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丰满是核电站,镜泊湖的水是小丰满水电站下来了吗?
吉林丰满电站不是核电站,是水电站。镜泊湖水电站的水源不是小丰满水电站下来的,它们虽然都属于松花江流域,但是不在一条江河上,相差300多公里,相隔张广才岭、老爷岭山脉。
丰满水电站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境内的松花江上,1937年日本侵占东北时期开工兴建,是当时亚洲规模更大的水电站,发源于长白山天池的松花江水力资源极其丰富,日本侵略者对此垂涎三尺。1937年,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先后两次指令当地 *** ,5年内在松花江上建成18万千瓦的丰满水电站,伪满水利电气建设局局长本间德雄制定了修建丰满水力电气发电所的规划,1937年4月正式开工。2018年12月12日上午10点58分,丰满水电站老坝拆除工程成功实施首次爆破。2019年5月20日11时16分,丰满水电站原大坝爆破,完成历史使命,建设了五年的新坝开始挡水,投入正常运行。
镜泊湖的水是松花江第二大支流牡丹江的中上游,镜泊湖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是天然湖泊。原有的镜泊湖水电站于1938-1942年日伪统治时期修建的。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使得这个工程遗留下许多先天性的严重缺陷。因此,国家对该电站进行扩建的主要内容为新建一座首部开发的地下水电站,装四台1.5万千瓦机组。该工程于1968年11月开工, 1978年底竣工。两台机组于1977年12月正式向系统送电,其余两台机组于1980年10月发电。根据运行的实践,电站达到并可超过约10%设计出力。
丰满水电站能向日本本土供电吗?
丰满水电站不能向日本本土供电。
丰满水电站,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境内的松花江上,1937年日本侵占东北时期开工兴建,是当时亚洲规模更大的水电站,发源于长白山天池的松花江水力资源极其丰富,日本侵略者对此垂涎三尺。
虽然这座水电站是由日本人建造的,但设计者却是由中国人(孙继超牵头)自己完成设计的,意义深远,底层的施工者更是中国数十万的劳苦大众,可以说这座水电站是用中国人的白骨堆积起来的,为纪念死难劳工,当地 *** 在1964年建立了丰满劳工纪念馆,一句“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让多少人心酸。
扩展资料:
丰满水电站的重建:
2012年10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官方网站上公告核准了吉林丰满水电站全面治理(重建)工程。工程将新建6台20万千瓦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保留原三期2台14万千瓦机组,总装机容量148万千瓦,年均发电量17.09亿千瓦时。
按照重建方案,老坝将部分拆除形成一个豁口,下游新坝的坝轴线与老坝的坝轴线相差仅120米。重建方案如果实施,丰满峡谷口上将出现“一址两坝”的奇观。
根据2010年11月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制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重建工程总投资约92亿人民币,新建大坝的上网电价需要涨至0.66元/千瓦时以上才能满足成本费用支出。
此前丰满大坝已经深陷拆修争议数年。2009年其业主单位国家电网公司确定了重建方案,但有不少工程专家仍认为灌浆加固就可以保证大坝安全运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丰满水电站
丰满大坝被拆下游雾淞消失的原因
丰满大坝被拆,没有了松花湖的温暖水流供水,下游河流水温低,将会封冻,没有了温暖的水汽供应,下游雾淞因此消失。
三峡大坝还能撑多久?如果拆除三峡大坝,会产生哪些影响?
三峡大坝 不仅是中国基建史上的奇迹,也是全世界水利工程的标杆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耗资2000多亿建成的水利奇迹,多年来却一直被人误解,有人说它对环境危害巨大,也有人说它并不坚固,最多只能用50年的时间。
那么三峡大坝真的像网上说的一样, 只是一个用不了多少年的面子工程吗 ?三峡大坝建成之后到底能用多少年?如果拆除,又会有哪些影响呢?
