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精卫健康管理咨询(河北省医院精卫科)
关于心理健康社会工作职业技能
可以关注中科博爱网站了解!
全国心理教育机构、社区服务机构、职业学校以及相关工作从业者:
心理健康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进一步加强重点人群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2020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制定《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方案要求各地卫生健康、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将新冠肺炎患者及家属、病亡者家属、特殊困难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参与疫情防控医务工作者、公安民警(辅警)和社区工作者等一线工作人员作为重点,持续开展心理疏导服务。
同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和民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的通知》,旨在组建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和社会工作等多学科专业人员队伍,为受疫情影响的群众提供专业心理援助和社会工作服务,将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纳入疫情防控的整体部署,减轻疫情所致的心理伤害和社会影响。2016年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民政部、共青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等2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强调发挥专业社会工作作用,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明确要积极配备和使用社会工作者,回应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
2018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中宣部、教育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强调发展心理健康领域社会工作专业队伍,探索鼓励和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参与心理健康服务的政策措施,开发心理健康服务相关的社会工作岗位。通知中提到:“到2021年底,依托村(社区)综治中心等场所,普遍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为村(社区)群众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以村(社区)为单位,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建成率达80%以上。”
为积极推动心理健康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助力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立,助力健康中国、平安中国建设,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联合开展“心理健康社会工作职业技能培训”,由中科博爱(北京)咨询有限公司具体承办。具体如下:
项目特色
■权威认证: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社会工作职业技能认证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联合认证;■教材内容:深入调研相关社会心理服务岗位的职业技能需求,教材采用教学大纲式教学,突出实用性;■教学方式:采用“远程”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学习计划自主安排,突出便捷性;■课程结构:“理论案例”的形式,通过案例分析、综合应用、个人成长、培训等教学模块的进阶学习,有针对性地提升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的应用实操技能,实现从理论到实操的全覆盖;■延展支持:与心理健康社会工作服务相关资源持续对接、更新、完善,实现持续的专业支持。■优先申请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个人会员或单位会员,并推荐所在区域心理服务机构或社会组织就业。
举办单位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承办单位:中科博爱(北京)咨询有限公司
培训对象
■社会工作者、城乡社区组织、社会组织相关工作人员;
■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系统心理健康辅导相关工作人员;
■各类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从业人员;
■社会工作、心理学、公共卫生、教育学相关专业在校学生。
精神卫生工作热点问题包括哪些?
重点人群心理行为干预
(一)重视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加强对学校教师、班主任、校医等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高早期发现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依靠学校现有工作队伍和 *** ,在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针对不同年龄儿童和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技能训练)与咨询服务,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心理指导和帮助。
(二)加强妇女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研究和干预。维护有精神疾病和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妇女的权益,加强妇女孕产期心理健康保健和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及处理工作,降低其产前、产后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做好妇女更年期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工作。加强农村妇女心理行为问题的多学科研究,开展针对农村妇女的心理健康咨询和危机干预服务,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农村妇女精神疾病患病率。
(三)开展老年心理健康宣传和精神疾病干预。利用现有精神卫生资源,建立老年性痴呆干预 *** ,普及老年性痴呆和抑郁等精神疾病的预防知识,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并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四)加强救灾工作中的精神卫生救援。加快制订灾后精神卫生救援预案,从组织、人员和措施上提供保证,降低灾后精神疾病患病率。积极开展重大灾害后受灾人群心理干预和心理应激救援工作,评估受灾人群的精神卫生需求,确定灾后心理卫生干预的重点人群,提供 *** 咨询、门诊治疗等危机干预服务。
(五)开展职业人群和被监管人群的精神卫生工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别职业人群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宜计划,疏导和缓解职工因工作、家庭生活等带来的压力。
把被监管人员的精神卫生工作纳入本地区精神卫生工作计划,加强对公安机关监管民警,监狱、劳教部门民警和医护人员的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根据被监管人员精神卫生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被监管人员开展心理治疗和心理矫正工作。
扩展资料
加强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工作
(一)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 *** 。地方各级人民 *** 要根据区域卫生发展规划,统筹规划本地区现有各级各类精神卫生机构,明确功能定位,实现资源整合。要按照精神卫生机构为主体,综合医院精神科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依托的原则,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 *** 。
尚未建立精神卫生机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尽快建立,各市(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专门机构或指定综合医院承担本地区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治疗与康复以及技术指导与培训工作。
(二)加强社区和农村精神卫生工作。各地区要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在精神疾病患者治疗与康复中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在社区建立精神康复机构,并纳入社会福利发展计划。
要充分发挥各级残联的优势,与卫生部门共同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疾病治疗与康复模式,完善医疗转诊制度,帮助精神疾病患者早日康复。要加强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农村卫生机构精神疾病急救水平。
(三)加强重点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工作。要采取措施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双相情感障碍、老年性痴呆和抑郁等重点精神疾病患者提供适当的治疗与康复服务。加强精神疾病药品的管理和供给工作,积极开展以药物为主的综合治疗,不断提高治疗与康复水平。
对精神疾病患者被关锁(以无理的办法限制其人身自由)情况进行普查摸底,从治疗、看护、资助等方面制订可行的解锁方案,积极进行监护治疗和定期随访。逐步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回归社会。把精神疾病患者中的贫困人群纳入医疗救助范围予以救助。
参考资料来源: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求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的资料..
