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时间(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
《重庆市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出台
日前,我市出台《重庆市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重庆将基本建成全国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先行区,推动大健康产业成为全市重要支柱产业。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19—2022年)》等系列文件,大力促进健康产业发展。
“重庆高度重视大健康产业发展。”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称,在市委、市 *** 看来,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不仅是应对疫情的当务之急,也是补齐全面小康短板的惠民之举,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策。
我市先后出台了《“健康重庆2030”规划》《健康中国重庆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我市大健康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19年全市健康产业营业收入约6000亿元、增加值达1580亿元(初步统计估算)。
今年3月19日,我市召开了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为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 *** 的决策部署,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制定了《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以坚持长周期的发展思维为导向,提出到2025年,重庆基本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优质健康资源覆盖面有效扩大,健康技术研发和转化能力大幅提升,公共健康、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具有集聚带动作用的大健康产业集群,成为全市重要支柱产业,基本建成全国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先行区,努力将重庆打造成国家医学名城、西部医疗高地、国家重要医药基地、国际知名康养胜地。
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中国的大健康市场是医疗健康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与维护、恢复及增强健康相关的产品及服务。2019年中国大健康行业的市场规模达到人民币81310亿元。
大健康产业全景图
大健康即围绕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对生命实施全程、全面、全要素的呵护,既追求个体生理、身体健康,也追求心理、精神等各方面健康。
而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重要前提,就是转变传统医疗产业发展模式,即从单一救治模式转向“防—治—养”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此,除了应继续发展以医疗器械为主、以药品为主的医疗医药工业,还应加快发展以保健食品、药妆、功能性日用品等为主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疾病康复等为主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
目前我国大健康产业五大基本产业群体:医药产业、医疗产业、健康养老、健康管理服务、保健品产业。五大产业群体发展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大健康产业主要以医药产业和健康养老为主,二者2019年市场规模分别分别占比50.04%和33.04%。
老龄化加重,大健康行业任重道远
对于整个大健康行业而言,行业的核心驱动力来源于随着中国人口老年化,医保支出增加,其次为政策驱动,然后就是行业研发能力不断增强。其背后的核心逻辑都是经济的增加,人口老龄化加深导致国家医保支出增加,从而带来行业的整体发展。
而根据目前的数据来看,联合国规定: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7%以上或60岁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超过10%的属老年型国家或地区。我国从2000年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从65岁以上老年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变化来看,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自2000年迈入老龄化社会之后,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测算,2020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约有1.8亿,约占总人口的13%;
2025年“十四五”规划完成时,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将超过2.1亿,占总人口数的约15%;如果以60岁及以上作为划定老年人口的标准,中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到2050年时将有接近5亿老年人。
2010年至2040年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速增长期,预计到2027年我国老年人总数将超过3亿人,2044年将达到4亿人。在未来的近半个世纪中,我国老年人口将一直呈迅速增长的发展趋势。
