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黑客接单正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核心概念界定是什么)

求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此次活动以社会学院历史学生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以问卷调查为形式,以安徽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为调查目的,共发放问卷96份,回收90份,回收率为93.75%,其中有效问卷81份,有效率为90%.。报告从有效问卷采取抽样的 *** ,选取20份作为样本进行分析,现将结果公布如下:

一,学习问题

在此次调查中,学习问题是同学最为关心、也是反应最为突出的问题。例如,第33题“将下列几项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由大到小排序”,其中有44%的同学认为,学业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更大。这说明刚刚进入大学生活,有近一半的同学对大学生活不适应,尤其对大学学习方式不适应,感到心理压力很大。从紧张的高考中走过,许多同学不能适应大学开放宽松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或过于精神紧张死扣书本,不能从高中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或感觉生活空虚,整日无所事事,荒废了学习,虚度了年华。再如第29题“上大学后,你觉得你更大的挫折是什么?”其中33%的同学选择“学习成绩不理想”,由此可见,大一学生在学习上急需得到指导并寻求得到心理上的成就感。

二,业余生活

在所调查的学生中,有45%的同学感觉大学生活自由开放,同学也比较重视学习,学习自觉性较高,其中56%的同学在第3题“你业余时间主要做什么?”中选择在业余时间上自习或听课,与此相反,只有10%的同学选择上网玩游戏或谈恋爱。但这也从侧面反应了同学心理上的学习压力依然很大。

三,经济生活

如今大学生在经济生活方面基本没有太大困难,在第6题“你每个月的生活费用够用吗?”中,有67%的同学基本够用,更有11%的同学有剩余,与此同时,在第7题中“你认为每个月生活费对自己是否是一种负担,造成心理压力?”有60%的同学认为没有压力。以上都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生活水平也在提高,由于经济生活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情况明显下降。

四,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问题是在本次调查中反应较为突出的问题。在第33题,“请将以下几项所带给你的心理压力由大到小排序”,有33%的同学认为“人际关系”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更大。而在第8题,“与一群朋友在一起,你常感到孤独或失落吗?”有79%的同学选择“是”或“有时是”,这反应了当代大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欠缺。同样,在第29题“上大学以后,你觉得更大的挫折是什么?”选择“不适应宿舍生活”的同学占到33%,与选择“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人数相当,这体现了学习 *** 与人际交往是与此次调查中同学们反应最为严重的两个问题。 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来自农村地区。在以前的日常生活中焦急范围较窄,与人交往的机会也较少,初到大学,面对如此开放自由的环境,面对如此多的同学。面对如此多的公共场合,一下子不知所措,乱了阵脚,于是羞于表达形成内向性格。而在城市中长大的同学,来自独生子女家庭,难以体会农村地区同学的情况。于是形成隔阂。与此同时,在第20题“你觉得大多数人都不可信任吗?”有78%的同学认为“是”或“偶尔是”。这更反应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五,心理平衡

在第1题“你觉得现在学校与你理想的大学有多差差别?”中,有56%的同学选择“很大”,这反应了同学同学理想中的大学与现实中的学校还是有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在13题“你觉得自信吗?”,有69%的同学选择了“不自信”或“有时不太自信”。在第5题“现在自己在大学生活中,你认为自己哪些方面最差?”有57%的同学认为自己缺乏自信,这两题都反应了我们的同学对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信心。然而在第23题中“关于自己的烦恼有口难言吗?常常觉得自己是失败者吗?”只有20%的同学认为自己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在第26题:“你总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吗?你在为之不懈奋斗吗?”只有31%的同学认为“是”。这两题又都体现出同学们对于自己的未来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对自己的明天没有信心。以上的几题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同学在心理上并没有达到平衡,理想总是与现实存在差距的。

本次调查充分反应了以社会学院07历史班同学为典型的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真是、丰富的资料和鲜活的事例,达到了此次活动的目的,活动较为成功。本次活动得到了各个方面的大力支持,特再次向海星调查研究社和07历史班表示衷心感谢!