世界精神卫生日
在1991年,尼泊尔提交了之一份关于“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的报告,这一报告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1992年,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发起、由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把每年的10月10日定为“世界精神卫生日”。随后的十多年里,许多国家参与进来,将每年的10月10日作为特殊的日子: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的偏见。至今为至,已先后举办了10多届活动,结合现实情况和精神卫生的需要,确定每年的活动主题。
历年主题
·1996年的主题是:“积极的形象,积极的行动”
·1997年的主题是:“女性和精神卫生”
·1999年的主题是:“精神卫生和衰老”
·2000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健康体魄+健康心理=美好人生
·200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行动起来,促进精神健康
·2002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精神创伤和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200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抑郁影响每个人
·200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
精神卫生日在中国
2000年,我国开始大规模开展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在随后的几年中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精神卫生、心理健康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2004年,为了宣传“世界精神卫生日”,向社会大众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支持下,成立了“世界精神卫生日纪念网站”,并与北京市科协合作,针对一般成年人、青少年和青少年的家长,分别编写了《解读心灵——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读本》、《解读心灵——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读本》、《解读心灵——家庭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读本》,印刷了7万多份,免费发往北京市18区县。同时,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还组织有关专家到北京市女子劳教所和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并进行面对面的答疑和咨询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心理健康的标准
我们都知道,健康不仅仅包括身体的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的健康,并且因为心理问题到心理诊所寻求心理帮助的人也越来越多。那么怎么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
所谓心理健康,其实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当事人能够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发挥本身的能力和潜力。心理健康具有下面7个具体的标准。
�理解自我,悦纳自我;
�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能适当地表达情绪;�
�健全的人格;�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与性别特征��
理解自我,悦纳自我
有一个人永远跟我们生活在一起,这个人就是我们自己——自我。孔老夫子说过:“知己者明,知人者智。”我们只有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我们才有可能是幸福的,是健康的。�
了解自己的长处,我们会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了解自己的缺陷,我们才会少犯错误,避免去做一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人生活在由他人构成的社会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离开了他人,离开他人的帮助,人将无法生存。
有心理学家统计,人生80%左右的烦恼都与自己的人际环境有关。对别人吹毛求疵,动辄向他人发火,侵犯他人的利益,不注意人际交往的分寸,都将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
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我们可能没有出生在一个富贵的家庭;我们的工作可能也不尽如人意;我们的爱人可能也不精明能干、体贴入微;我们的孩子可能也不都聪明伶俐、顺从听话;我们也可能正在遭遇着挫折和磨难……但是,我们只有先正视这一切,接受这一切,在此基础上,才有改变的可能性。
只有认清现实,接受现实,脚踏实地,我们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
承担责任,乐于工作
�
除了襁褓中的婴儿之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工作。儿童要尊重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成年人要承担家庭和社会的重担,在工作中获得谋生的手段并得到承认和乐趣。所以,失业给成人的打击不仅是经济上,而且是心理上的,它会使人丧失价值感,带来心理危机。
能够勇敢地承担责任、从工作中得到乐趣的人,才是真正成熟、健康的人。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说:“劳动一日,方得一夜安寝;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而逃避责任、逃避工作只能使人感到烦躁和悔恨。
能适当地表达情绪
情绪在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开朗、自信和满意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反之,经常性的抑郁、愤怒、焦躁、嫉妒等则是心理不健康的标志。
当一个人心理十分健康时,他的情绪表达恰如其份,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 �
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人所有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出健全的人格。�
有一则印度谚语说: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人格,人格决定命运。我们的性格和命运正是由我们自己每时每刻的行动自我雕塑而成。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与性别特征