根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考虑到70年代末,计划生育工作力度的加大,预计到2040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达到顶峰之后,老龄化进程进入减速期。
人口老龄化加速,长期利好医药板块。从老年人慢性疾病患病率来看,老年人的患病率高达64.5%,而且多数疾病疗程长,预后差,费用大;从老年人药品消费比例来临,老年人的药品消费占据药品市场消费的50%以上。因此,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势必带动药品的需求量。
医养结合将成为更大的大健康领域
医药产业制药基础涉及原材料、中间体与原料药三大方面。其中,医药原材料涉及的产品类型丰富,包括基础化工材料、动植物材料、药用辅料及不同类型的包装材料;原料药主要包括大宗原料药、特色原料药和专利药原料药。
医药研发与制造是医药产业链最为核心的环节。其中,医药研发主体有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医药研发公司;因从狭义上看,医药行业仅包括医药产品的生产环节,所以本文将医药制造细分为生物药品制造、化学药品制造、中药制品制造、兽用药品制造、基因工程药物制造及疫苗制造和其它药品制造。
医药流通是连接医药制造企业和终端消费者(包括医院药房和社会零售药房)的桥梁,其中医药物流的冷链物流技术是流通环节较为重要的部分。
养老产业链长,涉及行业多,其顺利发展需要 *** 、企业、社会、社区、家庭等多方面力量通力合作。近年来, *** 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如购买服务、场地支持等加大对相关技术企业以及智能养老产品、服务的支持力度;
同时,通过服务外包等多种方式与服务中介机构、大数据企业、互联网企业以及相关社会组织、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各种养老供给主体的专业优势,进行协同创新。
养老的服务链上游有智能设备、养老平台、护工培训、养老金融、家政服务、文化生活等,其中智能设备和养老平台是更大区别于传统养老的部分。
政策成为大健康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环境。在 *** 层面,国家重视以人为本,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新医改方案和“健康中国2030”的健康发展战略。这一政策可谓将“健康强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未来 *** 医疗健康投入将持续增加。
国务院总理 *** 于2013年8月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随后,国务院于2013年9月公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中国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大健康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进行全面部署;
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为推行智慧医疗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019年7月,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了三方面共15个专项行动。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规划纲要》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务。
市场规模有望破十万亿
随着国家对大健康产业支持、引导政策力度的加大,以及企业的加速布局,近年来,我国大健康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数据显示,我国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由2010年的19308亿元上升至2018年67327亿元,增长了3.5倍。
2019年我国对于大健康产业政策频发,不仅明确了健康中国的实施方向和路径,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预将健康理念融入所有政策中。
根据Frost Sullivan数据,2019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已经超过8万亿元,达到81310亿元。根据2016年10月国家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预计到2020年我国大健康产值规模有望占到GDP的10%以上,当破十万亿元。2030年达到16万亿元,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国货大健康品牌占据市场头部地位
大健康产品领域中,专注于医疗器械领域的鱼跃和传统国药老字号的同仁堂占据着TOP2位置。
数字技术改变大健康行业
大数据、云存储及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进步和可及性已从本质上改变提供健康产品及服务的方式。数字大健康市场主要包括在线零售药房、在线问诊、线上消费医疗健康及数字医疗健康基础设施等。
目前,中国医疗健康行业仍处于数字化初期阶段。2019年,中国仅有2.4%的药品通过院外在线零售药房分销。同样,2019年,就中国门诊量而言,在线问诊占总咨询量的6.0%。此外,2019年,中国数字化大健康市场规模为2180亿元,大健康市场的数字化比例占中国医疗健康支出总额的3.3%。
2019年在数字化大健康市场中,在线零售药房和数字化健康基础设施市场为主要力量,二者的市场规模分别为2180亿元和1050亿元,占比分别为48.17%和27.98%。
多因素促进数字大健康市场发展
医疗健康市场的改变,为数字化大健康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扩大处方药外流。处方外流是医疗健康行业的一个重要新趋势。院外销售规模逐年增大。2019年中国医药市场院外线下销售和院外线上销售的规模分别达到4810亿元和390亿元。
——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大健康产业战略规划和企业战略咨询报告》
