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黑客接单正文

中国纳米技术唯一专利(中国纳米技术唯一专利有哪些)

这种纳米肥真的有那么好吗?

吉林省友禾肥业“宝地丰纳米控失肥”可以让水稻达到真正的不追肥,且能增产15%以上。

传统水稻肥由于无法控制其养分流失,所以至少要追肥两遍以上。因为我们在种植期经常要把肥水放掉,所以不追肥到后期一定脱肥。因为传统化肥综合利用率只有35%,由于吸收利用率低,且没有相应技术添加,当肥水放掉时,养分会随肥水流走。是造成脱肥的主要原因。还有就是传统化肥无法达到叶绿素含量的提升,促使后期光合作用普遍不足,对水稻籽粒饱满程度有影响。造成穗后空壳率上升、影响产量、且影响米质。

”宝地丰纳米控失肥“是国家唯一一款专利技术,由中国科学院在黑、吉、辽、内蒙四省区做了多年的田间试验。”宝地丰纳米控失肥“会在水稻的根系和土壤周围形成丰厚的养分群,由于纳米技术能够有效的控制释放、防止流失,所以多次放水的情况下,不会流失。由于肥效期可达130天,所以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可以达到不追肥。由于肥效期长、肥料足,如果使用不当,错误的追入氮肥,会导致贪青、倒伏、稻瘟病等问题发生。(所以”宝地丰纳米控失肥“禁止追肥)!

2016年在黑龙江垦局及地方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丰产案例中田间具体表现为:1.单株分蘖至少要比传统化肥多2个。2.有效分蘖率能够达到100%。3.籽粒饱满程度好。4.空壳率为零。5.比传统化肥早熟10天以上。6.增产15%以上。7.叶绿素含量高、米质优良口感好。8.千粒重达到历史更高水平。

同时,与传统化肥相比,减少化肥使用量30%以上,同时省去追肥时给农户带来的劳动力成本。

长期使用可有效缓解土地板结,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对水源保护和环境污染、减少国家碳排放,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友禾肥业吕洋|

听朋友说天津膜结是国内做纳米镀膜唯一一家有专利的公司,是真的吗?跪求朋友解答!谢谢!

没错,你们是有一个专利,可惜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不生产手机屏幕,却申请了一个手机屏幕的专利,一般老百姓也看不懂,但瞒不过专业人士。你们有本事叫别的镀膜厂家都别干这行了。我就服。专利不是你们的吗?满世界都是卖镀膜的。你们一个字都没吭声。笑死人了。

有本事发几个起诉涵给同行,亮出来看下。跟这些同行打官司,这辈子都不愁吃喝。还卖啥镀膜啊!膜结就是一个笑话。。。。

祖国的纳米技术简介

该死··· 您提交的答案超过10000字,请删减!

中国纳米材料产必现状

(此文为调研报告摘要)

一、中国纳米材料产业研发现状

1.中国纳米材料的研发力f分布

中国 *** 对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的研究一直给予高度

重视,国家和各地方通过“国家攻关计划”、“863计划”、

“973计划”的实施,积极投入力量和资金,使中国纳米的

研发水平获得了很大发展。

中国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研究,已初步形成以各具

特色的两大纳米研发中心—北方中心和南方中心为核

心,辐射四周的格局。

北方纳米研究开发中心以北京为中心,包括中科院的

纳米科技中心、化学所、物理所、金属所、化冶所、感光

所、半导体所,以及北大、清华、北京建材科研院、北京

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理工

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等;南方纳米研究

开发中心以上海为中心,包括中科院的冶金所、硅酸盐

所、原子核所、固体物理所、上海技术物理所,以及上海

交大、复旦、同济、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科

大、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除上述两大

中心外,西北的西安、兰州,西南的成都,以及中南的武

汉等,也在该领域有所建树。

北方中心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纳米碳管、纳米磁性

液体材料、纳米半导体、纳米隐身材料、高聚物纳米复合

材料、纳米界面材料、纳米功能涂层、纳米材料的制备技

术、纳米功能薄膜;南方中心则在纳米医学、纳米电子、

纳米微机械、纳米生物、纳米材料、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及产业化等领域,具有较强的优势。