三峡大坝是不是面子工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三峡大坝到底有哪些作用,影响力究竟有多大?前面已经提到,我国修建三峡大坝总共花费了2000多亿人民币,那么如今它回本了吗?其实别说回本, 三峡大坝简直就是一个超级印钞机,说它的发电量。
三峡水电站的总装机容量为2250万千瓦,位居世界之一,仅2017年的统计,它全年的发电量就达到了988亿千瓦时, 创造了单座水电站年发电量的世界纪录, 占我国所有水力发电总量的14%。十多年来,仅仅是发电,三峡大坝就为我国创造了3千亿人民币的利润。而其他的附加价值也非常可观。
从航运的方面来看, 三峡工程的兴建从根本上改善了长江的航运条件 ,可以让排水量上千吨的货轮通过长江,让周边地区的航运成本降低了35%左右,简介得为航运行业提供了每年200多亿的经济效益。此外,长江三峡还是我国三十个更佳 旅游 新景观之一,每年的客流量达到了百万级别,为当地的相关产业带来了500多亿的收入,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当然,三峡大坝的建设可不仅有经济收益,从环保的角度讲,三峡的清洁能源相当于每年4000万吨煤电的产量,让中国少排放二氧化碳1亿吨,二氧化硫约200万吨,一氧化碳约1万吨。 这些实打实的环保成效, 就够西方那些只会喊环保口号的国家好好学习一下了。
不过,这些都不是三峡大坝更大的成效,我们老话讲人命大于天,三峡大坝的泄洪减灾能力才是更大的亮点。我们不妨来对比一下在三峡大坝修成之前, 长江的水患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在1931年,长江泛滥导致下游205个县受灾,大约145000人死亡,2800万人无家可归。 1954年大洪水 摧毁了农田317万亩,受灾人口1888万人,灾后数年才完全恢复。而1991年的水灾,让安徽省4800万人受灾,江苏4200多万人,两省共计有730万公顷农作物被毁,各项直接经济损失90亿人民币,200万灾民无家可归。
而 1998年的特大洪水 ,让全国3.18亿亩土地受灾,牵连人口2.23亿人,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660亿元。如果当年没有英勇的人民 *** 和武警战士用肉身抵抗天灾,实在难以想象到底会有多少人在这场大洪水中被夺去生命。
而在三峡大坝建成之后,一切都改变了。2012年,长江出现了超过1998年的超级降雨,结果却没有造成多大的危害, 就是因为有长江三峡这座保护神在。 是它,让长江中下游的洪灾从十年一遇变成百年一遇。任何一个喷长江三峡的人,都应该想想,在三峡没有建成之前,长江中下游地区每逢雨季的担惊受怕。一个让上亿人可以安居乐业的工程,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它更值得被人歌功颂德的吗?
三峡大坝到底有多坚固?
记得在几年前,还有某些台湾名嘴大言不惭,说只需要几枚导弹就能把三峡大坝炸掉,让几亿人无家可归。懂的人自然明白, 三峡大坝是重力坝,光靠自身重力就可以维持结构稳定,所以别说一般的导弹,就是遭遇核弹攻击,也不至于完全崩溃。 不过,我们也要明白,任何工程建设都不会是永恒的存在,大家也会想到它的工程质量和寿命问题。毕竟这么大的工程,如果使用年限比较短的话,实在让人痛心。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三峡工程的质量问题。
