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必须知道的五位儿科医生(问一下儿科医生)
宝宝湿疹反反复复?宝妈们别紧张,儿科医生3招搞定
宝宝出现红疹不要慌,及时就医是王道
前几天去表姐家看小侄女,一到家就看见愁眉苦脸的表姐,原因是小家伙脸上,身上出了不少红疹子,小家伙自己还时不时用手去够自己的脸脖子和腋窝,想来这红疹子让小家伙也难受不已。
“这才8个月大的孩子怎么就长红疹了呢?” 表姐哭着和我说起小侄女的情况,想来也是心疼坏了。表姐是个新手妈妈,起初以为小家伙只是被捂久了,皮肤湿度大,就给小家伙涂了一些药膏,刚好了一点,没过多久又反复了,表姐急得团团转,一慌起来都忘了去医院。
看着表姐慌乱不已,我稳住表姐的情绪,打算先了解一下情况,在送小家伙去医院。
听说发小毕业后在儿科医院皮肤科任职,于是马上给他打了 *** 。将小家伙的状况如实说清后,发小怀疑可能得了湿疹,让我赶紧带孩子去医院看看。表姐听完一下子就慌了,赶忙和我一同去了医院。
到了医院经过诊断, 小家伙的确是得了湿疹 ,表姐一脸的心疼,幸好及时到了医院就诊,小家伙身上的疹子也没有蔓延太多,恢复起来也算容易。
而我也趁机了解了了有关湿疹的相关知识,以这篇文章的形式分享出来,希望能有效帮助家有宝宝的新手妈妈们预防湿疹。
经医生了解之后才知道,湿疹原来是一种皮肤病,它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瘙痒剧烈的一种皮炎症反应,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期,容易反复发作,可迁延数日及数月。
所以宝宝身上出现了湿疹,妈妈们一定要引起重视,早日到医院就诊。
以下几个 *** 帮你判断
⒈宝宝湿疹一般出现在面部,下颔,颈部,耳后等容易被奶液 , 口水或汗液 *** 到的部位 。看这些部位是否出现红疹。
⒉观察宝宝是否出现皮疹 , 斑丘疹 ,并且是否会向周围正常皮肤蔓延。
⒊看宝宝是否出现 形状不规则并伴有淡黄色渗出液 的痘痘。
⒋观察宝宝是否出现了肉眼可见的 水痘 ,并伴有瘙痒,糜烂的症状。
⒌观察宝宝病情 是否出现反反复复的情况。
如果以上几条都符合,极大可能是患上了湿疹,由于宝宝年龄过小,不建议在家自行涂抹药膏,建议早日赶往医院进行正规诊断,早日得到治疗。
在带小侄女去医院就医时,经过咨询专业医师,才知道原来宝宝比我们成人更容易患湿疹。这就解决了很多宝妈对于“为什么宝宝一天并未接触什么脏东西,却会患皮肤病?”这个问题的困惑。
原因有以下两点:
原因一:
对于宝宝局部的清洗不到位,或者清洗过度都会导致出现湿疹, 宝宝皮肤娇嫩,受到丁点伤害很大可能就会引发炎症,炎症容易感染 ,从而容易让宝宝患上湿疹。
原因二:
宝宝的身体状态也有可能会引发湿疹, 因为宝宝的身体机构发育不够完善 ,脾胃等器官比较娇嫩,吃到不易消化的食物时,会引起一些相应的炎症和免疫反应,这种情况下也是极有可能换上湿疹的,
原因三:
宝宝的抵抗力也是出现湿疹的一大原因 ,如果宝宝营养不良,会直接导致宝宝抵抗力弱,容易受到感染,也会造成湿疹的出现。
所以,宝妈们在平时照顾宝宝时, 应时刻注意对于宝宝皮肤的保护,并且在喂食宝宝的过程中,在保证宝宝营养跟的上的情况下尽量避免让孩子吃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 ,以此来减少湿疹的患病率。
那么宝宝患上湿疹又该怎么解决呢?