从地域分布上分析约80%的纳米研发力量,集中在

经济较发达的华东和华北地区。但表面上相对集中,实际

仍很分散,比如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方纳米研究开发中心,

有相当一部分的研究力量又分散在合肥、南京等地,尚未

形成规模优势。

从系统分布上分析纳米研发的主要力量,集中在高

等院校和中科院系统,这两部分的科研力量占整个中国纳

米研发力量的90%以上;另外,也有部分企业介入了纳米

材料及技术的研发领域,但力量薄弱(约占5%),而且层

次不高。

从人员结构上分析中国现有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的

研究人员共有4500余人,其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学历背景

也非常过硬,70%以上的纳米科研人员拥有硕士以上学位,

拥有博士、高级职称的约占30%,拥有硕士、中级职称的

约占40%a

从研究的领域分析现有纳米材料的研究,主要以金

属和无机物非金属纳米材料为主,占80%左右;高分子和

化学合成材料,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但在较低层次的纳米

材料领域,集中了一半以上的研发力量,而在纳米电子、

纳米生物医药方面,则力量薄弱。

从研究的成果分析十年来,中国纳米基础理论的研究

人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有关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

的论文2400篇,其中发表在《自然》和《科学》等世界顶

级学术杂志上的论文共6篇,影响因子在6以上的学术论文

近20篇,影响因子在3以上的引篇,被SCI和EI收录的文章

占整个发表论文的59%a

费大都只在百万数量级,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纳米项目经

费,不超过100万元。

值得欣喜的是,随着企业越来越多的介入,尤其是风

险投资的兴起,中国纳米研究机构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注

意与市场结合,不仅在研究经费支持方面开拓了渠道,也

为科研体制的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一些民营研究所和公

司制运作的研究机构也应运而生。

2.纳米研发的科技经费来源分析

根据19%年至2000年中国纳米科技的资金投入强度统

计,纳米研发经费呈逐年增长态势,其中,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的资助投入占70%以上,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社会企

业资助投入则增长较快。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纳米基金项目保持平稳增长趋

势,年平均增长率在20-30%, 2000年批准的纳米基金项目

明显增多。本次调研,就课题带有“纳米”字样的项目作

了统计:1990至2000年间、至少有536个题目带有“纳米”