三峡大坝全长2309米, 单单是混凝土的用量就达到了2800万立方米 ,在施工的高峰期,一年就要浇筑500万立方米。不过,三大大坝的混凝土浇筑可不像盖楼房那么简单,在混凝土混合的过程中温度会随着化学反应不断放热。以美国的胡佛大坝为例,浇筑它所用的混凝土产生的热量,每天都能烤熟50万个面包,连续烤上三年。如果没有技术调整温度,那么混凝土会因为内外温度差异过大,而产生严重的裂缝。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三峡大坝的 水泥不但用了中热,且具有微膨胀率的水泥 ,还在里面掺杂了精制的粉煤灰,可以取代部分水泥并减少水泥硬化过程中的发热量。不仅如此,在浇筑的时候,还用到了水泥加冰的降温法。当然,这个可不是往水泥里面扔冰块,而是制造出厚度只有2毫米的薄冰,让它和水泥充分混合后完成浇筑。为此我国还引进了更先进的 混凝土浇筑设备塔带机 ,严格监控出料口的混凝土温度。不过在冬天的时候,混凝土硬化还会让内外温度差异过大,所以工程师想到了给混凝土吹“空调”。
混凝土在搅拌施工时会进行两次冷气输送,一次为-8度,一次为-14度,这样就可以保证混凝土的充分散热了。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喷雾措施,水管散热等等系统通力配合,才完成了三峡大坝的主体浇筑。可以说, 三峡大坝的建设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不过,即便是这样,在大坝验收时,还是发现了一些一如头发丝的裂缝。不过这属于正常现象,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大坝,在浇筑的时候可以保证没有裂缝,可以达到细如头发丝的程度,已经是更高标准了,它们并不会对大坝的结构稳定产生什么影响。
不过,就大坝的使用年限问题,有专家说到,外国的混凝土的使用期限可以达到100年,而中国的混凝土的寿命只有50年,再加上三峡大坝一直泡在水里,时间久了自然会受到腐蚀和损伤。所以,三峡大坝的使用年限也就是这么长时间, 拆除只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 如果真到了那一天又该怎么办呢?
三峡大坝到了使用年限怎么办?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当年丰满大坝的处理办法。丰满大坝位于吉林省松花江上的丰满峡谷谷口,始建于1937年的日伪时期。 它和三峡大坝一样,都是混凝土重力坝。
到了1988年时, 51岁的丰满水库在风化和自然侵蚀的作用下,已经出现非常明显的老化现象。 尤其是坝体表面剥落现象严重,上游面破损达到了1300平方米,下游面破损6100平方米,破损深度到了100到400毫米。
可以说, 这时的丰满水库已经到了使用极限, 但是到了2018年,丰满水库还是在正常运行。这是因为我们用人工加固的方式,延长了它的使用期限。这个 *** 在三峡大坝上也同样适用。更何况三峡大坝的建造标准要比当年的技术先进太多,所以修修补补之下,三峡大坝的使用年限,绝对要比半个世纪长得多。
当然, 维修加固只是延长时间罢了,主要作用还是给建造新坝留足时间。 丰满大坝在2012时就已经决定,要在水坝下游的120米处,建造一个新的大坝取代原来的旧坝。这个项目在2018年建成收工,原本的旧坝也被爆破拆除,只留下了部分坝体作为纪念。所以,我们完全不用担心,在更新换代的时候,三峡失去排洪泄洪的作用。
正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三峡大坝虽然是一项世界奇迹,但是到了该拆除的时候,还是会不留情面。在可以预计的未来,我国的基建水平绝对要比现在强上许多,所以建成的新坝,绝对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造谣三峡大坝的人,不是蠢就是坏!
在最后,我用些时间对网上的一些谣言 做一些简单的辟谣。 网上总是有人,把三峡建成后出现的地震,和三峡大坝联系在一起,煞有其事得说是三峡储存的水太重,导致板块下沉引发的地震。这个说法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世界上比三峡大坝库容量多的水库多了去了,比如之一名乌干达欧文水库,建成于1954年,出水量为204.00立方公里。而三峡的更大库容量只有39.30立方公里,这个数据完全进不了世界前十。如果三峡都能让地壳下沉,那世界上这些建成了有几十年的巨型水库,是不是要把地球压翻过来了?