人的心理行为表现是与人的不同阶段的生理发展相对应的,不同的年龄阶段往往具有不同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和性别特征,这意味着心理发育有问题。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1、要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而且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调查表明,学生不良情绪的80%来自于身边的长者,当然也包括教师。因此,应把师源性的心理行为问题减到更低程度,避免学生受到消极影响,从而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第四,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尤其是课堂教学中,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2、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发展性的,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要放在发展性问题上,以全体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对学生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予以指导,同时还要兼顾极少数有障碍学生心理的治疗与行为的矫正。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模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小学可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初中可以体验和调适兼顾,但要始终贯穿一条活动主线,突出实践性和实效性。同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从生活辅导扩展到学习辅导、职业辅导并重,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还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主体,即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体,家长也是主体,把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丰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 *** 。今后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会采用多种途径和多样化的 *** 。例如提高各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纳入学校正规计划中,保证课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可以有针对性地传授一些心理调节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惑。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组织创造比赛、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亲身体验来提高心理素质。利用班主任工作、班级或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和教育干预,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咨询。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的联系,形成三者结合的教育 *** ,减少学生内心的矛盾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4.要构建完善的指导 *** ,善于发挥多方力量。如学习 *** 、学习能力的指导,就得让班主任、任课老师、教务处去做。一些造成行为失范的心理问题的指导让班主任、年级组长、政教处去解决。从我们的实践来看,最重要的一方力量是班主任,许多指导工作靠他们去做。
5.要善于区分问题学生的类别。有些学生的问题的成因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而有些问题学生是因为他的道德水平低下引起的。对于道德因素引起的问题学生,我们对他进行心理指导往往徒劳无功的。要由政教部门去解决。
6.要积极地为指导对象创设成功的体验。特别是在矫治、预防层面的学生,其心理问题往往是由于反复的失败形成的(如学习困惑),成功的体验不仅可以减弱乃至消除其心理困扰,而且有利于其恢复自信心,形成良好心理品质。同时,许多良好心理素质(除耐挫素质等外)的形成也很需要成功的体验,以此来不断强化,使良好心理品质尽快形成。
7.要遵循心理指导的各项原则,不能随心所欲。特别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更应坚持有关原则,只要坚持“助人自助、助人自主、助人抉择”这一指导思想,才能使咨询工作有效开展。
8.做好心理指导与德育工作的结合、渗透,挖掘切入点、结合点,使两项工作相得益彰,共同提高。
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2010修正)
之一章 总则之一条 为了加强精神卫生工作,保障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市民的心理健康水平,根据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心理健康咨询和精神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等精神卫生服务及其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第三条 市和区(县)人民 *** 应当将精神卫生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供资金等物质保障,建立和完善精神卫生服务 *** ,推进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第四条 市卫生行政部门是本市精神卫生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条例的组织实施。区(县)卫生行政部门是本辖区内精神卫生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
民政、公安、司法、教育、财政、劳动保障、医保、人事等行政部门以及残疾人联合会等群众团体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条例。第五条 精神卫生工作贯彻 *** 领导、社会参与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第六条 精神疾病患者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歧视、侮辱、虐待、遗弃精神疾病患者。
精神疾病患者有获得精神卫生服务的权利。
医疗机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和有关工作人员应当保护精神疾病患者或者心理健康咨询对象的个人隐私。第七条 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病医院、精神病康复院(以下统称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设置,应当符合医疗机构设置的规划和标准。
街道办事处和有条件的镇(乡)人民 *** 应当设立社会福利性质的工疗站、日托康复站(以下统称社区康复机构),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就近康复的场所。第八条 精神科执业医师、精神科注册护士、临床心理学工作者、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以下统称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经考核取得资格证书后,方能从事精神卫生服务。
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第九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对精神卫生事业进行捐赠。
鼓励市民自愿参与社区康复机构的工作,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康复和回归社会给予援助。第二章 心理健康咨询和精神疾病的预防第十条 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精神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提高精神卫生服务水平。第十一条 三级综合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开设精神科门诊或者心理健康咨询门诊,二级综合性医疗机构可以根据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开设精神科门诊或者心理健康咨询门诊。
