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森儿科学第21版中文版(尼尔森儿科学第21版电子版)
尼尔森儿科学和实用儿科学哪个好
尼尔森是国际公认的,当然更好,但是适合你,你能看的下去的,才是更好的,尼尔森儿科学精要有些讲解的很深,不建议一般本科毕业的学习
诊断的医生说法不同该信谁?
无论是去医院看病,还是在网上看科普,都可能碰到不同的医生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今天出个育儿男神说这样好,明天出个奶奶说那样好,都说自己科学,都说自己有道理,医生说法不一样,到底该听谁的?
对一个孩子具体疾病的诊断,医生存在分歧是很常见的,有时候诊断明确了,医生的治疗方案也可能会有区别,要患者去判断谁对谁错是不太可能,但如果让医生自己来辩论,评判的标准就是看诊断依据和用药依据,说白了就是看证据。
针对个体的诊治,医生对证据的判断会受到经验和状态的影响,比如一个医生摸了病人肚子说里面有个肿瘤,另外一个医生摸了却说没有,这其实是难以绝对避免的问题,因为触诊的判断有一定的主观性,没进一步做检查,第三个医生有时也判断不了谁对谁错,更别说患者自己了。
但这些医生诊断和治疗的时候都遵循了一个共同的标准,那就是认可肚子摸到肿瘤是有问题的。如果一个医生说:我摸到了肿瘤,所以你没有问题。那别说其他医生知道他错了,就连患者也能知道这医生在胡说八道。因为长肿瘤是生病了,这是大家都认可的标准答案。
有人人都知道的标准答案,判断起来就很容易,但现实医学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大部分问题的答案大家并不知道,而且以往的那些“标准答案”,随着研究的深入有些确实被推翻了,不但患者不知道,知识没有更新的医生也不知道了,然后患者就听到了不同医生的不同说法,不知道听谁的。
那这种情况到底该听谁的?看医生年龄?还是看医生职称?还是看医生人气?其实都不是,而是看谁的说法更有依据,也就是看证据。
证据有很多种,动物试验,医生自己的临床经验,临床报道,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随机对照研究,系统性综述这些都是证据,不同级别的证据,可信度不一样,临床指南给出推荐意见的依据就是这些证据,证据级别不同,给出的推荐级别也不一样。
证据级别高的,比如一个药给肿瘤病人用,被很多个随机双盲对照研究都证实可以消灭肿瘤,而且没有副作用,那结论可信度很大的,医学指南可能就给出A级推荐,这些结论也可能会被那些权威的医学机构采纳告诉公众。
证据级别低的,比如单奶奶说发现自己做过被动操的孩子大脑发育好,这能当证据吗?当然可以,只不过拉拉晃晃能长脑子这种说法有违常理,她又拿不出具体数据,自然不可信。用来骗骗不懂又急功近利的家长是可以的,但很难骗到其它医生,所以不会有哪家权威医学机会构推荐给正常孩子做被动操来长智力。
很多人可能要说医学没有绝对,权威机构的意见就是对的吗?今天被认为正确的知识,会不会那天被新的研究推翻呢?会不会有一天有新的研究证实其实这些权威医学机构都错了,而单奶奶对了?
这种可能性当然存在,比如以前没有推荐婴儿仰卧,后来研究发现仰卧可以减少婴儿猝死的风险,美国儿科学会(AAP)才开始推动婴儿仰卧,如果以前有个医生主张要仰卧,马后炮的来看,AAP没有更早的推荐,那就是错了。
但无论是推荐或反对一种做法,我们都需要一定的理据,遵循的理据等级越高,出错的几率也就越低。没有可靠的证据就不推荐一种做法,是可能会犯错的,但相比之下如果没有证据就推荐一种做法,犯错的概率只会更大。相信有证据的推荐存在被误导的可能性,但风险会远远低于相信没有证据的推荐。
所以,热性惊厥的孩子嘴里要不要塞东西,你是情愿相信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院的意见,还是相信崔医生自己的个人经验呢?在婴儿被动操的问题上,你是相信AAP的意见呢还是相信单奶奶的说法呢?
医学确实是在不停的进步的,医生和科研人员不停的做研究,有些就是为了验证当前的意见是不是对的,有些是为了验证有没有更好的 *** ,也正是这些研究为新的指南提供新的支持或者否定的证据,然后指南和教材根据这些证据进行修订。
AAP的指南几乎是每隔5年就修订一次,尼尔森儿科学也几乎是每隔几年重版一次,原因就是有些新的研究提供了新进展,有些知识需要进行更新了,更新的依据不是看哪个医生的经验,不是哪个权威专家有了新的观点,而是看是不是有可靠的新证据,其实还是靠证据来说话。
如果单奶奶真能做个随机对照试验证实自己的操能促进大脑发育,不会伤害孩子,而且试验可以被别人重复验证,那指南和教科书真可能按她的说法来写。只不过一个试验被批准之前至少要有点理论依据,也至少要经过伦理审查,否则你今天说这样晃孩子能长脑子,明天有人说打孩子能长脑子,那不知道多少孩子要遭殃。
当我指出一些医学错误的时候,还会听到另外一种声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育儿观,适合自己的就是更好的。说崔医生的那些医学错误的时候有人这样讲,说单奶奶的被动操还是有人这样讲,这种鸡汤说法很容易得人心的,很多犯过这种类似错误的人可以据此找到一个安慰自己的理由。
育儿观虽然是一个大的框,但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往里面装,医学建议是根据证据权衡收益和风险后作出的,收益风险比更大的那个,就是最适合孩子的。不会说别人家孩子惊厥不要塞勺柄,你家孩子却可以塞勺柄,别人家孩子被摇晃有风险,你家孩子被摇晃就没风险,别人家孩子生病找医生,你家孩子生病可以请个大仙。
对于一个具体的病人,医生可以根据当前的更佳证据,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病人的意愿提供诊治方案,但医学科普是面对群体,医生只能根据医学原则提供最可靠的信息,接不接受,接受哪个说法确实是读者自己的选择,但建立了循证观念的读者,面对医生不一样的说法,自然也知道该听谁的。
艾滋病人的唾液碰到伤口会不会?
目前,一般认为艾滋病病人的唾液是没有艾滋病病毒,所以理论上来说艾滋病病人的唾液碰到新鲜的伤口是不会造成艾滋病传染,所以没有必要过分的紧张。
目前一般认为艾滋病病人的唾液、粪便、尿液、脓液等等都没有传染性,一般将这些物质不看为具有传染性的物质,但是一定要注意艾滋病病人的血液、 *** 、 *** 分泌物、胸腹水、脑脊液、乳汁以及关节液,羊水等等是含有艾滋病病毒,要注意避免接触这些物质。
如果一旦要接触这些物质,需要采取防护措施,比如使用手套,另外还需要注意我国艾滋病传播的最主要的传播途径还是性接触以及血液和血液制品接触。所以要预防艾滋病,首先要注意避免进行不安全的性行为。艾滋病患者的口水沾在其他人的伤口上,不认为会造成感染,因为这种感染的可能性极小。根据第十七版尼尔森儿科学的叙述,艾滋病患者的口水中,艾滋病毒微粒的含量极其微少,是1ml之内小于一个微粒。这么微小的量,艾滋病患者的口水舔在伤口上,很可能没有任何艾滋病毒微粒沾染在这个伤口上,这样就不可能造成感染。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感染的可能性极其微小,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没有发现过通过唾液传播艾滋病的例子。所以认为艾滋病的口水舔在伤口上,也不会造成艾滋病的传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