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黑客接单正文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学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委员)

儿科学专业北大核心期刊有哪些

儿科学专业北大核心期刊有以下:

1.中华实用儿科临床

是由新乡医学院主管、主办的儿科学类高级学术期刊,为儿科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河南省一级期刊,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波兰《哥...

主管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新乡医学院

快捷分类:医学儿科学 医药卫生科技

出版发行:河南  半月刊  A4

期刊刊号:2095-428X, 10-1070/R

创刊时间:1986  影响因子 0.716

审稿时间:1-3个月

期刊级别: CSCD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

2.中国实用儿科

北大2008版核心期刊收录,是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儿科学类核心期刊;辽宁省一级期刊、新闻出版总署所评双效期刊、在中宣部、国家科委、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第二届全国优秀期刊评比中获优秀期刊奖。

主管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

快捷分类:医学儿科学 医药卫生科技

出版发行:辽宁  月刊  A4

期刊刊号:1005-2224, 21-1333/R

创刊时间:1986  影响因子 0.617

审稿时间:1-3个月

期刊级别: CSCD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 

3.中国循证儿科

载体现循证医学理念和 *** 进行儿科学研究的成果为主的学术技术类期刊,同时也适当地介绍循证医学 *** 学。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获得2006、2008、2010年上海科技期刊审读、质量优秀奖;2009年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

主管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复旦大学

快捷分类:医学儿科学 医药卫生科技

出版发行:上海  双月刊  A4

期刊刊号:1673-5501, 31-1969/R

创刊时间:2006  影响因子 1.134

审稿时间:1-3个月

期刊级别: CSCD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 

4.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被中国医学文摘(基础医学、外科学、内科学、儿科学、皮肤科学、肿瘤学、放射诊断、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口腔医学、检验与临床、护理学、中医、老年学等)、中国药学文摘(CPA)、中国生物学文摘、中文科技资料...

主管主办:安徽省教育厅  安徽医科大学

快捷分类:医学医药卫生综合 医药卫生科技

出版发行:安徽  月刊  A4

期刊刊号:1000-1492, 34-1065/R

创刊时间:1955  影响因子 0.513

审稿时间:1-3个月

期刊级别: 北大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 

脑磷脂群是什么?这个营养可以帮助宝宝大脑发育?

脑磷脂是脑磷脂群中的一种物质,是人类大脑结构的基石,对于宝宝早期大脑发育起关键作用。1岁宝宝的大脑发育是重要时期,错过后期将无法弥补。除了从母乳中摄入,现在惠氏铂臻新产品中也含有脑磷脂群,与母乳一样五帮助宝宝早期大脑发育,让宝宝赢在起跑线。

脑磷脂群是大脑机构的重要基石,其约占脑组织干重的25%,在母乳中的含量十分丰富。脑磷脂群不是单一物质,它包含PE(脑磷脂)、PI(磷脂酰肌醇)、PS(磷脂酰丝氨酸)、 *** (神经鞘磷脂)、PC(卵磷脂)五大类磷脂成分,能够激活递质,增加脑链接信息传递速度,促进宝宝大脑发育。全智嘉富含大豆磷脂、DHA藻油粉、牛磺酸、维生素E等,促进宝宝大脑发育所需脑磷脂群营养成分,通过摄入脑磷脂群孩子大脑发育快速,宝宝的感知、动作、语言和认知四个方面的学习能力均有提升。由此可见,脑磷脂群能够促进宝宝智力、运动、行为等全面发展。

北京华信医院儿科怎么样?