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为非精神科执业医师接受精神疾病知识教育创造条件,提高其识别精神疾病的能力。第十二条 学校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育工作,配备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第十三条 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创造条件,为服刑人员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第十四条 设立营利性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注册手续,领取营业执照。
设立非营利性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应当向民政部门登记,取得《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
设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应当配备与该机构相适应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人员。第十五条 从事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的人员,应当按照市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执业规范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第十六条 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宣传预防精神疾病的意义,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开展精神卫生的健康教育工作。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应当参与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工作,帮助市民提高预防精神疾病的能力。
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精神卫生的公益性宣传。第三章 医疗看护第十七条 精神疾病患者完全或者部分丧失自知力的,有获得医疗看护的权利;精神科执业医师可以提出对其进行医疗看护的医学建议。第十八条 完全或者部分丧失自知力的精神疾病患者,其监护人应当承担医疗看护职责。监护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的顺序确定。
具备监护资格的人员可以协商产生一名或者数名承担医疗看护职责的监护人,也可以轮流承担医疗看护职责;协商不成的,医疗机构可以建议精神疾病患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按照有利于精神疾病患者治疗、康复的原则及时调解,协商产生监护人;调解不成的,依法指定监护人;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
如何对精神疾病的管理
内容很多只能摘要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2009年5月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
工作规范
目 录
1.机构、职责及保障条件 7
1.1机构与职责 7
1.1.1精神卫生工作领导与协调制度 7
1.1.2卫生行政部门 7
1.1.2.1卫生部 7
1.1.2.2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 8
1.1.2.3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 8
1.1.2.4县级卫生行政部门 9
1.1.3 医疗卫生机构 9
1.1.3.1精神卫生专业机构 9
1.1.3.2精防机构 10
1.1.3.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11
1.1.3.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2
1.2人员及保障条件 12
1.2.1人员 12
1.2.1.1精神卫生专业机构 12
1.2.1.2精防机构 13
1.2.1.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13
1.2.1.4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3
1.2.2保障条件 13
2.患者的发现和诊断 14
2.1工作职责 14
2.1.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14
2.1.2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14
2.1.3精神卫生专业机构 14
2.1.4精防机构 14
2.2 发现疑似患者 15
2.2.1线索调查 15
2.2.2患者调查 15
2.3登记已确诊患者 15
2.4精神专科诊断与诊断复核 15
2.5效果评估 16
3.社区(乡镇)管理 16
3.1管理人员组成 16
3.2个案管理 17
3.2.1制定个案管理计划 17
3.2.2实施个案管理计划 17
3.2.3管理分级 18
3.2.4 随访处理 19
3.2.4.1需要注意的问题 19
3.2.4.2记录和报告 20
3.3社区(乡镇)管理中的药物治疗原则 20
3.3.1安全性 20
3.4.2及时性 21
3.4.3有效性 21
3.4.4经济性 21
3.4.5个体化 21
3.4.6单一性 21
3.4.7系统性 21
3.4.8长期性 21
3.4效果评估 22
3.4.1个体效果评估 22
3.4.2群体效果评估 22
4.应急处置 23
4.1应急处置的原则 23
4.2应急处置的准备 24
4.2.1应急处置医疗组 24
4.2.2其他应急处置参与人员 24
4.2.3应急处置绿色通道 24
4.2.4应急处置设备和设施 24
4.3应急事件的指征 25
4.3.1危害公共安全或者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 25
4.3.2自伤或者自杀行为 25
4.3.3急性的或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 25
4.4应急事件的报告 25
4.5应急处置的方式 26
4.5.1现场临时性应急处置 26
4.5.2精神科门诊留观 26
4.5.3精神科紧急住院治疗 26
4.5.4院外应急处置常用措施 27
4.6危险性评估与管理 27
4.6.1危险性评估 27
4.6.2应急处置后患者管理 28
4.7几种常见危害行为的应急处置原则 28
4.7.1暴力攻击行为 28
4.7.2自伤自杀行为 29
4.7.3与抗精神病药相关的急性毒副作用 29
4.7.3.1锥体外系反应 29
4.7.3.2恶性综合征 30
4.7.3.3 *** 性低血压 30
4.7.3.4药物过量中毒 30
4.8应急处置的纪录与效果评估 31
4.8.1应急处置纪录 31
4.8.2效果评估 31
5.人员培训与健康教育 31
5.1人员培训 31
5.1.1工作起步阶段 31
5.1.2后续阶段 32
5.1.3培训评估 32
5.2健康教育与宣传 32
5.2.1职责和任务 32
5.2.2农村地区健康宣传 33
5.2.3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33
5.2.4学校健康教育与宣传 33
5.2.5健康教育与宣传评估 33
6.资料信息管理与工作总结、进度报表 34
6.1资料信息管理 34
6.1.1资料管理员 34
6.1.2资料分类及管理要求 34
6.1.2.1政策类 34
6.1.2.2技术类 35
6.1.2.3工作和管理类 36
6.2工作总结和进度报表 36
6.2.1工作总结 36
6.2.2进度报表 37
7.督导、绩效考核、评价 37
7.1人员 37
7.2督导 38
7.2.1内容 38
7.2.2要求 38
7.3绩效考核 40
7.3.1内容 40
7.3.2要求 40
7.4评价 40
附件1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用表 41
附件2 个案管理服务记录手册 41
附件3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进度报表 4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