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黑客接单正文

中国现代化工业的成就(中国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过程)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工业化成果有哪些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工业化成果如下:

1、工业方面取得的成就: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刚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中国之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之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之一辆解放牌汽车

2、交通方面取得的成就: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同时修建了川臧、青藏、新藏公路。

3、工业基地的建设: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华北和西北也建成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沿海地区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

社会主义改造

1956完成三大改造: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模仿苏联),这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新中国的外交(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对外开放总的来说就是这几个方面的: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化取得的主要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化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工业生产综合能力显著提升

1.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经过70年的发展,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了由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很多产品产量从小到大。主要经济指标迅速提升,工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11

9.8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305160.2亿元,年均增长1

2.61%,高于同期国民收入增长率

1.1%;工业利润总额由1952年的2

8.3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74916亿元,增长2647倍;工业企业单位数由1952年的1

6.95万个上升至2017年的3

7.27万个,增长约

2.2倍;工业企业资产由1978年的4525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112288

1.5亿元,增长约248倍。

2.工业生产体系完备。目前,我国工业有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空调、冰箱、彩电、洗衣机、微型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一大批家电通信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原煤、发电量等能源产品产量2017年比1978年分别增长

4.7倍和2

4.3倍;乙烯、粗钢、水泥等原材料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

6.9倍、2

5.2倍和3

4.8倍;汽车产量已达2900多万辆,连续9年蝉联世界之一。

3.制造业连续多年稳居世界前列。199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为

2.7%,居世界第九位;2000年上升到

6.0%,位居世界第四;2007年达到1

3.2%,居世界第二;2010年占比进一步提高到1

9.8%,跃居世界之一,自此连续多年稳居世界之一。世界经济论坛《2015—201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在140_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28位,比2012年提高1位,在发展中国家名列前茅。这其中,工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表现尤其突出。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竞争力指数最新结果显示,中国与德国、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一并成为全球5个更具工业竞争力的国家。2016年,中国、美国和德国被列为世界更具制造业竞争力的前3个国家。

(二)工业生产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政策经历了改革开放前重工业优先发展,到改革开放后优先发展轻纺工业、重点加强基础产业、大力振兴支柱产业、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优化。

1.淘汰落后产能。不断加大钢铁、煤炭、石化、建材等传统行业的过剩产能减量调整,破除无效供给,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2013—2015年,全国共计淘汰落后炼铁产能4800万吨、炼钢5700万吨、电解铝110万吨、水泥(熟料和粉磨能力)

2.4亿吨、平板玻璃8000万重量箱。在此基础上,2016年、2017年两年又化解钢铁产能

1.2亿吨、煤炭产能5亿吨,全面取缔

1.4亿吨“地条钢”,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6500万千瓦以上。

2.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据测算,2015年至2017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较上年分别增长

10.0%、

10.5%和1

1.0%,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

3.

9、

4.5和

4.4个百分点。部分新兴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集聚效应。据统计,在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包含的七大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居于首位,2016年其增加值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超过1/4;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均在18%左右。

3.“两化”融合日益深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两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重点行业数字化、 *** 化、智能化取得了明显进展。据工信部统计,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生产设备数字化率、数字化设备联网率已分别达到6

3.3%、4

6.4%、4

4.8%和39%,培育了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制造业智能主导的特征日趋明显。

4.发展方式转变明显。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大力提升传统动能,工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技术改造投资成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力量。2013-2016年,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

4.3%,2017年技改投资依然保持较高增长水平,增长1

6.3%,增速比制造业投资高1

1.2个百分点,占全部制造业投资比重达4

8.5%,比上年提高

4.6个百分点。

5.单位产品能耗明显降低。2017年与2012年相比,在统计的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重点耗能工业企业中,吨钢综合能耗下降

5.3%、机制纸及纸板综合能耗下降1

1.0%、烧碱综合能耗下降1

2.6%、电石综合能耗下降

2.4%、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

5.7%、水泥综合能耗下降

4.5%、平板玻璃综合能耗下降

9.1%、电厂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

3.9%。按照统计的25个重点耗能产品、108项单耗指标测算,五年累计形成直接节能约

1.0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节能量的近10%。

(三)制造业竞争力逐步提升,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产品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工业产品生产与制造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工业产品进口金额由1999年的165699万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13563

7.29万美元,年均增长1

4.40%。其中初级产品进口金额由1999年的26846万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13563