求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论文3000字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从深层级和发展取向上看,它正在面临着一个教育模式构建的课题。这种模式的构建是适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充分认识这种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自觉参与和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需要新的思路�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从精英型向大众化的教育转型,招生数量的增长率在逐年提高,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使高等教育面临不少新的问题和困难,高等教育的这种超常规发展对正处于发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方面,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一是课堂教学薄弱,二是课外教育指导局限,三是学生自助缺乏的现状。若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发挥其在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1.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这是现代学科教学理论写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表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把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中心任务,为完成这个任务,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某些心理素质的内容,如思维、记忆、想象能力的心理训练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以及科研动手的能力等;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采用强化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措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在思想道德修养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中,教师要较系统地阐述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介绍大学生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传播心理自我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扰的 *** ;通过个案分析,使学生对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与主要表现有所了解,以乐观向上、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人生。�

2.强化课外教育指导的基本环节�

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种媒体的广泛宣传,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沙龙,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以及自我心理健康的基本 *** ,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尽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不能用德育教育的手段和 *** 去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要走出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误区,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指导,有赖于教育的三级 *** --校级心理健康机构、院系级心理健康组织、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小组的完善。校级心理健康机构应由专职的教育工作者进行管理,组织协调校、院系学科教师、德育工作者和医务人员等人力资源,通过对学生的辅导及心理训练活动,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的指导。院系心理健康组织,应由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班主任、政治辅导员组成,在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的领导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必要的服务。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小组,应由志愿为同学服务且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组成,在与同学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给予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并能将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情况及时地向所在院系统学校的心理保健机构与组织反映,避免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3.倡导主体自我教育�

事实上,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实现。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启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外教育指导中,辅导员老师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个人成长小组”等多种社团活动,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 *** ,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1.确立多元参与的思想观念�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事,也是整个学校的事。因此,高校领导要从全局出发,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学科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发展心理能力的心理训练,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心理学的教育 *** 教育学生、指导学生,防止形式化倾向。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正在各高等学校深入进行,高等教育既面临着扩大招生的问题,也面临着在原有基础和水平上提高教育质量问题,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层健康教育工作还没有引起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而只是停留在有咨询机构、无专业人员,有教育方案、无具体措施上。那么,当我们意识到新世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之时,首要的是确立一种全新的思想观念。�

2.建设专职与 *** 结合的师资队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教育的这支队伍的素质,尽管高等学校开展此项教育和咨询工作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但这项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客观形势,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需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多数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心理科学知识、技能的训练,对现代心理咨询技术懂得很少,在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好的效果。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加强对专、兼、聘职教师进行请进来、走出去的长短期培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接受掌握新观念、新 *** 与技巧的自觉性,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并以案例分析会等形式,组织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健康轨道。�

3.推进课题的理论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在日常的教育与管理中探索思路、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外,还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以界定不同年级、不同群体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面的需要,从而使不同心理健康需求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发展的能力。还要发扬合作精神,不断扩大不同区域间、不同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在互助互补中,基本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 *** ,不断解决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努力实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个体素质和这支队伍整体水平的进一步专业化,推进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着系统化、科学化、整体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大学生生命态度与心理求助的现状调查及其教育对策研究