我是一名来自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妇幼保健院的一名儿科医生,北京华信医院(清华大学之一附属医院)与我的家乡云南大理签订了医疗帮助协议,我很荣幸的被我所在地选送到北京华信医院儿科病房进行为期半年的进修学习。

北京华信医院是一所综合医院,其中儿科作为北京市朝阳区的“高危围产儿救治中心”,负责转运救治朝阳区所属助产机构的高危、重症新生儿。儿科拥有完善的医疗设施和和设备,有着先进的医疗水平及丰富的临床经验,病房中配有高频有创及无创呼吸机、暖箱、中心监护系统、血气分析仪、血糖仪、黄疸监测仪、蓝光箱、床房B超、床旁X光机、振幅整合脑电图、听力筛查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高水平的诊治加上先进的设备,其完美的组合让儿科在北京市救治新生儿方面经验突出,救治能力在全市首屈一指。这里的医务人员医德高尚、知识渊博、平易近人,不仅仅诊疗水平高,都有一颗善良的心。而且重视培养人才,保持着强大的人才队伍,还不断为基层医院培养人才。

儿科虞人杰教授每周定期查房(全国知名专家,国务院 *** 特殊津贴专家),他在新生儿窒息复苏、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临床、CT诊断、治疗和早期干预、新生儿呼吸衰竭等危重病症的人工呼吸器治疗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深入的研究,熟练诊疗儿科及新生儿疾病,并擅长婴幼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腹泻的免疫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这对我们基层医生是十分难得的机会。日常的查房是先由一线或进修医生报告病史,上级医师仔细分析、诊精心策划依据、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方案,这样能系统的有计划的使患儿得到合理治疗,让年轻医生、进修医生了解了很多相关知识。在来院的半年时间里,我参加学习了儿科病房对进修医生的理论讲座共计12次,包括6次科内讲座和院外的学术交流,对儿科疾病的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儿科主任对进修医生还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培训,科室各位老师悉心指导气管插管术,这些对我来说都是新技术、新知识。

在这半年的学习中,北京华信医院不仅在专业技术给予悉心指导,在生活上也得到了医院各级领导及科室各位老师的关心,医院免费提供住宿,免收进修费,还不定期询问工作及生活情况。半年的进修生活对我来说是一种磨炼,更是一种考验,我感谢院领导和所有关心、帮助我的人给我的这次难得的机会,正是这次机会,使我对新生儿常见、多发疾病的诊治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新生儿疾病的治疗 *** 有了新的认识。

我毕业没到两年能考二级建造师吗

毕业没到两年不能考二级建造师。

二级建造师工作年限,必须满2年,即从毕业证颁发时间开始计算,到报考当年的12月31日,满2年的工作年限就可以报考。自考或函授取得的学历证书,期间的工作年限可以累计。

二级建造师的其它主要报考条件: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中专及以上毕业,从事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满2年可报考。

1,首先是学历和专业,必须是工程类或工程经济类的专业毕业,中专及以上的学历才符合报考要求。

2,最后是工作证明,报名表上的工作经历需有2年及以上工程类的工作,然后单位签字盖章,同时取得该单位的盖有公章的营业执照复印件一份。

上海市六一儿童医院简介?

上海六一儿童医院是沪上一所集医疗、保健、康复、科研、健康宣教和管理为一体的特色专科医院,设有“六一健康/线上医院”上海六一分院区、华东地区(儿科)MDT跨院会诊基地、大型儿童健康公益项目“六一健康快车”上海医生工作站,是胡亚美儿童医学研究院临床基地,上海市儿童健康基金会“六**使基金”爱心援助定点医院,中国“儿童抽动多动症多学科临床研究联盟”(国内抽动多动症医疗科研工作者的高水平学术平台-吸纳全国范围内的该领域**人才共同致力于“儿童抽动多动症”的临床治疗和研究工作)成员。

现在中国十大名医的名字有那些

中国现在根本就没有十大名医这个说法!

我倒是勉强整理出古代十大名医,按出生年月为序:

1:扁鹊 (公元前407—前310)

2:华佗 (约145年~208年)

3: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

4:黄甫谧(215年~283年)

5:葛洪 (284年~364年)

6:孙思邈(541或581~682)

7:钱乙 (约1032年~1113年)

8:朱震亨(1231年~1351年)

9:李时珍(1518年-1593年)

10:叶天士(1666年~1745年)

国人缺乏创造能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国人缺乏创造力的根源:没有“精神青春期”

偌大个中国没有一个诺贝尔科技奖获得者,是中国人缺乏现代科技文明创造力的一个证明。这就是说,中国人除了拥有举世无双的人口生育能力之外,在现代科技文明的生产能力即创造力方面简直是个“太监”。这足以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傻眼,或者说是我们“民族的耻辱”。

