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有感(养育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有感作文)
如何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读后感
首先,我们需要以正确的定位和眼光来看待孩子
孩子是一份宝贵的未打开的礼物,而不是一个经常为我们带来头痛和困惑的问题和麻烦。要是我们天天带着兴奋的心态来打开这份礼物,享受孩子带给我们的一切,他们将会在我们的接纳与欣赏里成长。这样的孩子可以有弹性地面对挫折,跌倒的时候能够爬起来,重新开始,因为他拥有在父母赞赏的眼光里成长的自信。要是我们天天怀着焦虑和担忧的心态来面对要解决的难题,孩子将会在我们的否认和批评中成长。这样长大的孩子会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好,好像自己本身就是一个错误。他在自我否定和消极心态中成长,过度追求完美主义,不愿意冒险,很难承认错误或乐意承担责任。
我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本独一无二的书,父母和教育者需要用心去读。孩子不是一张可以让我们按照自己的心意而随意涂抹的白纸,更不是可以按照一个公式来生产的产品。

其次,孩子绝对不能成为家庭的中心
美好的婚姻关系才是家庭的主要关系,不是亲子关系,因为孩子无法为父母的快乐承担责任。父母的快乐需要被配偶满足,而不是孩子,因为孩子有一天会长大离开家,留下来的是配偶,不是孩子。他们需要成长在一个父母相爱的环境里来培养安全感,而不是在一个为了他的成就而牺牲一切的环境里,这样只能增加他心里的负担。父母的婚姻是孩子未来婚姻的教室,也是孩子培养情商的主要方式。美好的婚姻是父母能够给予孩子幸福未来更好的礼物,比名校文凭或事业成就都更重要。
再次,我们需要拒绝抢跑
现在全国都在疯狂、焦虑、恐惧地抢跑,却没有人愿意停下来思考:大家这么着急是要跑向哪里去?为什么要这样跑?牺牲了什么来跑?我的二儿子凯恩多次被老师要求跳级,但是被我们多次拒绝,因为我们不愿意把成人对他高智商的期待强加给他,更愿意他拥有一个正常的童年,给他的情商和社交能力足够的空间,能够跟智商一起成长。
一个高智商的孩子不一定在生命的其他部分也能一样快速地成长。他虽然有能力阅读一本深奥的小说,但是不一定有足够的成熟和人生经历来了解里面深刻的意义。我们需要养育一个完整的孩子,不能为了成绩而牺牲其他方面。
如何培养身心健康孩子的感悟
孩子的之一启蒙老师就是父母,所以孩子的成长过程父母是关键,最重要就是给孩子留下健康向上成长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被孩子吸收正能量的东西,使孩子始终有一颗健康的心情。总之做到这些需要父母有信心耐心对待。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如何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感悟
如何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
现在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宝贝儿,不是皇帝就是公主,那么被我们这么宠爱的小皇帝和小公主该如何教育成为一个身心都健康的孩子,将来去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呢?
*** /步骤
首先,我们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按时吃饭,按时起床,按时睡觉。这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能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也将会带给他们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好的习惯都要从小养成,如果从小养成坏的习惯,那么以后再纠正就会很困难,这种习惯也让他们学会了两个字节制。
有了好的身体,然后就要养成一个好的性格了,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了吃独食,可是这个对于他们的性格培养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必须要学会的东西就是分享,这一课在小的时候就要让他们得到培养。
还必须要让孩子学会独立,家长不可能永远代替他们做任何事情,所以小时候他们能做的事情就一定要让他们自己学着做,哪怕坐不好,我们家长重新来做,但是这个过程必须要让他们来尝试。现在好多高分低能的大学生应该让我们得到很大的反思的。
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孩童时期的思维是最最自由的,不会受任何外界的影响,对于他们的创造力只能鼓励千万不可压制。例如好多家长看到孩子在屋里墙上画画都会先去批评指责他们,其实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先夸奖他们的画很漂亮,如果在纸上画出来就更好了可以给更多的人看。这样既保护了他们的创造力,又告诉他们以后不要在屋里墙上乱画。
还有一定要让他们与更多的人在一起玩耍。你们不能只把孩子关在家里养着,必须要让他们出去多多接触别人,这样有利于他们的交流能力提高,还会让他们感受到大家的世界,将来性格不会变的孤僻,难于人相处。
在平时的生活中,要让你的孩子学会去爱别人,尊重别人。现在好多孩子变的很冷漠,说出的话很伤人,眼里心里满满的都是自己,这种性格将来很不利于他们的成长,要在平时的小事上让他们懂的关爱别人,尊重别人,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关爱和尊重,从小培养团队意识很重要的。
其实需要注意的问题还很多,不过今天我这里举出几点重要的。国外的教育都很注重自身的素质培养,我们的应试教育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些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作为家长也应该密切关注,从点滴开始,从小开始让你的孩子身心健康,对的起我们的责任。
如何培养孩子身心健康的感悟
这是个任重而道远的事情,只要是善良,积极向上的都是身心健康的吧?总之每个人的三观各不同,因材施教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