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易寒易热解释(小孩上热下寒中医解释)
如何理解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没猜错的话,这应该是小儿病里边会说到的一个病理现象吧。小孩儿属于至阴,至阳的体质,就是什么都不完善,这个时候。容易感受到风寒侵袭,或者是饮食机制,所以你表现的更加单纯一些,一寒一热易虚易实。
如何学习中医儿科
一、同中求异,明白小儿特点 。祖国医学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其核心是辨征施治。即通过对疾病的观察、综合分析,从而判断疾病的性质,并处方遣药。因此,《中医儿科学》基础理论全面指导中医儿科临床;
二、在学习中要牢记小儿在生理上“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内涵,在病理上“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外延,深入理解“纯阳”与“稚阴稚阳”的含义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临床表现。抓住重点,方能临证自如。
三、全面了解,突出重点 。《中医儿科学》共分五部分,其中“儿科学基础”、“常见病证”、“时行疾病”是教材的重点,其他部分亦有一些重点内容。学习时,对四篇病证的定义、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其理法方药应细心辨析。
四、坚持不懈,活学活用。
小儿在病理上为何表现为易寒易热
小儿病理特点
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阴阳二气均属不足,年龄越小,脏腑娇嫩的表现就越突出。所谓“稚阳体,邪易干”。由于小儿卫外功能较差,对外邪的抵抗能力弱,加上其对寒热不能自调,乳食不能自节,一旦调护失宜,则外易为六淫之邪侵袭,内易为饮食所伤,故容易生病。小儿发病容易,突出表现在肺、脾、肾系疾病及传染病方面。
①肺为娇脏,其位置更高,肺的功能主宣发肃降,司呼吸,主一身之气。小儿之肺气宣发肃降功能不完善,卫表未固,易感受外邪,六淫外邪之气,不论是从口鼻而入,还是从皮毛而受,均易先犯于肺,引发感冒、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肺系病证,使肺系疾病成为儿科发病率更高的一类疾病。
②小儿“脾常不足”,其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因小儿处于快速的生长发育阶段,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需为小儿迅速成长提供物质基础。小儿脾胃的功能状态与小儿快速生长发育的需求常常不相适应,故而由于乳食失节、食物不洁、脾运失健等因素导致的呕吐、泄泻、腹痛、积滞、厌食等脾系病证较为常见,其发病率在儿科仅次于肺系病证而居第二位。
③小儿“肾常虚”,是针对小儿“气血未充,肾气未固”而言。肾藏精,主骨,为先天之本。肾的这种功能对身形尚未长大、多种生理功能尚未成熟的小儿更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小儿骨、脑、发、耳、齿的功能及形态,关乎生长发育和性功能成熟。因而临床多能见到肾精失充、骨骼改变的疾病,如小儿五迟、五软、解颅、遗尿、水肿等。
④小儿形气未充,御邪抗邪的能力较弱,易于感受各种时邪疫毒。邪从鼻人,肺卫受袭,形成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传染病;邪从口人,脾胃受邪,导致痢疾、霍乱、肝炎等传染病。传染病一旦发生,又易于在儿童中相互染易,造成流行。
⑤小儿病理特点的另一方面表现为“心常有余”、“肝常有余”,这是指儿科临床上既易见心惊,又易见肝风的病证。小儿生理上心神怯弱、肝气未盛,病理上易感外邪、各种外邪均易从火化,因此,易见火热伤心生惊、伤肝引动肝风的证候。
小儿发病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虚实 是指小儿机体正气的强弱与导致疾病的邪气盛衰状况。小儿患病之初常见邪气呈盛势的实证,但由于其正气易伤而虚,可迅速出现正气被损的虚证或虚实相兼之证。如小儿不慎感受外邪而患感冒,可以迅速发展成为肺炎喘嗽,皆属实证;若此时邪热炽盛,正气不支,可以产生正虚邪陷、心阳虚衰的虚证,或夹有气滞血瘀的虚实夹杂证。又如小儿泄泻,起病多由乳食不节或湿热邪气所致,可见腹痛腹胀,发热吐泻,舌苔厚腻等,属实热之证;若失治误治,或邪毒枭张,正不敌邪,则易迅速出现气阴两伤或阴竭阳脱之变证。
寒热 是指疾病病理表现两种不同性质的证候属性。“易寒易热”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小儿“稚阴未长”易见阴伤阳亢,表现为热证;小儿“稚阳未充”易见阳气虚衰,表现为寒证。小儿易寒易热常与易虚易实交替出现,在病机转化上,形成寒证、热证迅速转化或夹虚或夹实。如小儿风寒外束的表寒实证,易转化为外寒里热,甚邪热入里的实热证,失治或误治易转变为阳气虚衰的虚寒证,或阴伤内热的虚热证等。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与成人相比,小儿脏腑少七情之伤,无 *** 之念,加之小儿的机体生机蓬勃,脏腑之气清灵,随拨随应,对各种治疗反应灵敏;又小儿宿疾较少,病情相对单纯。因而,小儿为病虽具有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特点,但一般说来,病情好转的速度较成人为快、疾病治愈的可能也较成人为大。例如:小儿感冒、咳嗽、泄泻等病证多数发病快好转也快,小儿哮喘、癫痫、阴水等病证虽病情缠绵,但其预后较成人相对为好。
中医儿科学的纯阳学说
关于纯阳与稚阴稚阳学说
“纯阳”与“稚阴稚阳”都是古代医家用来说明小儿生理特点的理论。“纯阳”是指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稚阴稚阳”是指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骨骼肌肉、筋骨皮毛以及精神意识等与成人相比均属不足。