何以然?很多很多的人把根源指向了教育。原则来说这并不错——确实是教育。换言之,只有彻底改变我们当下的教育,才有望出现科技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然而,这种看法却又是相当笼统和肤浅的,它缺乏基本的理论深度和新意。我认为,中国人难以获得科技领域诺贝尔奖即缺乏现代科技文明创造力的直接根源是个体没有“精神青春期”。

一、“精神青春期”概念

常识告诉我们,进入生理青春期是个体拥有生育或生殖能力即“成人”的一个标志,而没有进入生理青春期的个体则缺乏生育或生殖能力;同理,进入“精神青春期”也理应是个体拥有精神生产、创造能力即创造力——创造理性化的精神文明或文化产品的能力即精神上“成人”的一个标志,而没有达成“精神青春期”的个体,则缺乏创造力。这说明,“精神青春期”是一个标志着人拥有理性精神文明或文化创造能力的概念;人类所有的理性精神文明成果,可以说都是曾经进入过“精神青春期”的个体创造出来的。

之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精神青春期”这个概念并赋予它丰富的哲学内涵的是旨在使人由“石墨”变成“金刚石”的现代人生哲学。?

(一)“精神青春期”概念的来源

现代人生哲学从逻辑上把人的精神发展分为自发性阶段、自觉性阶段和自然性阶段,认为人的精神发展的这三个阶段与个体生理发展依据生理青春期和生理更年期把人从生物性上划分的三个阶段即前青春期阶段、青春期-更年期阶段和后更年期阶段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换言之,理论上说,在自发性阶段与自觉性阶段的转折点上,应该有一个“精神青春期”;在自觉性阶段与自然性阶段的转折点上,应该有一个“精神更年期”。这样,从精神上划分人生阶段,就有了三个类似于人的生物性发展阶段的精神发展阶段:“前精神青春期”阶段的自发性阶段、“精神青春期-精神更年期”阶段的自觉性阶段、“后精神更年期”阶段的自然性阶段。简明如下:

人的生理发展三阶段:

(1)童年——青春期之前

(2)少年、青年、中年——青春期与更年期之间

(3)老年——更年期之后

人的精神发展三阶段:

(1)自发性形态——精神青春期之前

(2)自觉性形态——精神青春期与精神更年期之间

(3)自然性形态——精神更年期之后[1]

——当然,我们对人的精神发展过程的这种划分仅仅是理论上的,理想状态的,它与现实中个体的发展并不完全吻合。

只有生理青春期的人生,充其量是在自然赋予的可能性空间之内完成了人生,这种人生无异于动物的人生;不仅有自然赋予的生理青春期,且有“精神青春期”的人生,才能超越人的生物性层面而进入属人的精神层面。

对于没有进入过“精神青春期”从而没有体验过精神创造的人来说,精神创造力的说法是很抽象的,他们很难理解和领会个体进入“精神青春期”所拥有的精神创造力是怎么回事。这里用得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个经典说法。那么,用什么 *** 才能帮助我们理解和领会个体进入“精神青春期”所拥有的“精神创造力”这一特征呢?

其实很简单——我们可以通过类比的 *** 来理解和领会。

我们知道,个体进入生理青春期的标志是男子的首次 *** 和女子的月经初潮以及与之俱来的性意识的觉醒即生物性意义上的“成人”;与此类似,个体进入“精神青春期”的标志就应该是一次自发的、突如其来的、不期而遇的、神奇的精神创造、精神宣泄经历以及与之相伴而来的精神生命的突然觉醒和豁然洞悟。个体这个精神觉醒的过程标志着,他在非生物性的意义上“成人”了。“精神青春期”在个体精神生命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关节点的意义。从此开始,个体人生的一个新阶段开始了,直到“精神更年期”的到来它才会退出。