儿科医生帮你3招解决
之一招:中药外用
将一些有助于炎症的草药用水煎过后湿敷,有着清炎止痒的,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很好的促进局部炎症修复的目的。例如马齿苋、蛇床子、地肤子、黄柏,地榆炭等草药。
第二招:中药内服
可以将土茯苓,防风,地榆炭,蛇床子等中药煎水服之,同样可以达到清热消炎,抑制瘙痒的作用。
第三招:药膏涂搽
可以将 龙珠软膏、附带软膏、青鹏软膏 等药物涂搽在患处,还可以用弱效的的激素例如丁酸氢化可地松软膏, *** 软膏涂抹,也可以达到消炎的作用。
由于宝宝的生理机构与成人不一样,其生理机构发育不完善,建议采用药膏涂抹,中药外服,中药内服等三种 *** ,可以有效治疗宝宝湿疹。学会这三招,让你不在担忧宝宝湿疹。
了解湿疹来源,有效预防宝宝患上湿疹
据不完全统计,湿疹在发达国家儿童中的流行率高达30%,且发病过程通常开始于幼儿期,在青少年和成人阶段可能会恶化加重,引起顽固性瘙痒,疼痛,感染等症状,发病率超过10%,且呈上升趋势。所以说它有一定的危险性,我们仍然需要时刻注意。
湿疹的预防主要是有以下几点:
⒈湿疹是具有遗传性的,其遗传性来源于其父辈或祖辈。 所以需要详细了解病史。在医院进行必要的检查,尽量找出可能的病因或诱因,加以去除或避免。
⒉了解湿疹的发生、从源头出发 ,熟记湿疹的发展规律与防治 *** ,如不幸患上湿疹后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⒊保持皮肤清洁 ,避免外界 *** 如搔抓、烫洗,肥皂擦洗,避免腥膻、辣、酒等 *** 性饮食。
过于频繁洗澡,就容易导致皮肤干燥,皮肤就会出现脱屑、瘙痒,就容易引起湿疹。所以尽量不要频繁洗澡,洗完澡以后也要涂抹一些保湿的护肤产品。所以宝妈们要在保持宝宝身体干净的同时注意宝宝皮肤的干燥度。同时也避免宝宝皮肤过湿。
希望以上建议能帮助各位妈妈们解决宝宝湿疹问题。同时也能有效预防宝宝换上湿疹,还自己和宝宝 健康 生活。
哪个宝妈比较熟悉孙绪丁医生啊?
这个医生我太熟悉了,我还 *** 预约过他呢,孙绪丁是北京京都儿童医院副院长,呼吸哮喘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儿科学博士,医术很高超的哦。
儿科医生说:你必须知道的20条育儿常识
▌体温高不一定代表病情严重
孩子发热时体温升高是因为免疫系统在工作,只要孩子精神好,即使体温高问题也不大,孩子的精神状态比体温更能反映病情轻重,家长不用因体温的升降而过于紧张。
▌孩子发热时出现以下情况要及时就医
·异常安静,精神萎靡
·不吃不喝,不哭不动
▌单纯发热不会“烧傻”孩子
单纯的普通发热并不会对孩子的大脑造成损伤,更不会把孩子烧“傻”,只有持续41℃以上的高热才可能造成大脑的损伤。
▌孩子发热时要积极散热
发热时孩子体内热量大,通过多穿多包来“发汗”只会让孩子更加不适,甚至导致脱水,此时家长应适当减少孩子的衣物,帮助孩子散热。
▌这样服用退热药,退热安全有效
·发热伴明显不适,低于38.5℃也可服药
·6 个月以下使用退热药需咨询医生
·6 个月以上若无明显不适,可先观察,出现不适再服药
▌孩子热性惊厥时千万不要这样做
·掐孩子的人中
·将手指、毛巾、勺子等塞入孩子的口腔中
·大力摇晃或紧紧抱住孩子
▌孩子热性惊厥时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
·惊厥超过15 分钟;
·惊厥伴有喷射性的呕吐,就是呕吐物喷得很远,这种情况一定要注意,往往是孩子颅脑压力过高引起的;
