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全科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安徽省医学会儿科分会)
全科医师为什么被称为"守门人
数量少 培养体系不健全 岗位缺乏吸引力
全科医生:健康“守门人”为何缺位
近年来,儿科、急诊科、麻醉科、精神科等专业的医师因数量不足难以满足患者就诊需求,频频告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月25日,在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生教育培训专家委员会之一次会议上,该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院院长曾益新院士指出,全科医生紧缺、水平亟须提高,如不解决,百姓的“看病难”困境就无法突破!
数量少且水平普遍不高 难以留住患者
全科医学,这一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从国外引入的概念,百姓对它还不甚了解。曾益新解释,相对于大医院的专科医师,全科医生又称为家庭医生,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慢病管理和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因而又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在基层,百姓最需要这种“科科通”的全科医生,目前却极为紧缺。据国家卫计委科教司司长秦怀金介绍,截至2014年年底,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共有17.3万人,占医生总数比例仅为6%,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约为30%。他指出,按照到2020年每万名城乡居民有2至3名合格全科医生的目标要求,我国约需28至42万名全科医生。“即便按照30万的目标测算,还缺13万人,每年至少还需培养2.6万人。”
在会上,令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生教育培训专家委员会的50余位专家更为担忧的是,全科医生还面临着水平普遍不高的现状。目前,城市社区的临床医生拥有大专学历的约为40%;乡镇卫生院的临床医师大专和中专学历约占84%,且大多数都是通过转岗培训成为全科医生。
曾益新指出,在目前全科医生总量中,经过5年医学专业学习并通过3年严格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的医生极少,也就是所谓的“5+3”全科医生,诊疗水平相对转岗培训的全科医生较高。
亟须健全培训体系 提高诊疗水平
如何把患者留在基层医院、让大医院回归学术和诊治疑难杂症的定位,也是目前医改的关注重点之一。在曾益新看来,除了目前推行的分级诊疗等政策外,“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关键是要尽快培养好一支经过正规医学教育和全科培训的高素质全科医生队伍,为‘强基层’提供人才支撑。”
曾益新介绍说,我国目前主要通过转岗培训、“3+2”住培、“5+3”住培和农村订单定向等几种方式培养全科医生,全国共有599余家全科医生培训基地担任培训任务。“基地主要依托三甲医院的专科医生对学员进行培训,专科医生一般缺乏全科医学理念,会习惯性地用专科思维培训学员。”曾益新强调,这种培训意识需要改变。
同时,有些基地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老师水平也亟须提高。“教不出合格的学员来,如何让百姓放心去基层看病?”曾益新认为委员会应该在这个方面下功夫。
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对此表示认同,我国全科医生培养体系不健全,尤其是师资队伍力量薄弱,高校理论师资、临床师资、社区基地师资不仅数量不足,更存在带教能力不足和培训质量不高的问题。他强调,专家委员会要把加强师资培训,作为提高全科医生培训质量的重中之重,尽快制定师资标准和考核标准,推进师资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
岗位缺乏吸引力 留得住人才是关键
如同儿科医师一样,全科医生同样面临着待遇低的问题。“不仅如此,全科医生还要面对职称晋升难、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的诸多问题。”秦怀金指出。
据了解,国家卫计委曾计划在2015年招收1万名全科规培生,但是报名并不踊跃。“最重要的原因是,全科医生的工作前景尚不被看好。”曾益新分析,岗位吸引力按重要性,可依次分为薪酬、职业发展、激励机制、就业环境和社会地位等。
对全科医生关注多年的曾益新等院士和专家们曾建议,设立10万个基层特聘全科医生岗位,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会卫生服务中心设两个,其编制由国家特设,采取县管乡用的模式,除了正常收入外,由国家每年给予个人10万元特殊津贴。
中国的医疗服务体系拥有90多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他们最需要合格的全科医生。但是,在总量不多的全科医生中,约80%分布在大中城市的社区,中西部的基层仅占不到20%。
尽管中央财政对全科医生培养培训工作支持力度空前,累计投入95亿元,建设了599家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投入了28亿元用于全科医生培养基地能力建设项目;建立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经常性补助机制,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3万元等。但在专家们看来,如果不提高岗位吸引力,招不来规培学员、留不住全科医生的局面仍会长期存在。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疾病谱发生了较大变化,慢性病代替传染病成为了死亡的主要原因。曾益新指出,疾病谱的变化要求医学的重心必须下移,必须关注预防和健康管理,关注人群情感和心理需求,而全科医生能够承担这样一种变化,他们对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能起到基础性作用。“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简介是什么?
