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黑客接单正文

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专利(新能源汽车新技术突破)

氢云研究:长三角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知识产权协同创新研究

我国能源储备较差,且结构不太合理。同时能源消费结构同样失调,煤炭消费占比超过一半,石油消费占比近20%。煤炭和石油的大量使用,不仅带来不可再生资源的巨大消耗,加剧了能源枯竭的危险,同时排放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小觑。特别是使用汽柴油作为燃料的汽车,排放大量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以及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成为城市污染的罪魁祸首。因此作为清洁能源的氢能,其使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氢能因其不产生任何有害气体,具备优越的环保性能,使得氢燃料电池汽车成为汽车发展的终极目标,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都加大了对燃料电池汽车开发的投入。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最开放的区域,同样引领着国内氢能产业的发展。在此区域内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企业除了注重技术领先与产业化落地外,亦非常注重对未来技术的预研与知识产权的积累,但在现有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下,知识产权协同能力较弱,且在主要环节没有形成有效的知识产权共享和交易机制,导致产业链协同能力较差,从而影响了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本文围绕长三角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知识产权活动现状以及协调工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针对这些问题结合长三角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和政策建议,为长三角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长三角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现状

长三角汽车产业基础雄厚,技术与资本密集,科技创新能力突出,高端人才集聚,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三角地方 *** 纷纷发布了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规划,为包括燃料电池汽车在内的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1.1 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布局

从2017年9月上海市率先发布《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规划(2018—2030)》以来,地处长三角的宁波、苏州、张家港、如皋、嘉善、六安等多个城市都颁布了氢能规划,如表1所示。

表1长三角出台氢能政策文件概况

浙江省和江苏省也从省级层面分别在2019年4月和2019年9月先后颁布了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从表1可以看出,出台支持氢能产业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城市覆盖了整个长三角地区,以江苏省覆盖范围最广,走在其他省市前面。除此以外,长三角无论是氢能产业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还是其他支持性产业链,都得到了充分覆盖,并对产业链核心地位的氢能使用和燃料电池系统有明显的侧重。长三角各企业对氢能产业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投资热度高,近两三年几大企业的投资额接近百亿元。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集聚30多家氢能相关企业,其中6家企业在2018年收入超过1亿元,15家企业收入超千万元。这些产能化较强的企业已成为我国重点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厂的一级供应商。

除此以外,在长三角特别是江苏省,已形成以如皋氢能源小镇、江苏丹徒氢能源产业园、南京金龙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和江苏奥新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多个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燃料电池研发生产、汽车整车开发制造、产品示范应用的氢能产业链。

1.2 长三角氢走廊建设发展规划

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长三角氢走廊建设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2019年5月正式公布。该《规划》目标为推动实现燃料电池汽车和加氢设施的协调平衡发展。文件将氢走廊建设规划为近期、中期和远期发展3个阶段。其中,在2019—2021年的近期发展规划中,主要任务是示范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启动建设4条氢高速示范线路,建设加氢站40座以上,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超5000辆。在2022—2025年的中期发展规划中,主要任务是大力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发展,提升氢能关键技术水平,推广建设10条以上氢高速公路,建设加氢站200座以上,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突破5万辆。在2026—2030年的远期发展规划中,主要任务是建成20条以上氢高速公路,覆盖长三角全部城市,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区域。届时燃料电池汽车产量将超过20万辆。《规划》还分别明确了加氢基础设施 *** 建设等5项主要任务和加强组织领导等8项保障措施。《规划》的颁布有利于推动长三角氢能产业发展一体化,并为将长三角地区建设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氢能产业示范区提供了依据,同时也将促进长三角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

2、长三角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知识产权发展

2.1新能源汽车领域知识产权

我国新能源汽车原创专利数量占全球专利总量的11%,居全球第三,排在之一的是日本,占比49%,第二为美国,占比20%。中国作为新能源汽车专利市场发展最快的国家,大量外国专利进入中国市场,使得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更大目标市场,导致本土新能源汽车企业原创专利量占比较低。但是,这也意味着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创新能力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2018年中国汽车专利公开23万件,其中发明11万件(授权5万件),同比分别增长30.2%和21.1%。2018年汽车专利申请公开排前十的汽车企业如图1所示。