理论上说,一旦个体进入了“精神青春期”,则将轻易地同化、吸收并掌握人类已有的理性文明成果,使自己的理性臻于成熟,并在此基础上爆发出不可遏制的理性精神文明创造力,从而保障他在未来有足够的精神能量冲击下一个人生的关节点——“精神更年期”。这是因为,顺利进入“精神青春期”的个体,其精神结构就完全转型为理性的“自觉性形态”。源于结构与功能的同一性关系,这种自觉性的理性结构拥有同化、吸收理性文明成果的功能,一如个体在自发性形态阶段里具有强烈的对感性事物的同化和吸收能力,如儿童对语言和艺术的模仿能力。这是一个人学习理性文明或文化科学知识的更佳阶段。现实中某些大科学家、大思想家等可以说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进入过“精神青春期”的个体,他们在向“精神更年期”迈进的过程中,为社会和人类做出“大贡献”并获得个人的人生幸福是不言而喻的:他们会像春蚕吐丝般持续不断地创造出属于自己普惠于世人的文明成果。这在自然科学领域最明显。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学、牛顿的物理学、爱迪生的系列发明、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等。而那些未能真正进入“精神青春期”的个体,也是根本无缘“精神更年期”的——他们辜负了造物主的良苦用心。在《轴心时代的阐释》一书中,笔者指出,轴心时代的先知圣人们普遍地进入了“精神青春期”和“精神更年期”,光耀人类千古的轴心文明,就是这些进入了“精神青春期”和“精神更年期”后的特殊人类个体创造出来的。[2]

当今社会令人棘手的所谓“青少年问题”,可以说,都与青少年缺失“精神青春期”有关。缺乏“精神青春期”,个体就很难同化、吸收并掌握已有的人类文明成果,理性就不会真正成熟,就难以形成完整健康的人格,这样很容易在人生之路上“走偏”——“固着”于性生理方面,因此而根本谈不上创造精神文明成果了。从人类文明的角度来说,缺乏“精神青春期”的成年人是些“多余的人”,是“精神太监”。

(二)规律:个体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成“负相关”关系

人们通常认为,个体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同步的、同一的、相辅相成的,因此,个体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成类似于数学意义上的“正相关”关系。然而深入的研究却表明,个体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这种“正相关关系”仅仅是一个暂时的片断性的现象或表象,而并非本质。如果我们抹去这层笼罩在个体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成“正相关”关系的表象实即假象,从完整人生本质性的角度来看,那么,个体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实际上是成类似于数学意义上的“负相关”关系的。——如果这一结论是科学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把个体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这种数学意义上的“负相关”关系称之为“规律”。我们发现了一个规律!

如果这一规律被确认,那么无疑,它是对我们普遍常识的一个挑战和颠覆。

挑战常识,就是与天下人过不去,也是最容易为世人所鄙夷所不屑的。而任何挑战和颠覆常识的理论,如果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那么,它们都具有哥白尼式革命的意义。以往的历史事实都是这样。

笔者所揭示的个体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具有“负相关”关系这一规律,无疑是一个挑战和颠覆人们根深蒂固的常识的伟大发现,其命运也可想而知,——即便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但是,就像地球绕着太阳转是真理一样,个体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成“负相关”关系也是真理。真理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其实,个体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成“负相关”关系这一规律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它就如一张一戳就透的窗户纸。可是,经验告诉我们,越是简单的现象和事物,有时候越容易为人们所忽视即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对于普通人来说,一个简单的现象和事物的本质只有待到被某个人轻易地揭示出来的时候,他们才会恍然大悟、如梦初醒: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么重大的规律,我怎么就事先想不到呢?!