中华医学会1993年成立全科医学分会时选择了如英国、加拿大等国习用的General practice,意译为全科医学。在国际上这两个名词並用,並无争纷。我倒觉得这两个名词恰好反映了全科医学的两个侧面,“全”与“专”的问题。
全科医学是一门很全面的医学学科
General一词作“总的”、“全面的”解,practice一词有趣了,原本的解释是 “实践”,因为医学是给人治病的学问,是要付诸实践的学问,所以它也作医生的业务解。所以General practice一词便是:对于各种疾病实施治疗的业务,我国将其译为 “全科医学”,突出一个“全”字是很适合的。
全科医学不是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而是包括了内、外、妇、儿各科临床学科的医学。全科医学实践即全科医疗,以预防为先导,包括了公共卫生学;全科医疗对病人实施持续性医疗照顾,还包括了康复医学。全科医学的服务以家庭为单位、以社会为范畴,除了服务于病人外,还需服务于病人的家庭与社区里的健康人。全科医学不仅是生物学的医学,还是 *** 了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也就是说全科医学除了关注生物学的人之外,还包括关注人的行为学以及社会给予人的影响。医学模式从生物学模式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全科医学应运而生。这些都足以证明全科医学确实是一个很“全面”的医学学科。
全科医生有其特定的专业技能
一个医学生在医科学校里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皮肤、神经……各科都学了。当他毕业之时他是不是一个全科医生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他们只是一个通科的医生。犹如细胞学里的干细胞,依需要和可能分化为各种功能细胞。医科学校毕业的医生要经过各科的专业培训,才能成为一位心脏内科医生、泌尿外科医生、耳鼻喉科医生,同样也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才能成为一个全科医生。可见全科医生并不是“什么病都会看”的通科医生。两者的差别在于:全科医生有其特定的专业技能。我以为这个“特定的专业技能”应包括两大类:
一是应以尽可能简单的 *** ,尽可能地解决疾病的诊疗问题。医生可以进入病人家庭中实施医疗服务。所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是将全科医学称之为“家庭医学”。家庭医学的医生即家庭医生。他们固然可以在医院里、甚至在医学中心工作,但更多的是到病人家庭中服务。病人家中有CT机吗?病人家中有手术室吗?自然没有。这就要求家庭医生们有特定的能力,化繁为简,用最简单的 *** 来解决问题。当然也有简易的 *** 不能解决的问题。那么家庭医生会主动转诊给适合的专科医生。
另一个特定的专业技能叫做“可亲性的医疗照顾”。简易的 *** 自然比复杂的可亲,但更重要的是医生与病人之间感情上的可亲。医生理解他所服务的对象是人,一个生了病的或是并未生病的人,而且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是一个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有其特定社会背景的人。而绝不只是一个患病的器官或是一台待修理的机器。而病人或其家庭则是将医生看成是他们的朋友。
由于家庭医学有这样鲜明的特点,所以家庭医学确实是一个特定的医学“专科”。
*** 和民众对全科医学的不同理解
全科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全科医学的 *** 、全科医生的技能适于之一线的医疗卫生服务。我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问题,非发展全科医学莫属。我国的医疗卫生改革要解决 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关键也在于发展全科医学。全科医生都进入病人的家庭了,何来看病难?全科医生尽可能应用相对简易的 *** 解决问题,看病自然不贵。
世界各国欲建立惠及全民的医疗保险的,无不需要控制医疗费用的盲目、无限地增长,医保局、保险公司固可做出硬性的规定,但生命是宝贵的、疾病是复杂的,要能控制得恰到好处,则非以全科医生作“守门人”不可。我国 *** 对此十分理解,故十余年来大力提倡,使全科医学在我国得到了长足发展。
不过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民众对于全科医学、全科医生并不十分理解。提到全科医生,往往即刻联想到“赤脚医生”。在南方亦有称之为“万金油医生”或“红药水医生”的。反正认为这些医生看不了大病。其实,人一生中真正生大病的机会并不多,民众之所以有此等理解,我以为恐怕还是与我国现在对基层医疗卫生部门服务的医务人员缺少培训有关。
我国过去的医学教育,基本上是生物医学教育。我们教学生细胞、病毒、炎症机制、药物浓度……但很少甚至没教学生人的心理活动、社会影响。既使学生毕业分配在基层医疗卫生部门工作,他所向往的依然是高科技的生物医学,因为我们的社会舆论重视的是高科技的生物医学。晋升需要分子生物学的医学论文、获奖要看他研究的课题、报上介绍的是切除了一个多大多大的肿瘤。所以事实上他们也很茫然,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做。
全科医生需要全科医学的专科培训