字样的项目;在1999年和2000年中,科学基金新批准和资

助的在研纳米基金项目,总经费达8000万元左右;基础研

究起步较早的领域是纳米材料和纳米化学须域。

根据对20所高等院校和14家科研单位正在研究的纳米

项目的抽样比较分析,绝大多数正在研发的项目,研发时

间仅在一年左右,属启动阶段,而且有颇多重复;科研经

3.中国纳米材料及技术专利现状

1985年至2000年,中国超细材料、纳米技术领域已公

开的专利数共L024项,其中已授权专刊的465项,占

45.4%,公开尚未授权的559项,占54.6%。在所有1024项

超细材料和纳米技术领域的专利中,涉及纳米材料领域已

经公开的专利数共有582项,其中已授权的107项,占

18.4%,公开尚未授权的475项,占81.6%e

从申报的数f分析纳米材料和超细材料领域的专利

总数比较相近,但纳米材料已获得授权的专利数,远远低

于超细材料,仅为其1/3;在“已公开尚未授权”的专利

中,纳米材料又远远高于超细材料,超过其5.65倍。

从申报的时间分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851990

年为初期介入阶段,这个阶段专利数量少,发展速度缓

慢;1990-1998年是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专利数量快

速增长,至19971998年达到发展的相对高峰;随后,主

要因为近两年申请的专利尚未到公开期,呈现出骤降现

象。

这与中国纳米材料的发展步伐基本一致:20世纪80年

代中后期,中国纳米材料刚刚起步,199219%年,国家

加大了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研发力度,各研究院校纷纷涉

足纳米领域,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取得长足进展,1997年

以后达到颠峰。

从申报的主体分析在所有涉及纳米材料领域的582

项专利中,由大学及科研院所申报的有366项,占62.9%

由企业申报的有154项,占26.5%;由个人申报的有62项,

占10.6%。在所有1024项超细材料和纳米技术领域专利中,

国外来华申请的专利共166项,占16.2%,这部分专利以个

人申请为主,其中纳米材料的专利申请远远大于超细材

料,比例约为2:10

可见,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依然是推动中国纳米材料

与纳米技术研究发展的主力军。

从切入的领域分析在所有1024项超细材料和纳米技

术领域专利中,涉及材料的专利数量多达827项,占

80.8%,居于绝对优势地位;电子类28项,占2.7%;医药

类41项,占4.0%;其他128项,占12.5%。说明对纳米材料

研究的力度较大,而纳米电子学及纳米医药学的研究力量

相当薄弱。涉及超细材料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专利共

528项,占51.6%;涉及超细材料与纳米材料制备装置的专

利共241项,占23.5%,而且主要以超细材料的制备装置为

主;涉及超细材料与纳米材料应用技术的专利共276项,

占26.9% o

4.中国纳米科技成果的转化途径

中国纳米科技成果的转化方式主要有技术 *** 、技术

入股,以及自行生产等,但产业化率普遍较低,不足

20% e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技术成果本身不具

备产业化条件,二是由于信息不通,造成科研成果转化的

渠道不畅通,缺少资金的有力支持。

如果将中国纳米产品的成熟程度按中试、批量生产和

规模化生产划分,明显呈剧烈递减态势。研究开发和规模

化生产的距离较大,大量成果在实验室小试已经完成,大

约只有5%的实验室成果最终能够转化为规模化生产。

根据对上述加所高等院校和14家科研单位较为成熟的

纳米项目的抽样比较分析:这些较成熟项目的平均研发时

间为3.12年,已成功 *** 或着手进行转化工作的约为I/3 0

在被抽样统计的54个项目中,希望通过“技术 *** ”

方式转化的项目约占1/2,希望通过“技术入股”方式转

化的项目约占I/3,而希望“自行组织生产”的项目只有

约10%。但在已成功 *** 或着手进行转化土作的18个项目

中,实现技术入股的占55%,实现技术 *** 的占28%,着

手自行组织生产的占17%,显示科研人员的主观愿望与实

际存在一定的差距。

技术入股和技术 *** 两种方式正好换位,既反映出实

施项目转化的公司一般都希望与科技发明人员形成长久合

作的关系,同时也反映出现在一般企业后续科研力量的ll}

乏。

二、中目纳米材料产业相现状

1.中国纳米企业的基本概况

从地域分布分析截止2001年5月底,全国现共有纳

米企业323家,其中,以纳米字样注册的企业共57家,社

会投入资金约30亿元,并已形成以北京(包括北京、天

津、东北等地区)、上海(上海、浙江、山东、江苏、安

徽等地区)、深圳(包括深圳、广州、福建等地区)为中

心的三大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产业带。经济实力雄厚的华

东、华北及华南地区的纳米材料企业,占全国纳米企业的

80%左右。

从企业类型分析主要分为纳米材料应用型企业和纳

米材料生产型企业两类。纳米材料生产型企业主要从事各

种纳米粉体的生产,全国共有这类生产型企业30家,占所

有纳米企业的15%,大都分布于上海、浙江、江苏、广

东、山东等地;由于纳米粉体应用范围很广,主要侧重于

各种纳米粉体应用的纳米应用型企业分布也较为广泛,但

集中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山东、安徽等地

的有200家,约占整个纳米企业的84%左右。

从成立时间分析目前323家从事纳米材料业务的纳

米企业中,有一半以上成立于1995年以后。许多1995年以

前成立的纳米企业,实际上也是在1998年、1999年前后,

从其它或相关行业转入开始涉足纳米材料的开发生产的;