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与影响探究【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要素之一。通过对吉林大学历年新生普查结果和咨询室来访量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提出了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对策。【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大学生是一个社会新知识、新观念的主要承载者,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的有生力量,是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总的来讲,当代大学生思想敏锐、活跃、积极、乐观、向上,并且智力发展水平普遍较高。但近些年来,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使大学生的竞争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情感压力等普遍加大,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造成休学、退学乃至自戕等事件时有发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制约大学生成才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有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的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所占的比例较高。以吉林大学历年新生普查结果和咨询室来访量为例来探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吉林大学在2006年以《大学生健康调查问卷》(UPI)为测量工具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的结果显示:总分超过25分并在“有轻生念头”这一项上做了肯定回答的学生占参加测试学生总数的1.59%;而觉得自身健康方面有问题及觉得心理卫生方面有问题的学生分别占测试总人数的22.18%和21.54%。同样以UPI为测试工具,在2002年对新生进行的普查中,在这三项的比率分别为1.34%、19.64%和21.22%。这表明大学新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数呈上升的趋势。2006年以《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测量工具,对近5000名大学新生进行的测试,大致揭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根据SCL-90的评分标准,各因子分大于等于3个标准差的一般认为可能有比较明显心理问题。据此统计,被测学生在各因子可能有比较明显心理问题的占总测试人数的百分比分别为:躯体化4.50%,强迫25.17%,人际关系敏感19.37%,抑郁11.13%,焦虑9.18%,敌对9.27%,恐怖4.85%,偏执11.86%,精神病性9.71%。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等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学校咨询室共接待来访学生近千人次,来访学生的问题集中反映在新生适应、学业压力、考试焦虑、人际交往障碍、由情感问题导致的心理不良症状等几方面;其中低年级学生表现出的心理问题较多,而随着年级的增长情况有所好转。这些实际情况都提示我们,大学生群体中的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阻碍了他们潜力的充分发挥,个别严重的还导致了恶性事件。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一)社会因素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中国社会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传统文化要求人们“喜怒不形于色”,强调人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和对情感的抑制。中国又是一个注重人际关系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较强的人际依赖和人际制约,人们多有郁闷无处诉说之感,从而深化了情感危机。受传统文化的制约,人们常常把心理疾病与道德问题等同起来,大多数人对心理疾患特别敏感、忌讳。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1986年10月在全国第二次精神卫生大会开幕式上指出:“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这个变革包括几千年沿袭下来的文化观念的变革,因此人群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因适应不良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现代社会下,大学生面临的挑战很多,心理上存在着多方面的压力源: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值较高,社会岗位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导致大学生长期承受较高的学业压力;贫困家庭的大学生还要承受高校并轨后学费大幅度上涨带来的精神压力;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高年级的学生因就业问题产生了较强的精神压力,许多心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不稳定阶段,脆弱的心理素质,社会经验的缺乏,在发展变化迅速、高效率、快节奏和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出现各种心理困惑也就在所难免。(二)家庭环境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之一环境,是人生的奠基石,父母是孩子的之一任老师,因此家庭环境和教育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父母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特点和心理素质;家庭教养方式同样也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此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与个性是相互影响的,良好的家庭氛围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在家庭结构方面,近年高校就读的独生子女学生比例增多,家庭破裂、重组的比例增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因素;家庭经济情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日益凸现,贫困学生能否正确对待面临的困难,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念,成为影响贫困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之一。综上,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性格塑造,个性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三)学校教育反思学生的整个学校教育阶段,虽然目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仍然还在,高校里盛行着实用主义思想,对智力培养的过度偏重导致了对学生成长中遇到的思想和心理方面问题的忽视。尤其是在大学这个环境中,适应、学习、交往等新问题的出现和累积使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容易显现出来。大学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具有指导作用,能够增强学生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因此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的主导思想、学校的教育 *** 和育人态度、学校的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校风、学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得当,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当前在学校中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加大投入心理教育,及时疏导各种心理烦恼和困惑,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体现。(四)自身原因大学生个体因素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因,包括个体生理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包括个体遗传因素和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等,这些客观存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考虑的因素。个体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情绪和情感、意志和人格。当前我国还处在改革阶段,社会处于转型期,大学生只有具备了科学的社会认知才能适应大环境;大学生培养稳定而积极的正性情绪状态和情感把握能力,是生存和社会适应的内在动力,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健全统一的人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有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有一小部分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发展缺陷,不少心理障碍都与人格缺陷有关。总之,大学生形成客观而正确的自我认识、稳定的自我体验,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重视培养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抗压力能力、抗挫折能力等,是个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上述因素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往往综合起作用。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小而言之关系到学生本人的健康成长,大而言之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社会主义事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开展,提高工作效果已迫在眉睫。(一)营造全方位、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全社会都要切实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类媒体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坚持正面宣传,反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师资、场地和设备,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家庭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建立与学生家庭沟通的机制,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尤其是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与学生家长密切合作,信息互补,提高家长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更为重要。(二)坚持面向全体的原则开展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讲座,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网站,开设心理咨询热线,邮件咨询,开通 *** 心理咨询渠道等,维护和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完善心理问题预警、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在各院系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建立心理互助小组,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学生身边;加强大学生心理协会工作,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协会工作的积极性;在校园大力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相互关怀与帮助的意识;通过这些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每位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有了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目前,从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看,许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师资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科研滞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缺乏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规律和特点的深入研究。由于结合实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 *** 的研究少,高水平实践性应用理论研究薄弱,导致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理论指导实践不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主要停留在课堂教学或知识普及以及个体咨询的层面上,缺乏系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学习国内外心理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开展心理教育试验研究,总结我国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探索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用模式。总之,家庭、学校乃至社会担负着培养大学生成才的责任,大学生们自身也要学会自我调节,积极主动取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帮助,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