当然现在情况有了变化。各项国家的卫生工作指导文件都明确指出“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虽说百年树人,培养一个优秀的全科医生的难度绝不亚于培养一个任何一科的专科医生。不过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努力,若干年后,我国必定会有一批优秀的全科医生活跃在基层医疗卫生部门,他们的医术、医德也必将为广大民众所乐于接受。
我国各地的全科医学的发展很不平衡。其中固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但人才的匮乏仍是重要原因之一。故全科医师的培训仍需大力推进,此外还需注意培训的方向。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学历较低,通过培训提高学历固然重要,但如果内、外、妇、儿复训一遍,不过使他们成了高一级学历的通科医生而已。
所以我以为全科医生的培训实在是应该強调全科医学的“专科”培训。一是要培养他们用尽可能简单的办法,在基层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的能力。二是要让他们理解,医生不是修机噐的,医学是为促进人的健康服务的。
医学应该是一门充满人文关怀的学问,这在全科医学服务中更显得重要。生了肿瘤的病人要求肿瘤外科医生的可能只是:“务望能尽可能地将肿瘤切除”、冠心病人指望心脏内科医生的也许只是:“务请将支架放得准确”。但全科医师处理的是尚未分化明确的疾病、心理层面或社会因素引发的健康问题或是慢性康复期的疾病,病人要求医生的自然是全面的身心照顾。所以医学的人文关怀在全科医学中更应该有充分的体现。
全科门诊到底能不能看儿科?
大型医院设立全科门诊的较少,一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均配备了全科医生,通过全科医生的初步诊断,复杂病情则建议前往大医院的专科门诊进行专业诊治,达到分级诊疗的目的。
那么,全科医生的诊疗范围包括哪些呢?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全科医疗科为一级诊疗科目,其具体诊疗范围应参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第七条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的范围。
该负责人介绍,全科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包括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社区现场应急救护,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转诊服务、康复医疗服务以及 *** 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其他适宜医疗服务。
“不能笼统地说全科到底能不能看儿科。”该负责人表示,对于儿科的基础疾病,如常见的感冒、发烧等,全科医生一样可以进行诊治。不过在现实情况中,出于安全考虑,由于儿科疾病有病人年龄小、病情变化快等特点,一般更好由儿科专科医生进行诊治。
而事实上全科医师当然可以看儿科基础疾病,甚至可能通过技能培训转岗成为专科的儿科医生。
教育部近年来持续关注儿科医生短缺问题,高度重视儿科医学人才的培养工作,已通过加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持续扩大研究生层次儿科医师培养规模、部委省共建医学院校等措施,为儿科医疗机构提供人才支撑——换言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是可以缓解儿科医生短缺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全科医生是可以看儿科基础疾病的。
所以,对儿科来说,虽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分级诊疗和全科医生制度能否有效实践,对近几年能否有效缓解儿科人才短缺有重要意义。毕竟培养一个成熟专科儿科医生需时太长,根据病情进行患儿的有效分流是短期内更为实际也现实的做法。
麻醉学怎么样
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说麻醉学专业:
1、麻醉学专业的地位
2、麻醉学专业的就业
3、为什么有麻醉学专业被取消的传闻?
一、麻醉学专业处于临床中的什么地位?
1、专业成立时间晚
1986年在徐州医科院正式招收麻醉学专业学生。1987年列入国家专业目录,1995年经研究提出,以麻醉学专业(本科)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住院医师培训为方向的发展思路,从成立时间算起,到现在不到30年。
2、地位一直不如临床内、外、妇、儿科,高等医学教育中,也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
在2003年之前,在临床医学本科教育课程中,是没有麻醉学这门课程的。
医学生在外科学总论中,以6-8个学时学习麻醉学的相关知识,曾经有一段时间,还有过取消麻醉学专业的讨论。
直到2003年麻醉学才终于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正式列入《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基本要求》,列入了医学教育课程体系。
3、麻醉学专业历史地位一直比较低
在国内,早期没有专门的麻醉科医生,所以麻醉科也叫手术麻醉科,现在一些比较基层的医院也仍然保留这种叫法,当时麻醉方面的工作多是由一些经过培训的手术室护士来进行,长此以往,导致麻醉科医生的地位的低下与不受重视。
二、麻醉学专业就业情况分析:人才供应不足的主要原因:压力大,工作累,待遇低,没人学!