2000年则是中国纳米材料企业骤增的一年,而且绝大多数

就是为纳米产业而“生”的。

从企业性质分析各种性质的企业对纳米材料及纳米

领域均有所涉足,但主要的还是以有限责任公司形式出

现。值得注意的是,最早涉足纳米材料开发生产领域的,

有不少是民营和私营企业,其中不少还投入了巨资;国有

和集体企业投资纳米,则大都出于将其作为改造传统产业

极好途径的目的;另外,外来资本也开始抢夺中国的纳米

“大蛋糕"。

从人员结构分析就企业员工人数而言,50人以下的

小规模企业占70%;就科研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超过

5%以上的占75%左右。显示中国纳米材料企业大都科技含

量较高,符合高科技公司的特征。

从资产规模分析注册资本在5000万以下的占90%左

右,1000万的占65%,说明大多数纳米企业尚属初创期。

我们对全国各地69家纳米及应用企业(京沪地区13

家,南方地区5家,华东地区23家,东北地区4家,华北地

区10家,中西部地区14家),进行了抽样分析:从1亿元以

上至500万元以下,呈明显递减趋势一总资产超过1亿元占

8.7%,大都是运用纳米技术对其原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的

企业,也有相对成立较早的纳米企业;0.5-1亿元的占

13.0%, 3000-5000万元的占17.4%, 1000-3000万元的占

18.8%, 500-1000万元的占20.30%;总资产在500万元以下

的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21.7%,这些公司大都是近两年

才刚刚成立的,或者是由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开发某项技

术或产品,或者是因为获得了某项国家资金的支持。

从产品种类分析目前,中国已建立了纳米材料生产

线30多条,生产的产品大多集中于纳米氧化物、纳米金属

粉末、纳米复合粉体等;纳米半导体、硅、纳米铁酸钡、

钦酸泌、钦酸锯、铁酸钢、铁酸锌等,也相继研制成功,

具备了小批量生产能力;单一粉体的应用已在全国展开。

纳米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有纺织、塑料、陶瓷、涂

料、橡胶等领域,而其主要也是用于产品的表面改性。

从资产效益分析中国近几年纳米材料产业的资金投

入强度逐渐增长,但产出效益并未同步增长。在被抽样比

较的69家纳米及应用企业中,1999年和2000年的主营收入

大都只在5000万元以下一1999年为51.85%, 2000年为

42.22%;主营收入逾亿元的企业,大都是老的传统企业,

其主要利润来源也并非来自纳米产品。净利润则大部分处

于100万元以下的微利状态一1999年为47.62%, 2000年为

39.39%;经营亏损的企业所占比例也不在少数一1999年为

23.81 %, 2000年为15.15%0

2.涉足纳米领域的上市公司分析

从涉足的时间分析上市公司公布的涉足纳米材料产

业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年7月之后。据不完全统计,

2000年下半年之前,仅有6家上市公司公布了涉足纳米领

域的相关信息,占现已公告“触纳”上市公司总数的

12.40%; 2000年下半年,半年内公告投资纳米的上市公司

则骤增了20家,占41.66%; 2001年上半年,又有22家上市

公司宣布加盟纳米领域,占45.84%a

从投资力度上分析截止2001年6月巧日,已明确公

告涉足纳米材料领域的上市公司共48家,其中有36家明确

公布了拟投入的资金额,但实际已投入资金的只有22家,

不足公告涉足纳米领域上市公司总数的一半。从投资力度

看,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下、1000-5000万元、5000万元

以上的,分别占36.11%} 33.34%, 30.55%}而从已投资的

力度来看,投资在1000万元以下的占据了相当比重,超过

了54.54%,投资在5000万从上的(包括涉及纳米概念的相

关投资)则不足13.64%0

显然,许多上市公司在发展战略上都已开始关注纳

米,但实际投资时则依然带有许多试探和试验的色彩。

