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黑客接单正文

心理健康水平的十项标准谁提出的(心理健康的11项标准)

郭念锋什么时候提出心理健康十标准

郭念锋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得到了心理学界的较多认可。

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没有过多痛苦和烦恼,而是他们能适时地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积极地寻求改变不利现状的新途径。他们能够深切领悟人生冲突的严峻性和不可回避性,也能深刻体察人性的阴阳善恶。他们是那些能够自由、适度地表达、展现自己个性的人,并且和环境和谐地相处。

他们善于不断地学习,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地充实自己。他们也会享受美好人生,同时也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他们不会去钻牛角尖,而是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扩展资料

关于心理健康标准,还没有一个权威的普遍适用的评价体系。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通常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心理健康的标准具有相对性。

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

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理健康标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标准

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与米特乐曼提出的十条心理健康标准,是目前公认的标准: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的了解自己,并能够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心理健康十条标准是谁提出来的

郭念锋于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概述》一书中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

马洛斯提出的十条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和密特尔曼综合提出了心理健康应具备的10项标准,具体如下:

1、有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恰当评价。

3、生活目标符合现实。

4、与现实环境经常保持接触。

5、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情绪表达适当并能及时控制情绪。

9、在不违背社会的意愿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的准则下,能通过个人努力使个人的基本需求得到适当的

满足。

心理健康标准的十条标准

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

1.心理活动强度

特指对突然的、强大的精神 *** 的抵抗能力。在遭遇精神打击时,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 *** ,反应各不相同。抵抗力差的人,往往反应特别强烈;抵抗力强的人,虽然有反应,但不会很强烈。这种抵抗力或者说心理活动的强度,主要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的减轻 *** 的强度。所以,心理活动强度是衡量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

2.心理活动耐受性

是指在长期的精神精神 *** 下,耐受力差的人会出现个性改变、精神不振、心理异常。但是耐受力好的人,虽然倍感痛苦,但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的问题。比如,长期家庭贫困,会被亲友视为负担,大人和孩子精神上都会有压力,有的人会自暴自弃,有的人虽然心里难受,但是却能发愤图强,力图改善现状。或者,面对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压力,有的人无法承受,选择放弃;有的人虽然也觉得痛苦,但依然能坚持完成任务。

3.周期节律性

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低,但一到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则相反。这都是个人内在的节律性。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内在的节律经常处于紊乱的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了。

4.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品质的好坏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或者是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也会被认为其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

5.暗示性

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左右,进而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想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容易被他人的言语左右,自己严重缺乏思考,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6.康复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难免遭受精神创伤,在这之后情绪出现波动、行为暂时改变、甚至出现躯体状况,比如失眠,没有食欲等都是正常的现象。但由于每个人的认知能力和人生经验不同,从创伤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也不同,此能力称为康复能力。这个能力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程度的标准。

7.心理自控力

一个人情绪的强度、表达,思维的方向、过程都是在自己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个人对情绪、思维和行为的自控程度和心理健康水平息息相关。因为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绪表达会恰如其分、辞令通畅、仪态大方、不过分拘谨、也不过分随便。所以,一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是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标杆。

8.自信心

当一个人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者工作任务时,首先是估计自己的应对能力。有的人对自己进行评估会高估,而有的人会低估自己;前者是盲目自信,后者是不自信,都是不好的。我们要正确、客观的看待自己才是更好的效果。自信心就是正确自我认知的能力,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准。

9.社会交往

人类的精神生活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必定会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因此,一个人能否正常的与人交往,也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达标。

10.环境适应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是适应环境的工具,人为了个体的保存和种族的延续,为了自我发展和完善,就必须适应环境。因为,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也不能离开其生存的环境,环境条件会不断的变化,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措施,使自己与环境达到平衡,这就叫适应。一个人适应环境能力的高低也是衡量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