“纯阳”最初用来说明宇宙现象。[原文]《颅囟经·脉法》中用以引申说明小儿的生理特点,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之后,历代医家也纷纷用“纯阳”理论说明临床的脉象特点、治疗法则、疾病性质与发病特点。但是从生理方面来理解“纯阳”,则认为是用以说明小儿时期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这一特点的。
稚阴稚阳学说在理论上是纯阳学说的发展,说明小儿体质除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之外,还存在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一面。稚阴稚阳学说也为小儿发病容易这一病理特点奠定了理论基础。
纯阳与稚阴稚阳学说,都是在阴阳学说范畴内,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小儿生理特点,同时也为阐明小儿病理特点,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发病原因与病理特点
小儿疾病的发生,其病因虽与成人基本相同,但由于小儿的体质特点,故还有其特殊性。小儿疾病的发生,一是机体正气不足,御邪能力的低下,二是由于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所致。由于小儿脏腑柔弱,不仅发病容易,而且变化迅速,邪正之间、寒热虚实之间,易于消长转化,反映出易虚易实的病理特点。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患病后如及时诊治,机体易趋康复,此乃小儿另一病理特点。
外感六淫、疠气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风为百病之长,占小儿外感致病因素中之一位。小儿肺常不足,腠理不密,肌肤疏松,风邪从口鼻、皮毛而入,引起感冒、咳嗽、哮喘、肺炎喘嗽等肺系疾病。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风邪外袭,发病多急,传变较快。
小儿外感风邪常易与其它病邪兼夹致病,常见有夹寒、夹热、夹湿等。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如小儿躯体受寒,或为饮食生冷所伤,则寒邪犯肺,痰饮内停,最易发生冷哮。若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可发生寒泻。若迁延不愈,可由脾及肾,伤及肾阳。寒性凝滞,寒凝则血涩,常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小儿感受暑热,可表现为热、痰、风、惊的病理变化,以及一些小儿夏季特有的病证。
湿性粘滞,小儿脾常不足,故小儿腹泻最为多见,感受湿邪还可引起其他疾病。如湿阻脾胃,可导致食欲不振,湿与热合,流注经络,可发生痿证等。
秋燥之气,易伤津液,燥邪可致疫喉及肺燥伤阴之证。
火为阳邪,轻者为温,重者为热,甚者为火。
除以上六淫之邪外,小儿还常易感受疫疠之气,而引起时行疾病如麻疹、水痘,小儿麻痹症,丹痧等。感受疫疠之气,病情常较危重,并有相互传染的特点。
饮 食 内 伤
饥饱失常 小儿不知饥饱,饮食失宜,而易伤及脾胃,导致运化功能失常。如乳食过度,则脾胃为病,不能蒸腐运化水谷,可发生食积、呕吐、腹胀、腹泻等证。
饮食不洁 小儿脾胃薄弱,如饮食不洁则损伤肠胃,可致腹泻、呕吐、痢疾等肠胃疾病及肠道寄生虫病,严重者可致食物中毒,甚则危及生命。
饮食偏嗜 有些小儿常见偏食、挑食等不良习惯,食谱单调,致使营养缺乏,日久则脾胃虚弱,气血化生乏源。临床出现食欲不振,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等气血不足,脾胃虚弱之证,常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胎 产 损 伤
小儿病因除以上外感六淫及内伤乳食外,还与胎禀因素及产时损伤有关,如孕母严重营养不良可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易发生流产和早产,出生的婴儿常为低出生体重儿。孕母疾病对胎儿也有影响,有些时行疾病可直接传给胎儿如水痘、风痧等。
在分娩过程中,如产程过长或胎吸、产钳等工具使用不当,可导致头颅血肿、斜颈、青紫窒息、不乳不啼等证,严重者出现抽风痉厥、尖叫尖啼。在断脐及脐带结扎过程中,如不重视清洁卫生,则可发生脐风、赤游丹等疾患。
禀 赋 因 素
禀赋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小儿某些疾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如癫痫、哮喘诸病。癫痫在《素问·奇病论》中已有“此得之在母腹中时”的记载。哮喘多为宿疾,其发病也与母体遗传有关。其他如病理性黄疸、某些出血性疾病等,也与胎禀、遗传有关。
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发病容易是指小儿容易感染病邪而发病。小儿脏腑娇嫩,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之幼儿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会自节,故在外易为六淫所侵,在内易为饮食所伤,以及胎产禀赋因素,所以小儿易于感触,容易发病,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力弱,容易引起疳证,食积,泄泻等症。
小儿肾常虚,易发生先天元精不足而引起各种疾患,如解颅、胎怯胎弱、五迟五软等疾病,也可由脾胃之精摄取不足,影响肾气藏精而产生佝偻病等疾患。
传变迅速是指小儿在疾病过程中容易发生转化,变化多端,其主要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小儿感染疾病传变迅速,寒热虚实错综复杂,但小儿体禀纯阳,生机蓬勃,活力充沛,组织再生和修补的过程较快,且病因比较单纯,疾病过程中情志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相对较少,所以轻病容易治愈,重病若及时诊治,护理得宜,大多数也能获得痊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