图1 2018年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十汽车企业

从图1可以看出,授权量前十企业,仅有2家国内企业,分别排在第六和第九位,2家企业授权量共956件,仅占排名前十企业总量的13.9%,说明国内汽车行业创新能力较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地处长三角的江淮汽车榜上有名,则从侧面反映了长三角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储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另外,不同汽车企业对专利布局侧重点有所不同,主要涉及新能源汽车、车身及车身附件、智能网联、发动机、电子电器、基础通用、整车制造、整车系统、变速器和制动系统等。其中,新能源汽车的专利数量更大,占比更高,达到了28.6%,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甚至超过了50%。这充分说明国内企业已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发投入,并注重在该领域的知识产权建设和保护。新能源汽车所涉及的关键技术专利申请表现不一,电池技术专利申请量更大,占比达56%,其次为电控技术申请,占比30%,而电机技术申请占比最小。

2.2长三角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知识产权储备

长三角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企业在专利数量与分布特点上,均充分体现了长三角在氢能燃料电池产业链的深厚技术积累。在30多家重点企业中,氢能燃料电池汽车领域专利数超过100项的有3家企业,超过10项的有19家企业,专利总数超过1200项。申请专利前十的企业为江苏奥新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苏州弗尔赛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博氢新能源有限公司、张家港富瑞氢能装备有限公司、上海清能燃料电池技术有限公司、江苏氢璞创能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伯海电驱动科技有限公司、苏州竞立制氢设备有限公司、上海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有限公司、上海重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截至2019年5月,上述公司专利申报数量如图2所示。

图2 专利申请量排前十氢能企业

以上10家企业业务既涉及燃料电池的研发和生产,又包含了整车的开发和制造,同时还涉及了供能基础设施的建设。从地域上看,以苏州和上海的企业为主。

3 、产业链知识产权协同工作机制

知识产权是企业创新能力的体现,同时又是企业发展的驱动力。在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角逐中,拥有丰富的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保障。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专利的积累与储备数据显示,在发明专利授权上我国与国外有明显差距,尤其缺乏像丰田汽车这样知识产权储备良好的车企。另外在产业链间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协同,制约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前进的步伐。因此,我国企业除了要加强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外,还需要进行产业链之间的知识产权协同,才能提升与国外企业竞争的能力、。

3.1开放专利开源行动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开放专利的开源行动是知识产权协同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不附加任何利益性条件将公司专利对外开放,可加速推进汽车企业采用氢能技术,增加参与氢能汽车开发的企业数量,帮助企业在短时间内跻身新能源汽车技术体系布局的上层,避免重复研发和资源浪费。开放专利的企业在该产业领域也可实现主导制定国际标准或形成事实标准。

3.2建立专门的专利联盟

专利联盟有利于较好地实现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协同,通过联盟联合开发、保护和运营氢能领域的知识产权。首先,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平台实现对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各领域关键技术的知识共享,在此基础上协同开发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相关技术,申报各类专利,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知识产权共享。其次,组建保护协同中心。以中心为载体,加强长三角燃料电池汽车知识产权的 *** 合作,实现异地办案,异地执法,提高燃料电池汽车知识产权 *** 的效率与效果。最后,以三省一市的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为基础,建设长三角燃料电池汽车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在统一标准下开展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知识产权经营,以此加强联盟成员的创新,同时促进联盟成员间的知识产权协作,增强成员在燃料电池汽车市场的竞争能力,提升长三角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水平,推动该产业走在全国前列。

3.3组建产业技术联盟

以产业技术联盟为载体进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知识产权协同。通过产业技术联盟,整合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相关机构,形成产业知识产权联盟。通过设立“专利池”、构建知识产权合作战略、组合知识产权、协调不同利益主体间的诉求等措施进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知识产权的协同,促进长三角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间的协同和创新,掌握长三角燃料电池汽车行业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的主导权。

注:本文涉及的专利数据均来源于中国专利信息网。(作者:吕映)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发改委:新建独立纯电动汽车项目应有确权发明专利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就《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规定,企业法人申请新建独立纯电动汽车企业投资项目,应当拥有纯电动汽车核心技术的发明专利并得到授权或确认;新建独立纯电动汽车企业投资项目建成投产后,应当只生产自有注册商标和品牌的纯电动汽车产品。据了解,为完善汽车产业投资管理,推动新能源汽车健康有序发展,着力构建智能汽车创新发展体系,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起草了征求意见稿。此次公开征求意见截止到2018年8月4日,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可以登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门户网站对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根据征求意见稿,企业法人申请新建独立纯电动汽车企业投资项目,股东需拥有整车控制系统、驱动电机、车用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的知识产权和生产能力,而且应当拥有纯电动汽车核心技术的发明专利并得到授权或确认;设计研发企业、境外企业等其他市场主体为主要股东的,需研发且拥有知识产权的纯电动汽车产品;新建独立纯电动汽车企业投资项目建成投产后,只生产自有注册商标和品牌的纯电动汽车产品。

新能源汽车前景?

