是“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异国风情、拓展搜集资料”。
作为本组教材的开篇课文,文章讲述了季羡林1935年在德国求学时的亲身经历,描绘了德国家家户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并用凝炼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出示):
1、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2、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披文入理,积累语言,体会文本语言美。
3、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感受风土人情美。
教学重点在于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德国风土人情;教学难点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文熏陶。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让教学立足学生的实际,教学前,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学情。
1、课后生字词已经会读会写的有哪些?
2、这篇课文,你想怎么学?
3、你对课文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
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生字词,具备初步阅读的基础。80%的学生选择以朗读课文的方式学习。95%的学生对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最感兴趣。
根据这样的学情,我选择这样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朗读法,重点词语品味法,并辅助采用“结合实际法、情境渲染法、实物演示法”等。
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用“读文想象,品味词句”的 *** 来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
课前,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请他们自学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设置三个小专题“季羡林与德国”、“鲜花胜地——德国”、“德国的风情我知道”组织学生搜集资料,这样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无效。
(二)课堂行动
教学过程分以下四个环节:
1.了解作者,导入新课。
一上课,我就和学生交流对季羡林的了解,在交流中出示:
身份: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
经历: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1935年赴德国留学。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1980年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德国。……
然后走入课文:从季羡林先生的经历中,我们知道他两次到过德国,一次是1935年,一次是1980年。所以,当他第二次踏上德国的土地,朋友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他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相机板书:美丽并没有改变。同时提出问题:这没有改变的美丽是什么?让我们一同走进季羡林先生的文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此时板书课题。
阅读教学之初,最关键的是抓住一个能够统帅全文的问题,起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效果,这样可以使教学避免走入琐碎分析的泥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认读生字词。重点抓第二段的“脊梁”“莞尔一笑”(板书)和第三段的这些四字词语以及这两个最容易读错的句子进行指导。(出示四字词语,和句子)分步进行,落实到位。
3、熟读精思,积累语言。
在这一环节中,我以文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中的“美丽”一词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具体分这样三个环节:
(1)细读课文,寻找美丽:
首先我以“这没有改变的美丽是什么?”入手,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最容易找到的是作者描写的花的美丽。请学生读相关句子,(出示这句话)
然后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来体会。
我这样引导学生理解:
在“花团锦簇”这个词语中有两个事物,花和锦。你知道锦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总结:
花和锦一样都是色彩斑斓,十分艳丽。这些像锦缎一样美丽的花聚集在一起,一团团、一簇簇,用一个词来说就是——(花团锦簇)。
接着又引导学生说出花的各种颜色,总结:这许多的颜色聚合在一起,就是——(姹紫嫣红)。
阅读教学需要追求简约而丰满的境界,这样,课堂才能够主次分明,学生才能够在简约的学习步骤中收获更多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这是我在这一环节教学中着力体现的教学思想。
接着,再通过“家家户户”和“应接不暇”两个词体会花的多。
我这样引导:
是什么让我们应接不暇?请你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美,我鼓励学生想象说话:季羡林先生走在德国的大街小巷是怎样赏花的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出示李广田先生《花潮》中的一段话:
有人走累了,拣个更好的地方坐下来看,不一会,又感到这里不够好,也许别个地方更好吧,于是站起来,既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步移向别处去。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看看,好,那棵树下看看,也好,伫立在另一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看看,想想,再看看,再想想。
引导学生结合这段话,再试着说一说。
学生也许会这样说:季羡林先生走在大街上,这家窗前看看,好。到那家窗前看看,也好。站在其中一家的窗前仔细看看,更好。他就这样,看看,想想,再看看,再想想。
学生还可能会这样说:季羡林先生走累了,选了一个自己认为花更好看的地方坐下来仔细看。不一会,又觉得这里不够好,他心里想:也许别的地方的花更好看。于是就站起来,慢慢走向别的地方。
季羡林先生站起来准备走的时候,还不舍得走,因为花太美了没看够,但是他心里想:前边说不定还有更好看的呢?所以他就一步三回头的慢慢移向别处去了。
如此,李广田先生《花潮》中的经典描写,不仅仅作为材料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作为语言资料为学生提供了说话的素材,在说中让这些本来独立于这篇文章之外的语言融入到了本文的学习中,而且被学生吸收并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同时,在简单的语言转变中,季羡林先生欣赏满街鲜花的形象就清楚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语言文字就这样变成了画面。
(2)品读课文,感悟美丽:
再次回到“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作者在这里所说的“美丽”指很多东西,除了美丽的花,还包含着什么?