·孩子惊厥后,出现神志不正常的情况,如昏睡不醒,或者醒后神志不清甚至不认识爸爸妈妈;
·一次惊厥以后,再次惊厥。
▌抗生素的使用宜忌
×一感冒发热就使用抗生素
×过于抵触抗生素,大小疾病坚决不用
√没有使用指征时不要强求医生使用抗生素,有使用指征时,必须按时按量按疗程服用
▌咳嗽长时间不愈需就医
普通咳嗽通常持续1 ~ 3 周,若孩子咳嗽超过4周,即使精神状态良好,咳嗽也可能另有病因,需要就医查明。
▌以下症状表明孩子咳嗽严重,需及时就医:
·呼吸频率明显加快
·呼吸节律改变,如两吸一呼
·呼吸时出现三凹征,鼻翼有扇动
·咳嗽时嘴唇周围发绀
▌以下症状提示孩子可能患过敏性咳嗽
·咳嗽有一定的时间规律
·进入某环境后咳嗽明显加重
·咳嗽但不伴有发热,精神好
▌长期规范吸入激素是控制哮喘最有效的方式
目前只有通过长期规范的吸入激素,哮喘才能被有效控制。长期规范使用激素对孩子的健康影响很小,等到哮喘发作时才采取措施干预,治疗效果差,且可能会导致孩子气道受损。
▌孩子呕吐时出现以下情况及时就医
·频繁呕吐且量大或喷射性呕吐
·伴有发热、头痛、精神差、神志改变等
·伴有眼眶凹陷、口唇及皮肤干燥、弹性差
·泪液和尿量减少
▌孩子腹泻时出现以下情况及时就医
·皮肤弹性变差,四肢冰凉
·精神状态差,活动少,少尿或无尿等
▌这样做帮助孩子改善便秘
·保证足量膳食纤维的摄入,保证适量饮水
·增加孩子活动量,鼓励多进行恰当运动
·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软化大便的药物
·合理进行排便训练,不要强迫孩子排便
▌儿童肛裂的日常家庭护理 *** :
·温盐水浴:往浴盆或浴缸里加入60g 食用盐或小苏打,坐浴或者泡浴,
每次20 分钟,每天2 次。温盐水浴可以起到净化肛周和促进肛裂愈合的作用。
·类固醇药膏:如果 *** *** 症状明显,可以使用1%氢化可的松软膏((非处方),促进皮肤愈合。
·高纤维饮食:1 岁以上的儿童,增加水果、蔬菜和全谷物。
▌孩子出现以下症状提示肠套叠
·大便呈果酱色
·腹泻期间突然腹痛,腹部可摸到包块
·伴频繁呕吐,面色苍白,精神状态差
·婴幼儿突然出现阵发性哭闹
▌肠痉挛是种一过性的正常生理现象
大约40%的婴儿都会出现肠痉挛,肠痉挛一般从婴儿2 ~ 4 周开始,在3 ~ 4 个月的时候自然缓解。肠痉挛通常发生在傍晚,宝宝会不停地哭闹,但只要宝宝白天和其他时间一切如常,正常吃喝拉撒睡就没关系,随着孩子长大就会好,家长们不用太紧张。
▌孩子出现以下症状提示手足口病
·发热、流口水、拒绝吃东西、嘴巴痛、喉咙痛
·口腔、手、脚、肛周有红色疱疹或斑丘疹
▌99.7%的手足口病可自愈,不需特殊治疗
手足口病没有大部分家长想的那么严重,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绝大部分都是轻症病例,可以自愈,也就是会自己好。只有0.3%的重症病例,也就是说1000个孩子里面只有3 个可能出现并发症,有并发症需住院治疗。如果是轻症,那么孩子只需要隔离休养、对症处理就可以,家长只需做好该做的护理,顺应病程发展,孩子多会自行恢复健康。
注:
本文节选自图书《儿科医生说:当我的孩子生病时》
作者:陈英,卓正医疗儿科医生,美国心脏协会BLS急救导师,儿科科普达人。
本文由出版方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授权春雨医生发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或出版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