从资金的来源分析已公布投资额的36家涉足纳米的

上市公司中,以公司自有资金投入的共有19家,占所有公

布纳米投资额的上市公司总数的52.78%;利用直接融资获

得的资金投入的16家,占44.45%,其中,以2000年度公发

上市或配股募集资金投入的8家、以2001年度拟配股或增

发募集资金投入的5家、以改变以前年度募集资金投入的2

家、以拟发行可转换债券募集资金投入的1家,分别占

22.24%, 13.88%, 5.56%和2.78%;另外,利用国债贴息

资金投入的有1家,占2.78%0

可见,“触纳”上市公司大都借纳米概念,充分利用

了本身所独具的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功能。

从涉足的领域分析在所有已公告投资纳米的上市公

司中,公告投资纳米材料应用的上市公司22家,占全部公

告家数的45.84%;公告投资纳米材料制备的上市公司21

家,占43.75%;公告投资纳米技术应用的上市公司共11

家,占22.92%。大量投资集中在较低层次的纳米粉体制备

和简单应用等方面,如投入纳米氧化物制备及应用的共24

家,占据了全部公告投资纳米的上市公司的1/2,其中不

乏缺乏认真调研分析一哄而起的现象。

从投资的动因分析上市公司投资纳米项目的基本动

因,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为给自己已有的传统产业,注入

新的高科技含量,以巩固自己的传统产业;也有不少上市

公司想借助新兴的前景广阔的纳米科技,涉足高新技术产

业,寻找公司新印利润增长点;还有少数上市公司则纯粹

是借题发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实际用意是在二

级市场,或者,想借高科技项目之名,顺利通过配股或增

发新股“圈钱”。

3.涉足纳米材料领域的模式分析

根据对已公告的48家涉足纳米领域的上市公司的初步

分析,可以大致将其涉足纳米领域的方式分为四种模

式—

试探性投资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上市公司,大都带

有明显的种子期风险投资的色彩,或者,以下属企业或投

资组建的风险投资公司,试探性地涉足纳米领域;或者,

与专业从事纳米研发生产的科研院所,联合设立纳米研究

所,资助并借以渗入最前沿的纳米技术和产品领域,但这

一方式的投资额一般都不超过500万元。

试验性投资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上市公司,要么直

接参股或控股已拥有技术和产品的现有纳米公司,要么与

拥有技术或产品的公司或技术方发起设立新的纳米公司。

这类投资有一些明显特征:一是上市公司的投资额一般在

1000-3000万元之间,带有一定试验性质,二是上市公司

一般都相对控股,有时是几家上市公司联合投资;三是所

涉足或新成立的纳米公司一般都有明确的产品,而且一般

都是按照可在创业板上市的模式进行构建的。

直接投资的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上市公司,一般拥

有很强的传统主业,希望通过投资纳米来改造自己的传统

产业。其中,青岛海尔、美菱电器、小鸭电器三家上市公

司在纳米家电领域展开的激烈竞争,尤为引人注目。而一

些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则采用了创建纳米技术园区的办

法,既盘活了存量资产,又借以介入纳米领域;一些投资

纳米获得初步成功的上市公司,也逐步拓展到纳米基地的

创建。

解化嫁接的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上市公司,大都是

通过与大股东之问的关联交易,涉足纳米领域并化解风险。

或者,由控股股东先期投入纳米项目,孵化成熟后再转给

上市公司;或者,采用与控股股东联合投资的方式,我中

有你,你中有我。还有不少上市的控股或参股大股东已经

涉足纳米领域,为上市公司涉足纳米提供了诸多便利。

三、存在问题介析及其对策建议

1.中国纳米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科研缺乏孟点,信息沟通缺乏据调研,中国有一半

以上的省市把“纳米技术及纳米材料”列为地方“十五”