学生一定会说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季羡林先生在文本中着力提到的境界。
引导学生读出有关的句子:“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只出不读)帮助学生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但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仅仅是季羡林先生个人的心灵感悟。教学中此处不能深究。避免学生心中产生“把花种在房子里就是自私行为”这一种错误的认识。
教学中,我点到为止。接着引导:季羡林先生能体会到的这种境界源于德国人奇特的种花习惯。谁能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前后呼应,内化美丽:
学生会读这些语言(出示句子)
在此,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为什么在德国人这样养花呢?引出德国人养花的社会背景,并出示资料:
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发起国——德国,也使自己的国家遭受了重创,战后民生凋敝,满目疮痍。人们只能用大片的植物掩盖城市创伤,也藉此来抚慰心灵的创伤。战后重建时,很多人心灵苦闷,无处排遣,于是养花种草就更进一步的传播开来,并形成了一种风俗,造就了德国无论大小城市都有连片的绿茵草地,家家都花草繁盛的景象。
学生了解后明白:原来德国人在户外养花的初衷是装点楼房,装点自己的城市。最初就是这样的原因,可是久而久之,人们已经形成了习惯,这样养花就成了德国一种奇特的风俗。
如此,从思考美丽是什么到寻找美丽再到积累语言,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谈到德国人奇特的种花习惯,从思考奇特的原因联系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从课外到课文,学生熟读精思,积累语言,进行了一次美丽的旅程。
4、总结全文,拓展升华
我把全文归结在这一句话上: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并这样引导:
35年前家家户户窗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35年后依然不变;35年前人们自己的花让别人看,35年后这种风俗依然没有改变。不仅是季羡林,所有来到德国的人都不由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德国的奇丽与奇特,我还搜集了季羡林先生《重返哥廷根》一文的片段:
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依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绝不会沾上一点尘土。
引导学生再一次赞叹:——(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来结束我的这节课: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风俗,比如:在意大利水上城市——威尼斯,它的大街小巷不是道路,而是河流;人们出行乘坐的不是汽车,而是一只只小艇。再比如有“万象之国”美称的泰国,在这里大象和人关系密切,你能感受到“与象共舞”的欢乐。还有辽阔的非洲,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非洲人的日常生活,无一不是彩色的。这些奇丽的景色,奇特的风俗,在我们本单元的课文中将一一展现,让我们满怀期待,等待下节课的到来。
四、说板书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
这节课我设计的板书由主板书与副板书两部分组成。主板书只有本节课教学始终围绕的一句话“美丽并没有改变”,副板书是两个最容易读错的词。整个板书力争简洁明了,教学重点一目了然。
如何上好一堂课
大家好!我很高兴能再次来到第七分校学习。在周二安排工作时,倪校长让我在今天谈谈“”的话题。我就顺便到网上浏览学习了一下,发现谈论这个话题的人很多,有教育专家在谈,有一线老师在说,甚至也有学生在发表观点的,但视角各不相同,观点也就五花八门、众说纷纭。这也难怪,因为“好课”本身并不是一个规范性的概念,而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它主要是对课堂教学状态及成效的一种描述,既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又没有一个终极性的“定论”。既然“好课”没有统一标准,那么“”也就没有标准的答案。 虽然如此,但大家对要把课上好的认识是绝对的一致,有这么一段话,我觉得很有道理:它说“一块砖盖不起一栋大楼,但一栋楼却是由一块一块的砖盖起来的,要盖一栋好楼就要砌好每一块砖。一堂课教不出一个人才,但人才却是由一堂一堂课培养出来的,要培养优秀人才,就要上好每一堂课。”的确,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它没有统一标准就可以随心所欲的上课,甚至是毫无准备的上课。其实,作为老师,要上好一堂课首先是态度问题,其次才是水平问题。 当然,我今天不是来作思想工作的,所以我没必要讲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认真备课等方面的内容,我想从另外的角度谈谈我对“”的一些比较肤浅的认识。一、把握学科属性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三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与 *** 、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已深入人心,曾经在促进课程综合化之风的吹拂下,不管什么课好像样样都得抓,样样不能丢,结果搞得是语文课不像语文课,却像品德课、故事会了;有的品德课又不像品德课,说拉谈唱,样样俱全,可就是弱化了品德属性。我们不否认学科之间的交融性,不同学科之间的确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但不同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属性,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和学习目标。你上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得好好把握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因为学习语文的主要目标就是“识字”、“写字”、“阅读”、“表达”,具体的说就是认识常用字,写好常用字,学会阅读适合阅读的文章、书籍,学习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为。你上品德课就要牢牢把握品德属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引领,现在品德课中加入了许多地理、历史等常识知识,我们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只停留于这些知识的层面,我们更要通过引导,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发展迅速,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好在我们的教学现在都已经开始回归理性了。 我想要上好课,把握学科属性应该是首要问题,因为这是大方向,大方向可不能出错。