地震灾害,还是造山运动惹的祸, 也只有喜马拉雅山脉的运动,才能推动每平方公里质量在百亿到千亿吨级的地壳错位移动。一个储水量满打满算只有400亿吨的三峡,充其量就是在一个百吨级的矿车上多放了几公斤重的石头,完全不可能有什么影响。
另外,在2019年的时候, 还有人用一张谷歌地图的卫星照片造谣说三峡大坝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变形 。不明真相的人疯狂转载,在网上引起热议。其实,照片中出现弯曲的现象,只是谷歌地图的卫星, 在针对不同地形高度产生拍摄畸变时的修复bug。 所以才出现了照片上超过8米的严重形变现象。
三峡大坝的结构非常坚固,据统计,三峡的坝基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只有0.24毫米到4.63毫米。而竖直方向上的累计位移,只有1.45到26.96毫米之间。 这是重力坝在建成之后的正常现象, 当大坝的沉降趋于稳定之后,三峡大坝在蓄水前后,都不会有明显的位移了。
当然,最让人可气又可笑的,是现在网上各种吹捧黄万里先生的文章。所有认为三峡大坝迟早要炸的人,都会把黄老先生搬出来大吹特吹一番。 这位清华大学教授,可以说用一生都在反对三峡工程。 因为他认为,三峡蓄水之后,金沙江与四川盆地下来的河槽中的砾卵石和部分悬沙在重庆沉积下来,形成一水下堆石坝,堵塞重庆港,结果导致四川严重的水患,到时候将会是生灵涂炭。
这位老先生心是好的,但他千算万算都没有想到中国的发展会如此迅速。 随着中国基础建设的胃口越来越大,河沙反倒成了稀缺资源。在2011年至2013年期间,使用的沙石量大概在198亿吨左右,长江输沙量才3.39亿。结果我们现在需要十多条长江的悬沙,才能维持得了中国的高速建设。
这个道理告诉了我们,任何事都要抛开名人效应的光环来看, 只有客观理性得分析,我们才能看破真相。 希望,围绕在三峡大坝周围的谣言终有一天会烟消云散。
材料一:隆冬时节,走进吉林市,沿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这
(1)注意把握观赏时机(2分) 形成过程:①冬季,松花湖流出的江水水温较高,水汽大量蒸发(2分);②地处河谷,风力较弱水汽不易消散(2分);③气温低于-20°C,水汽遇寒冷的空气及树枝而凝结(2分)。
(2)河流封冻,水汽减少(2分)
试题分析:
(1)“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句中的“夜”、“晨”、“午”表示时间,所以告诉我们在欣赏景观时要把握恰当的时机。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在“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
“夜看雾”,是在雾凇形成的前夜观看江上出现的雾景。大约在夜里十点多钟,松花江上开始有缕缕雾气,继而越来越大,越来越浓,大团大团的白雾从江面滚滚而起,不停地向两岸飘流。
“晨看挂”是早起看树挂。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
“待到近午赏落花”,是说树挂脱落时的情景。一般在上午10时左右,树挂开始一片一片脱落,接着是成串成串地往下滑落,微风吹起脱落的银片在空中飞舞,明丽的阳光辉映到上面,空中形成了五颜六色的雪帘。
雾凇俗称树挂。[1]雾凇非冰非雪,而是由于雾中无数零摄氏度以下而尚未结冰的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粘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物。雾凇形成需要两个条件:①气温很低,②水汽又很充分。但是我们需要从示意图中分析出此条件。考查学生看图分析归纳能力。题中示意图提供信息:大气温度-20℃,②丰满大坝存在,储存大量的水,同时江面水温在0℃以上,达4℃,有利江水的蒸发,空气中弥漫大量的水汽。③图中的等高线提示,吉林市位于河谷地带,三面环山,不利于水汽的扩散。
(2)材料二中,雾凇形成示意图提示丰满大坝对吉林雾凇形成的重要性,因为它的存在,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同时图中水温和气温的巨大差异,提醒学生大量江水的存在,有利江水的蒸发,也因为水的热力性质,水的流失,调节气温的能力下降,江面从而冰冻,江水蒸发量小,使得雾凇失去了以必要条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