7.29万美元,年均增长1

8.74%;初级产品进口占比由1999年的1

6.20%上升至2018年的3

2.85%。初级产品进口集中在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工业制成品进口额由1999年的138853万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143402

4.78万美元,年均增长1

3.07%;工业制成品进口占比由1999年的8

3.80%下降至2018年的6

7.15%。工业制成品进口集中在机械及运输设备。

工业产品出口金额由1999年的194931万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487400.74万美元,年均增长1

4.34%。其中初级产品出口金额由1999年的19941万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13508

5.83万美元,年均增长

10.59%,初级产品出口占比由1999年的

10.23%下降至2018年的

5.43%。初级产品出口集中在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由1999年的174990万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35202

1.25万美元,年均增长1

4.65%。

来源:中国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与成就

1、 *** 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2、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3、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

4、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比较重要的有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和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5、近代民用工业的创办。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规模较大的有李鸿章在上海开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在天津设立的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

6、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起步。建国初,没收官僚资本,使官僚资本企业较完整地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中规定: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7、“一五”计划工业建设成就;建成了飞机、汽车、重型机器、精密仪器等近600个重要项目。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厂、长春之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8、十年工业建设成就: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和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石油工业发展迅速,石油全部自给。

电力工业增长很快,农村用电量十年增长70倍;建成兰新、包兰等铁路“文革”时期,工业生产遭受重大挫折。

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有:南京长江大桥、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成昆铁路和湘黔铁路等。

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取得重大发展,建成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

这批项目的代表有:宝山钢铁公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亚湾核电站和京九铁路等。

中国近代工业

1840年 *** 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中国,在中国设立工厂,是中国近代工业之始。这时期的外资工业主要是为外商对华贸易服务的。

从1843~1894年,外国在华一共设立了191个工业企业,其中116个属于船舶修造业和丝茶等出口商品加工工业。

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据估计到1894年止约近2000万元,而投放到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两项的便达150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75%。

其余75家工厂分别属于印刷、食品加工、水、电、煤气、火柴、服皂、制药、造纸、木材、玻璃、水泥等行业,共拥有资本约500万元,大多规模狭小。

外国在华创办工业后20余年,清 *** 开始创建用机器生产的工业。从1861~1894年,清 *** 一共经营了21家军用工厂(包括一家船厂),所费资金从低估算在5000万两左右。

其中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和湖北枪炮厂,规模较大,设备比较齐全,是中国近代工业创建时期的大型工厂。

军用工业是非商品生产企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不甚密切,但它促进了19世纪70年代民用工业的兴起。

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由中国人自办的工业企业大抵有船舶机器修造厂27家,机器缫丝厂约113家,机器绵纺织厂8家,其他轻工业工厂47家,共约195家。其中多数规模很小,资本额不详,有不少甚至在筹建期中或投产后不久便告歇业。

设备比较完备的企业大多为官办、官商合办或官督商办企业,如上海机器织布局、武昌织布官局和兰州织呢局等。

商办工厂如陈启源经营的继昌隆丝偈为华南缫丝业的发展起了引导作用;商办船舶修造厂大多是从原来手工作坊基础上添置一二部车床发展起来的,而到80年代逐步发展到修理和制造缫丝车和轧花机。

以上近代工业的创办,也标志着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逐步确立。

扩展资料

中国现代机械工业初步基础

1949年以前的中国机械工业属于修配性工业,基础薄弱,除军火工业和造船业制造过一些比较复杂的产品外,其他部门以修配为主,只能制造简单的产品。

经过1950~1952年的3年经济恢复时期,中国对原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改组、改建工作,着手筹建重大项目。

如太原的中国之一座重型机器厂于1953年8月部分建成投产。哈尔滨的中国之一个大型电机厂也是这个时期开始兴建的。

这几年,中国的机械工业对恢复国民经济和支援抗美援朝战争起了重要的作用。

机械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了 1000米地质钻机、300马力柴油机、3000千瓦水轮发电组、 3吨蒸汽锤、直径1米和2米的立式车床等较大和精密的设备,以及许多关键配件。

如为小丰满水电站两台7.2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的修复制造了万伏级高压定子线圈;为吉林石砚造币厂的大型造币机制造了16件直径1600×4000毫米重7~8吨的干燥筒配件等。

3年中试制了上千种新产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中国近代工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