每位老师都应充分认识自己所教学科的属性,数学老师就要把握数学的方向,体育老师就要扎扎实实搞体育教学,我们千万不要肥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地。二、强化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系统,既指导教师如何教,又指导学生如何学,使教学全过程处于有效的控制之中。课堂教学应该是有目标的。千万不能认为今天搞课改了,学生是主体,学生是主人,学生愿意走到什么地方就到什么地方。有个形象的说法——脚踏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这正是现在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每堂课教学时先要确定好教学目标,然后再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结构,选择教学 *** 和采取教学手段,从而克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上,老师自始至终都要很清楚教学目标,知道自己在教些什么,学生在学些什么。如课堂中安排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什么情感、设计的练习是为了让学生巩固什么知识点、进行的训练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什么技能等等,老师都要一清二楚。如我在上《让我们同行》一课时,我安排了“聊聊朋友之间相互帮助的事情”的环节,这个环节我紧紧围绕目标“让学生感受助人的快乐与可贵”,所以在教学时,不是让学生简单的回顾助人的事情就了事了,而是要继续追问“当你遇到这个困难时,你有什么愿望、当时心情怎样?当你看到朋友遇到这个困难时,你是怎么想的?你帮朋友解决了困难,心情怎样?在朋友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困难,你有什么想法?现在,你有什么话想对你的朋友说吗?你们觉得通过这次帮助事件,你们之间的友谊怎样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 而且有目标就应该是可控的,就好象一个导弹要打一个目标,那这个导弹就要可控,不可控的话,导弹就可能打到别的地方,打不到目标。因此整个课堂教学应该在目标的指引中进行的。老师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三、重视课堂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对于课堂教学也很适用。在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众多因素中,课堂导入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成功的课堂导入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习动机的基础。它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热身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课堂学习的更佳状态,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尤其是小学生,如果你一开始就能吸引他,那他在这堂课中的学习就会特别认真。 我印象中常识教研员何老师一直以来都很重视课堂的导入,他有许多别出心裁的导入 *** ,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说常用的课堂导入 *** 有:1、衔接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内容自然引出这节课的内容)2、悬念导入3、情境导入(三小胡国军老师在上《加法的验算》一课时,就创设了东东星期天跟妈妈去购物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就被激发出来了。)4、实验导入(科学课中最常用)5、实例导入6、典故导入(小孩子很喜欢听故事,一听说有故事,马上就来劲了,所以这也是一个很常用又很有效的导入 *** )7、直接导入等。当然,设计导入应注意“实”、“精”、“活”、“美”的和谐统一,“实”就是“讲求实效”, “精”就是“简明扼要”, “活”是说 *** 要多样,“美”是指给人美感享受。导入的 *** 还要结合教学的内容,做到恰到好处,对于同一班学生,又要不断变换 *** ,因为再好的 *** 如果使用过于平凡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的。四、简化教学环节 许多公开课过于追求时髦与新颖,搞了不少花样,敲锣打鼓一样都不少。可课堂环节多了,形式多了,学生无价值的活动也多了,一节课看上去确实很热闹,可是学生是走马观花、忙于应付,教学实效未必让人满意。 其实课堂不必特意雕琢,更不必特意去迎合他人的口味。真正的“好课”无须张贴改革的标签,也不必追赶创新的时髦。 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和学科的特点出发,合理组织和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学活动,你的课该怎样上,就应怎样上。教学过程简化,就是用最有效、最直接的 *** 去取得教学实效,也就是要减少花样,简化环节,留给学生更多思考、讨论、练习的时间和机会。 就拿语文教学来说,现在称为是在理性回归,要求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经验、学生的本真出发,简简单单,本本分分,把语文教学还给语文,把教学实效性放在首位。可以说正追求“简约而丰满的境界”,即用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 *** ,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崔峦老师用一句顺口溜进行了概括:“阅读教学崇尚简,依标扣本学语言,人文熏陶含其中,读思议练重实践。”上星期,我们许多语文老师都去了杭州求是小学,就听了三堂很简约朴实又充满课堂张力的语文课,不仅给我们听课的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更是很好的培养了那些学生的语文素养。 “简单是真理的唯一标志”。教学中要善于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我想其他的学科也应该是一样,应该追求通过简单朴实有效的教学环节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五、优化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果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枯燥无味,没有情趣,必然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劳动效率”。这一点,我想老师们也一定都有切身的感受,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设计,差不多的学生,因为老师的说法不同,教学的情形和效果往往大相径庭。但教学语言的优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老师除了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外,还要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平时不断反思、逐步积累。