1、人才需求现状:人才供不应求。
以下列出一些具体数据,大家可以直观感受下。
2018年青海全省72万平方公里,只有414名麻醉医生。
江苏省麻醉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2017年最新抽样调查:全省95所三级医院接受调查,反馈率100%,主治医师以上人员与手术麻醉总量的年比例为1:967,按国际标准1:600计算,麻醉科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短缺非常严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统计,全国有7.5万名麻醉师,美国有3万名,按人口比例,中国缺6万名。按照欧美国家每万人需要2.4个麻醉医生的标准,我国也至少应该配备33万名麻醉医生,仅从数量上看,我国麻醉医生只有“标准配置”的五分之一。
2018年中国手术室的手术量将超过6000万人次,占全球手术室手术量的七分之一,全国有55所医学院校,培养麻醉学专业的学生,每年大概输送5000多名毕业生,麻醉学人才紧缺,人才需求是刚需!
更要命的是:
以前的麻醉,是术中麻醉为主,现在麻醉学向围术期医学(术前、术中,术后)拓展,术前评估与准备的强化,精细化麻醉的实施,术中生命复苏与重症监测治疗,术后镇痛,加速康复外科,新帐加上旧帐,所需要的麻醉人才会更多。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国家近些年出台了一系列加大力度培养麻醉师的政策!
2018年在《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政策中明确指出:
力争到2020年,麻醉医师数量增加到9万,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提高到0.65人;到2030年,麻醉医师数量增加到14万,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接近1人;到2035年,麻醉医师数量增加到16万,每万人口麻醉医师数达到1人以上并保持稳定。麻醉医师与手术科室医师配比更加合理,岗位职责更加明确,麻醉与镇痛服务领域不断拓展,让人民群众享有更高质量、更加舒适的医疗服务。 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探索建立以临床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供需平衡机制,坚持以需定招、以用定招。稳定麻醉学本科专业招生规模,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中加强医学生麻醉学相关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单独开设麻醉学专业课程。逐步加 *** 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招收力度,合理调控各专业招收比例,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以中西部地区、地市级以下医疗机构在岗麻醉医师队伍为重点,加强针对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
2、麻醉医生负荷重,待遇低!
麻醉医生猝死的新闻,你在网上搜搜,一大把。
2014年的数据:
“现在上海各大医院手术量年均增速在20%左右,根据统计,上海10家三级医院共376名麻醉医师,全年手术约24万9千台,平均每人每年需要处理662台手术。在很多三甲医院,一位麻醉科医生每天连续工作12小时以上已是很平常的事。仁济医院麻醉医生蒋茹说,她作为主治医师要负责2~3个手术间,一整天都是“泡”在手术室里,吃饭、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要按分钟来算。”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10月24号下午,阜外医院40多岁的麻醉师昌克勤昏倒在手术室,脑干出血。他的一位同事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条微信:“手术室哀鸿遍野!大家落泪,不仅仅是因为他,更多的是为自己!在这条流水线上,他就是我,我就是他。”
据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支持的调查表明,麻醉科医师工作压力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繁重的麻醉工作和超长的劳动时间。其中,大于三分之一的麻醉医生每天需完成5台以上的麻醉工作,一半以上的麻醉医生每天工作时间大于10小时,近80%在工作中感到过于疲劳,一半以上经常失眠,三分之一以上患有胃溃疡或高血压,对于职业总体状况基本满意和满意的麻醉科医师不到30%。对于劳累,每一位麻醉科医生都有很多话可说,有医生曾无奈地说:最累的时候,连一片药都掰不开。
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
各种外科手术,无痛腔镜,门诊手术,胃肠镜,小儿CT检查,MRI镇静,无痛操作等,都需要麻醉医生。
值急诊班,麻醉医生接到的急诊手术一半都比较恐怖,宫外孕破裂、车祸、脑出血等等,一个比一个凶险!
你把他们麻掉还得保证他们醒来。这就是他们的工作状态。压力太大了!
麻醉科将是“未来医院里更大的科室”,以上海市手术量更大的仁济医院为例,有88个麻醉医生,已是全院更大的医生群体。
由于麻醉医生数量短缺,中国的麻醉医生几乎是1人承担3-4人的工作量,劳动强度大,神经高度紧张。一项调查显示,47.78%的麻醉医生,平均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不含值班时间)。
三、为什么会有麻醉学本科专业被停招的传闻呢?