大健康的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
21世纪将是一个大健康产业获得极大发展的时代。为人们提供健康生活解决方案,这才是大健康产业更大的商机。
当下,大多数人的共识是医药事业将是二十一世纪的黄金行业。如果把整个大健康产业比做海上的一座冰山,那么,治病救人的医药事业只是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而治未病的保健事业尚且沉在水面下的部分大得更加惊人。国内的众多医药企业虽然还没有找到真正的突破之路,但大多已经开始反思,谋求转型。
无疑,大健康产业是21世纪经济的核心产业,是其他产业突破困局的催化剂;就像 *** 对各行业的影响一样巨大。日本等国已经将大健康产业列为重点投资对象,如果说美国靠软件产业异军突起的话,谁又能否认日本借大健康产业复兴的野心呢?随着人类基因图谱的破译,科技领先未必就是未来的大赢家,率先应用才能占尽先机,而拿来就用本来就是日本人最擅长的,其更大的优点就是速度快、成本低、获利丰厚。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Paul Zane Pilzer)在《财富第五波》(The New Wellness Revolution)一书中曾预言,健康产业将成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美国未来几年健康产业年产值将达1万亿美元。而在中国,健康产业的规模也正在日益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7年1~10月,全国仅医药制造业的总产值就达到 5,073.80亿元,同期增长25.87%.投资者也毫不掩饰对健康产业的关注与偏爱。2007年内,佳美口腔、九州通集团、蓝韵医疗等一系列千万美元甚至上亿美元级别的投资均是明证。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2007年前11个月中,仅针对生物/医药类的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额已经达到9.35亿美元。
从健康消费需求和服务提供模式角度出发,健康产业可分为医疗性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类,并形成四大基本产业群体,即: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传统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和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医疗产业、医药产业对于消费者而言多是被动消费,偏重于治疗;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则是主动消费,偏重于预防;保健品产业介于二者之间。
2010年3月12日上午,在天津滨海高新区召开的“大健康”产业发展座谈会上,科技部社发司生物医药处张兆丰副处长介绍了科技部推动“大健康”产业创新和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大健康”产业涵盖的领域很广,其产品领域包括医药产品、生物产品、化妆品、保健(功能)食品、绿色食品、器械以及与健康有关其它全部产品等,健康产业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与健康,大健康产业是21世纪的核心产业,科技部提出要发展“大健康”产业,积极创立大健康产业化基地,鼓励和支持大健康产业的创新和科技进步。 做为一种医改政策的应对之道和未来发展的立足根本,业内对大健康药店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
业内人士认为,现在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由治病为主转向以防病为主,以预防保健为先。新型药店不仅仅是在卖药品,同时也在营造一个大健康的概念。在“为消费者健康服务”的定位上,药店通过普及保健知识,让老百姓学会根据自身情况正确选择保健产品;不仅把日用品搬上药店的柜台,而且还要把药店打造成便民超市、健康超市。这种复合型的百货药店,比单纯经营药品的药店将更具竞争力。这种药店结合商超的 *** ,是药店发展最为理想的出路,可以打开药店所面临的困局,使药店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
业内专家强调,因经营理念和模式不同,药店需要根据自身优势和资源状况来选择大健康产品的组合或者主打项目。同时,随着经营的深入,很多药店也开始对大健康产品不断细化。
然而今天,当曾经火热的价格战归于平静,“跑马圈地”也不再被当作企业能力的象征时;当众多药品零售企业遭遇了政策、市场等多重压力,期望另辟蹊径以柳暗花明时,“健康”再次被摆上了众多药店老总的案头。他们摩拳擦掌,希望能借“大健康”为自己赢得一个美好的未来。
愿景是美好的,可现实又如何呢?随着竞争不断加剧,许多药店,尤其是原来的一些大型药品超市借助于自身的面积优势,把产品线从疾病的治疗拓展到疾病预防、保健养生、护肤美容等领域,服务也从单纯的药学服务拓展至众多与健康相关的服务,如开设亚健康检测中心、孕婴馆、美容美体馆等。有业内人士人认为,这种“大健康”式的经营方式将成为药店突破瓶颈的利器。近一段时间,“大健康”成了媒体热议和业内追捧的对象,大有“乐观一边倒”的趋势。
这些困惑也是每一个后来者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但解决方案也会出现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 分区管理: *** →街道办事处→社区、企业→职工、医院→病人的分区管理。
分层管理:非职业人员(老、幼、学生)、在职职工、专家领导的分层管理。
分类管理:临床医疗、慢病控制、公共卫生、疾病预防、职业病防治的分类管理。
分项管理:治病、防病、宣教、医保、服务、管理、科研等项的分项管理。
以其三级医院为技术核心,覆盖其他相关社区医疗机构。将行政管理和业务支持,集中在一个以企业为主体的服务框架内。
大健康管理模式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形成背景,同时,推进大健康管理模式的相关服务,为构建管理模式做出了贡献,各方也从中获得了收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