对于课堂中某一句话,我今天这样说好不好,有没有更好的、以后我就这样说,久而久之,就会应用自如了。比如,我在听一位新教师上课时,每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她总说“坐下”,我就对她说,你把它改成“请坐”试一试,还是两个字,但听起来效果就是不一样。又比如,我们看到同学不举手回答,而是课堂上大声嚷嚷时,我们总会说:“不要在座位上喊,请举手回答。”前天我到杭州学军小学听课时,那位章老师遇到这样的情况是这么说的:“不要拿自己的观念去影响别人,请举手。”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效果真的距离很大。当然,教师语言还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上回我在听我们徐亚萍老师的课时,录音机坏了,徐老师就说:“录音机今天生病了,让徐老师来帮她读吧。”我觉得徐老师在二年级的学生中这么说是很巧妙的,应变得非常好。但如果是在六年级碰到这样的事情时这样说的话,肯定会被学生笑话。 课堂语言理想的境界是:导入语言要引人入胜、讲解语言要准确简明、描述语言要绘声绘色、评价语言要热情中肯、过渡语言要自然流畅、小结语言要精当扼要,因时间关系我不展开了。 老师们,对于怎样上好一堂课,可探讨的维度还有许许多多。我就这样谈点个人的不成熟的看法,若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我们的课堂既有“有心栽花”的繁花似锦,又有“无心插柳”的岸柳成行。
读《如何打造高效能课堂》有感
华南师大附中 历史科 黄永友 2011年学校开展“营造书香校园,享受读书快乐”为主题的“教师读书沙龙”活动。暑假,在学校推荐下,我读了几本书,其中有一本《如何打造高效能课堂》一书让人印象深刻,尤其中间章节如“课堂教学新思路”、“课堂教学的反思评价”、“让你的学生融入学习”等对我们一线教师有直接的启发和帮助。联系新学年“高效自主课堂”主题任务,下面结合本人的工作体会谈谈读书心得。 在大力推行回归教育本位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率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同时还要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为核心呢?我的思考是:一、要清楚自主高效课堂的指标是什么? 在研究如何打造高效课堂这个过程中,我认为需要解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在问题。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两者有机结合才能高效。检验是否高效的标准最简单的评判就是投入少,产出多。我们的课堂有一点是既定的,那就是时间,如何在这个单位时间里打造高效呢? 高效课堂的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如何遵循教学规律,回归教学本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二是如何落实新的课程理念,是否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基于以上两点,打造高效课堂从学生的角度来衡量:这节课,我参与探究了吗?参与发言了吗?参与讨论了吗?与人合作了吗?提出问题了吗?观察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从教师的角度来衡量:这节课,我考虑学生认知水平了吗?有漠视学生的现象吗?有浪费课堂时间的行为吗?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带给了学生什么?各环节目标达成度如何? 我以为:高效课堂,是从繁复走向简约,从简约抵达丰满的课堂。高效课堂,要努力追求用最简约的 *** 和手段,引领学生走近复杂丰富的课堂,让他们学得轻松、扎实、有效。我们要精简目标,让每一个环节智慧玲珑,让每一次预设都绽放无限的精彩;精减手段,让课堂因朴素而优雅。 当然,简约的课堂,并不排除丰满。课堂上的“简约”和“丰满”不是一对反义词,如果说“简约”指从目标到环节,从 *** 到语言的不蔓不枝,干干净净,那么,“丰满”则是指在教学过程所呈现的课堂思维的张力,情感的张力,文化的张力,追中凸显高效的张力。 高效课堂是“简约而不简单”,简约,是现实丰满的一种策略。高效课堂,只有先做减法,让会是课堂魅力有加;简约,是抵达丰满的必由之路,高效课堂只有删繁就简,才会让课堂丰盈无比。二、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转变学习方式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 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我认为要调动学生思维可以这样做:1.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 使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和调节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好 *** 。创设“自觉学”、“自己学”的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2.创设激趣的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而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有效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开端,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的激发。3.创造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否高效自然也主要看学生学习的效果。为此,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从课前预习开始,到课内探究和课后帮教,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对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监控、反思、调节、补救,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4.进行科学的学法指导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 *** 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 *** 。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科学的学习 *** 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课堂,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教师的生命价值更主要地是体现在课堂上,高效课堂,我觉得它是对课堂不断优化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让所有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就让我们抱着吸纳革新的态度,将课堂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