发展重点。一些地方忽视市场因素及当地的客观条件,一

哄而上,结果造成低水平重复和资源浪费。在此次调研回

收的211份调查问卷中,认为制约中国纳米材料产业发展

的主要因素是“市场需求’,的,占41.23%0

另外,中国从事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研究的人员,分

属不同的行业、部门,条块分割,由于信息交流不畅,从

事纳米科研的人员缺乏相互交流,更缺乏与一线企业的交

流与合作,纳米应用研究力量分散、重复的现象严重;企

业间应用成果壁垒森严,难以推广,也致使不少低水平重

复,重点不突出,阻碍了整体优势的发挥。

科研经费不足.专业人才厄乏在此次调研回收的

211份调查问卷中,普遍认为制约中国纳米材料产业发展

的主要因素是“资金支持”,占100%!而中国传统分门别

类教育体制培养的“专业人才”,也远远不能适应拥有多

学科知识复合型纳米研发人才的需要。据测算,为推动中

国纳米材料产业的发展,近期就至少需要10000名复合型

纳米科研人员,人才缺口非常明显,纳米经营管理人才更

是缺乏。

成果先天不足,转化接口不畅与高水平纳米科技论

文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国的纳米材料产业化并不理想。

虽然已建立了几十条纳米材料和技术的生产线,但产品主

要集中在纳米粉体的制备方面,生产规模一般在年产百吨

左右;另外,纳米科研与产业化的接口并不畅一科研院所

往往认识不到或者力不从心,去独立完成从实验室研制一

直做到实施产业化这一复杂的工程化、系统化工作,往往

是试管烧杯的成果一出来,就匆忙“交货”,没有潜心于

后续的应用开发和技术支持,科研成果成熟度不够,先天

不足,与企业产业化的接口十分靠前;而绝大部分企业都

是生产型的,缺乏持续创新和应用开发能力,只能接受非

常成熟的技术,其接受成果的是产业化链条中十分靠后的

阶段。二者接口的差异,导致纳米技术成果不能顺利实现

转化。

产权意识淡薄,行业标准缺乏中国纳米材料技术近几

年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专利数量也有所增加,但知识产权

意识在科学界尤其是开发应用领域仍然淡薄;另外,纳米

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缺乏,也有少数科研工作者缺乏科学

精神和科技道德,不是真正沉下心来深入地研究和解决科

学难题,只做了很少工作,就开始热衷于炒作纳米概念、

炒自己的“成果”,拿一些低水平“科技成果”甚至只是

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就四处合作重复 *** ,造成初级产品

过剩,浪费了社会整体资源;一些生产微米材料的企业,

在其产品性能、用途完全没变的情况下,贴上纳米标签,

摇身一变成了纳米材料企业,误导纳米概念;甚至还有一

些企业在投入少量资金注册了纳米材料公司或纳米材料应

用公司后,就开始在经营业绩上做文章,蓄意编造是专门

从事纳米科研、生产和应用的实力企业的假象,最终达到

圈资、骗政策的目的。

3.发展纳米产业的对策建议

制订发展规划,确定切入盆点坚持“有所为,有所

不为”,国家应对纳米基础研究有整体规划,应根据国家

产业发展战略和“十五”发展目标,制订全国纳米材料产

业的发展规划;按照市场需求,确定国家近、中期纳米材

料技术的开发重点,集中力量优先研究、开发和发展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市场潜力大、技术可行的项目和对未来有

重大影响的关键领域。各省市地区应该结合自身的资源优

势,选择科研院校、企业,根据国内急需的产品,在各自

分散研究的基础上,有系统地进行协调,形成地方特色。

建立创新体系,吸引多元投资国家应鼓励科研单

位、高等院校与生产企业,共建纳米材料技术创新基地、

开放式研究开发中心等,对共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纳米材料创新体系,加

速纳米材料研究开发与产业化步伐。另外,应重视以 ***

政策资金为导向,建立多元投资融资体系,吸引风险投资

及民间投资,使其大规模地介入纳米材料产业并和科技界

融合,同时,鼓励纳米科技型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加

速纳米成果的转化和产业推进。

抓好人才培养。强化专利保护以人为本,把纳米科

技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设立纳米科技专业的新课

程,培养拥有多学科背景的纳米人才;采取切实措施,从

国外引进优秀的纳米人才;开展MBA教育,培训技术型

市场策划及营销人员,通过安排项目和基地建设,培养和

锻炼一支具有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懂科技、会经营、善

管理的纳米科技帅才。同时,注重纳米技术的原始创新,

强化专利保护意识,提高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希望对你有用!

求纳米捕获技术详细介绍?

纳米捕获技术(NanoCaptur),是苏泊尔在中国的独家专利,是能够彻底分解甲醛的技术,应用于苏泊尔空气净化器纳米捕获滤网。

我国对纳米技术研究取得的成果有哪些?

1993年,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操纵原子成功写出“中国”二字,标志着我国进入国际纳米技术前沿。1998年。清华大学范守善小组在国际上首次制备出直径3~50纳米、长度达微米级的发蓝光氮化镓半导体的一维纳米棒。不久,中科院物理所解思深小组合成了当时世界上最长(达3纳米)、直径最小(0.5纳米)的“超级纤维”纳米碳管。1999年,中科院金属所成会明制备了高质量的半壁纳米碳管,并测定了其储氢容量。2000年,中科院金属所卢柯在国际首次发现纳米晶体铜的室温延展超塑性,纳米晶体铜在室温下竟然可拉伸50倍而不断裂。

长春大力纳米集团作为国内唯一一家从事纳米技术新材料研发企业,有多少项发明专利啊?

大力纳米公司拥有的纳米材料应用技术,是具有国际领先的最前沿的纳米材料技术,目前,公司正在申请14项发明专利,已发布和正在编制的地方产品标准12项,试行期满,将申请转为国家或行业产品标准。公司拥有的专利技术,已列入吉林省重大科技转换项目,将成为中国产学研在学术交流、应用技术研究、成果转化、教学培训等工作的典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