新能源汽车前景很好。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其实有赖于BMS、充电技术、核心电源等相关技术的日益进步与支撑,使得消费者对于里程焦虑、充电焦虑日渐式微。

广汽、北汽、特斯拉、比亚迪等新能源车企相继推出其超级快充技术;BMS、核心电源等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也得到了提升与改进。当前,超级快充已经成为了众多新能源车企的核心卖点。

优点

超级快充具有大电流、高频率的特性,这对磁性元器件、电源等都提出了更高频率、更强耐压性等要求,这就需要磁性元器件厂商、电源厂商从材料处着手,研发生产出更高性能的高频磁性材料,以及提高生产工艺来满足复杂的工艺需求。

大电流、高频率的超级快充缩短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时间,也给其配套的充电设施当中的磁性元器件、电源、电池等带来更大的充放电压力,使得“超级快充”的安全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

目前的新能源汽车新技术有哪些?

通用汽车在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砸下重金。

大众汽车发布了“蓝驱技术系列”。该系列是以大众汽车的技术成熟、领先全球,并已广泛应用的动力总成技术为基础的(包括TSI、TDI和DSG),进一步结合了更多先进的降低油耗和排放的技术,包括:启动停车、再生制动能量回收等可进一步降低能耗的技术,电力驱动、混合动力等新型驱动技术,以及EcoFuel、BiFuel和MultiFuel等替代燃料技术……

不过个人任务,以后电动汽车是主流啊

格力集团公开汽车专利,格力真的准备进军汽车行业吗?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崛起,各大汽车企业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产品,许多知名企业也开始跨界造车。互联网汽车在贾跃亭, 乐视,提出后,出现了许多新的力量,如小鹏, 威马和蔚来。然而,工业很少跨境制造汽车。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大蛋糕,格力空调首席执行官董明珠,在2016年宣布,将斥资30亿元在珠海,与银隆新能源合作制造汽车,甚至一度拉拢王健林, 万达加入其中。

然而,在银隆, 珠海,推出的新车在市场上表现不佳,这使得许多人认为在格力造车的道路可能行不通。虽然新车的推出并不成功,但格力的技术实力已经得到了中国许多人的认可。就像当初的圆珠笔芯一样,当时很多人说中国没有技术生产圆珠笔芯,做不出来,但是董明珠一意孤行,最终证明格力技术真的很棒。

近日,网上爆出格力申请新能源汽车相关专利的消息。珠海格力电气有限公司提出“一种铁芯冲片、定子铁芯、电机及新能源汽车”专利,主要针对永磁电机技术。当使用这种技术时,可以降低电机噪声和涡流损耗。应当理解,本专利申请还包括诸如电池系统、高压分配控制系统和燃料电池温度控制系统的技术。

可见,电池技术和电机技术都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格力以实际行动表明,它并没有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道路上止步。当谈到以技术起家的汽车公司时,许多人会想到比亚迪,一家最初由电池改造成汽车的汽车公司。虽然在传统市场表现良好,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大趋势,重返老路的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更加得心应手。即使凭借卓越的电池技术,它也与德国豪华品牌戴姆勒,达成合作,建立了腾势新能源汽车品牌。

即使格力的专利申请不能表明未来几年内会推出一款新车,也已经表明他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取得了不错的进步。即使在宁德时代,新能源汽车企业背后提供技术的企业也是涉足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出路。

我不知道你如何看待格力汽车在新能源领域的重大举措。

新能源汽车技术以后可以干什么?

新能源汽车发展潜质可以说是很好的,我从以下几点给你分析一下:

岗位需求: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车辆/设施关键技术、信息交互关键技术、基础支撑技术等领域内急需各类新能源技术人才。

发展需求:未来15年,中国汽车产业以节能汽车、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和转型的重点产品。新能源汽车必将得到推广应用。

市场需求:技术发展导致引用需求,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

人才需求:国家政策导向有助于国内迅速形成新能源汽车配套系统产业链,行业潜力巨大,对新能源汽车人才需求量将不断增大。

一般可以从事新能源汽车制造,新能源汽车机电维护,新能源汽车性能测试,新能源汽车新技术培训,新能源汽车维修业务接待,新能源汽车销售、新能源汽车调试,新能源维护技术主管,质量检验员、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维护管理,新能源汽车服务企业的运营和管理等。根据一家企业的 *** 负责人介绍,目前中国大约有17万左右新能源汽车人才。

还要看到,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在制造、专利、电池管理、续行里程等方面仍与国际先进技术有较大差距,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还有很多事要做,祝愿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越来越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