金羊网-羊城晚报,2017年报道出麻醉学本科专业,被取消的真相!12月底的一天,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之一医院麻醉科的办公室里,麻醉科主任董庆龙说起最近令他十分担心的一个“传闻”:“2016年全国麻醉专业招生人数减少50%,到2020年,麻醉专业本科将彻底消失在教育部招生目录”。董庆龙的担心并非毫无根据。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会长俞卫锋坦承,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和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确实向教育部提出了这个建议,这是基于当下医疗体系中对麻醉医生的更高要求。“我们认为麻醉医生应从临床系毕业、掌握全面的临床医学知识后再进入麻醉专业。”“目前全国有麻醉医生8.5万多名,缺口约有30万人。”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副会长、中山一院麻醉科主任黄文起向记者如是说。一边是麻醉医生短缺,另一边是取消麻醉本科专业,看似相悖的两者却恰巧反映了目前国内麻醉科的尴尬——手术量的剧增但合格麻醉医生的相对短缺,而社会对麻醉医生的认知和尊重程度,却与他们的重要性并不成正比。“愿意选择这个专业的人本来就不多,加上这个学科要求很高,却又很难成名医 ,因此,读临床医学专业的人鲜有人愿意去做一个麻醉医生。”董庆龙或许一语道破“天机”。
本科临床不分专科教育,这应该是所有临床专科的一个大的趋势。先在本科统一进行全科教育,到研究生阶段才针对专科进行分科教育。这当然有利于医学人才的培养,比如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在本科招生专业中,就不招麻醉学本科专业。
北京大学医学部2020年北京市招生计划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20年招生计划
从北京大学医学部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招生计划中,大家可以看出,都体现出这种思路。先招大临床,后面分科教育培养。
这其实也就是麻醉学本科专业被传闻取消的一个印证!
但从目前全国各医科大学的招生计划来看,麻醉学本科专业被取消,短期内肯定是不可能。但从长远来看,先临床全科教育,后研究生分科教育,肯定是一个趋势。
四、选择麻醉学专业,选什么学校好?
1、本科开设麻醉学的大学名单(可能会有遗漏)
建议从以下两个指标对照高校实力进行选择!
2、国家重点学科高校名单
3、麻醉学科44个全国重点规培基地名单(建议找有规培基地的大学)
2020年全国重点规培基地 *** 评审工作已经结束,麻醉专委会共39位专家参与 *** 评审。麻醉学科作为首批四个参评学科之一(妇产科、儿科、精神学科和全科),共44个全国重点规培基地获批。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官网
2、中华麻醉官网-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官网
3、中国之声《新闻纵横》
4、《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1号
5、北京大学医学部官网
6、金羊网-羊城晚报
7、麻醉之声
8、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9、勋哥教你填志愿官网
10、中国医师协会关于公布2020年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西医)名单的函 医协函〔2020〕468号
以上文字为本人原创,资料及图片参考见参考文献,如有转载,需经本人同意!特此声明!
我今年华医网的学分为什么只能买进15分?
根据相关规定,远程继续教育最多可授予10分。
每个地区是不一样的,每张学分卡的设置都是根据当地规定设置多少的,您更好问下单位要求您学多少
拓展资料:
华医网是北京华医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08年推出的一个医学教育平台,也是卫生部批准的远程继续医学教育试点单位。华医网提供面向医生的专业培训、网上互动、健康教育、医生数据库营销等一站式服务。
中国基层医务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使得大量患者涌向城市大医院,造成非常严重的老百姓"看病难"问题。华医网汇集全国上千名顶级专家,研发新型IPTV互动教学模式,开发出5000多学时的各学科多媒体课件,已经培训200余万名医务人员,使这些医务人员所服务的超过6亿居民受益,为缓解老百姓"看病难"问题做出贡献。
华医网为配合国家实现"人人享有医疗保障"的目标,成功研发出健康教育系统、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公共卫生管理平台、HIS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医疗知识库系统等,很多产品已在全国广泛应用,华医知识库系统已通过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的评审鉴定。
华医网基于200余万医生数据库,依托乡医教育平台、CME教育平台、科教管理平台等,为医药企业提供面向医生的专业培训、网上互动、医生数据库营销等非人力低成本覆盖一站式服务。
教育—卡通又叫医通卡,是用来记录您的学分用的,并根据当地卫生局制定的达标标准来衡量您是否达标。
您所说的是上华医网学习后,申请证书需要绑定的学习卡,学习卡是需要购买的,是单纯的付费卡。
Ⅰ类学分计算 ***
1、参加国家级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参加者经考核合格,按3小时授予1学分,主讲人按每小时授予2学分。
2、参加省、市(州)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活动,参加者经考核合格,按6小时授予1学分,主讲人按每小时授予1学分。
3、省、市(州)级学会举办的学术年会,每次授予省、市(州)级学分3学分。
4、上述每个项目所授学分数,最多不超过25学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