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炽是什么人,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是明成祖朱棣和徐皇后的长子。永乐二十二年九月即位,定年号为洪熙。洪熙元年五月去世,在位不足一年。明仁宗去世后由嫡长子朱瞻基继位。
朱高炽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一般来说古代王朝的开国皇帝是王朝的开拓者,第二位皇帝为王朝的奠基者,负责将上一任皇帝打下的江山稳固起来。但为什么朱高炽作为第四位皇帝却是明朝的奠基者呢
这就要从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开始讲起。建文帝是太祖朱元璋的孙子,即位时年仅21岁。比起他那些雄才大略的叔父们来说,年轻的建文帝显得尤为稚嫩。这位皇帝从小接触的便是经典的儒家教育,加之他继承了他父亲温和,好思考的脾性,因此他衷心向往的是实行仁政。
在建文帝施行仁政的道路上,更大的绊脚石就是他的几位叔叔们。开国皇帝在他的《祖训录》中曾修订下一系列的条令规章来管束诸藩王的行为,其中有一条就是: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也就是如果有“奸臣”在朝廷当道,诸王得准备他们的兵力,听候新皇帝召他们来“拨乱反正”,可以看出这些藩王大都持有兵权。
对于一位从小饱读儒家教育的皇帝来说,藩王拥兵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从封建王朝建立以来,有太多王朝的动荡是由于藩王造反。所以这位年轻的富有理想的君王做了一件他在位以来更大的错事,那就是彻底削藩。
削藩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削去藩王的称号,建文帝密谋削藩以来,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杀死。而当他准备削除燕王朱棣时,燕王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起兵,最后燕王迂回南下,占领京师。
这里就开始讲起朱高炽的故事。
朱高炽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但是身形较胖,喜静厌动,行动不便,平时总要有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因此在朱棣起兵靖难时命令朱高炽留守北京。从此开始了朱高炽的监国之路。
因为在朱棣靖难时期朱高炽的表现良好,所以在永乐二年便在大学士解缙、黄潍的极力要求下被立为皇太子,之后在朱棣当政期间虽然几经波折,但也最终是没有被朱棣废掉。
朱棣是武将出身,早年在北京做藩王时多次参与北方的军事活动,后来曾两次率领军队出征北元。朱棣出征北元时招降了北元太尉乃尔不花,甚至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因为朱棣兴起于北京,所以朱棣即位之后尤为重视经营北方,即位期间曾五次亲自率兵北征,巩固北防。
朱棣的五次北伐几乎占据了他所有的当政时间,在这些时间内都是太子朱高炽监国,因此虽然朱高炽只做了不到一年的皇帝,但其实他的执政时间很长。在朱高炽留守监国期间,虽然只是处理一些日常政事,但他施行仁政,赦免了很多无辜获罪的犯人,并且减轻了很多犯人的罪罚。长时间的监国让朱高炽积累了大量的治国经验。
虽然在文官心中,朱高炽这样的做法很得他们的心,但对朱棣来说这样的做法就是公然地与他唱反调。朱棣从小接受的便是朱元璋的苛政教育,做了皇帝以后为了表示自己是正统的,也延续了朱元璋当政期间的很多政策。而太子朱高炽在监国期间却公然唱反调,加之朱高炽在文官当中深得人心,这位帝王自然是十分忌惮自己死后太子会改变自己的国策。所以多次为难朱高炽,企图找出这位太子的错处,从而能名正言顺的废太子,立朱高煦。
在朱高炽做太子期间,皇帝的怀疑,兄弟的构陷,让这位太子收获了大量的政治经验。然而这样残酷的政治 斗争并没有将这位老实的太子变成一位只懂得阴谋诡计的阴刻之君,反而变成了一位仁义之君。
在朱高炽当政之后,赦免了那些在靖难之中获罪的建文旧臣及家属,并且允许他们返回原籍。对于那些在靖难中被杀死的建文旧臣,他将他们的冤案 *** ,并且还恢复了一些大臣的官爵,从而缓和了文官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对于朱棣当政期间那些劳民伤财的活动,也一一废止。首先是停止了郑和下西洋这一劳民伤财的行动,虽然在现在郑和下西洋是一件值得称赞的政治举措,但在当时郑和下西洋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负担。
其次是休养生息,修正军队,停止了永乐年间的大规模用兵。取消皇帝征用木材和金银等商品的做法,用市价购买的 *** 取代。免除受到自然灾害地区人民的田赋,并且免费供给他们粮食以及其他救济物品。同时下令减少百姓的部分苛捐杂税。
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让百姓得到休养,为之后的仁宣盛世打下了基础,
虽然朱高炽是大明王朝的第四位皇帝,但其实大明朝是从朱高炽开始才从一个疲于征战的国家向一个稳定的百姓安居乐业的国家转变。而朱高炽当政期间的一系列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后世帝王的做法,让之后几百年的大明王朝一个“仁”字贯穿始终。
(责任编辑: ***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