下面我们就简单表述一下这一规律:

经验告诉我们,进入生理青春期后,个体的生物性生产能力即生育能力到来了,这种能力会一直持续到个体“更年期”的到来而终止。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生育能力是呈由大至小逐渐衰退以至于彻底退出的趋势即规律性的。

与之相反,现代人生哲学和经验告诉我们,个体在从“精神青春期”向“精神更年期”发展的过程中,其精神生产能力即创造理性科技文明或文化成果的能力是呈由小至大逐渐增强之趋势即规律性的。当然,人的既有的理性精神生产能力在“精神更年期”到来之后也是要“退出”的,但这种退出却与生理更年期到来之后生育能力的彻底退出、丧失有着根本的不同——它是以自己发生质的转化或飞跃表现出来的:一旦个体跨过了“精神更年期”这道门槛,则其理性的精神文明生产力将为另一种全新的生产能力即一种更高级的精神生产能力——创造超越有限理性的直觉性的或“非理性”的精神文明成果——艺术——的能力所取代。这时候,一种庄子意义上的超越有限理性的“大智慧”、“大智”将诞生。也就是说,“精神更年期”到来之后,虽然人的“理性文明”的创造能力退出了,但另一种更高级的精神创造能力诞生了。

因此,在那些进入“精神青春期”的个体身上,其生物性生理发展趋势即规律性与精神心理发展趋势即规律性表现出一种类似于数学意义上的“负相关”关系的规律:生育能力由强到弱以至于无,文化知识等精神文明成果创造能力由小至大以至于发生质的飞跃。很明显,二者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不过,这种规律性在那些不能进入“精神青春期”的个体身上却是失效的:现实中,芸芸众生一般来说身与心是同步退化的。

个体生物性生理发展规律与精神心理发展规律成“负相关”关系这一规律的被发现和揭示,把人类迄今对于人自己的认识推向了一个科学的高度,其意义不可估量。可以想见,如果把这种规律性具体应用到基础性的幼儿和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甚至中老年教育上,必将使个体人生由于自我精神创造力的被发现或失而复得而发生空前的革命性的变化。正常人即身心和谐而全面发展的拥有无穷精神创造力的个体,必将在我们的社会中大量涌现。到那时,所谓的“诺贝尔科技奖”根本不稀罕。

此外,我们应该知道,因为与生理青春期到来相伴的,是个体对性 *** 的深刻体验——这种体验是无比快乐和幸福的,同样,“精神青春期”的到来,个体也将深刻地体验到一种超越肉体 *** 的 *** ——一种由精神文明创造力所带来的神奇感、成就感、幸福感。而且,能够进入“精神青春期”的个体,如无特殊原因,一般来说也将自然地进入“精神更年期”,从而拥有创造非理性的艺术性精神文明成果的能力。而与这种崭新的伟大创造力相伴的,当是个体对生命的最美好体验——马斯洛意义上的超越性的“高峰体验”或审美体验。这种类似于甚至高于吸毒成瘾和性 *** 的极度幸福快乐的“高峰体验”或审美体验,一般人是很难体验到的,而在大艺术家和宗教家那儿却是很普遍的。这就与生理更年期到来后人的性 *** 彻底退出大大不同了。对于这样的人来说,诚如是:上帝在为他关闭了一扇门的同时,又为他打开了一扇窗。只有在这样的人嘴里,才能发出人生是无限美好的感慨和感恩。

二、“精神青春期”概念是一个教育哲学范畴

经验告诉我们,几乎所有的人都能进入生理青春期从而拥有自然赋予人的大同小异的生育、生殖能力,但除极个别的天才人物之外,却很少有人拥有创造理性化的精神文明成果的能力。——现实中大众普遍缺乏精神文明创造力即为证明。这充分证明,历史上很少有人能够进入“精神青春期”。这其中必有原因。?而这个原因就在教育。因此人们把国人缺乏创造力的根源归咎于教育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精神青春期”是后天的

众所周知,生理青春期是先天的、不受人控制的,随着个体的身体成长和发育它是会自发地、自然地到来的;而“精神青春期”却不然,它是后天的、受环境条件制约的,它不可能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自发地、自然地到来。

以往,由于我们缺乏关于“精神青春期”概念的意识,故在现实中,我们根本意识不到人应该拥有一个类似于生理青春期的“精神青春期”,从而也不可能自觉地、有目的地为“精神青春期”的到来提供必要的条件。正因此,“精神青春期”在人类个体身上是普遍匮乏的。这就告诉我们,探讨个体进入“精神青春期”的必要条件是多么必要。

那么,个体进入“精神青春期”的必要条件又是什么呢?

(二)“精神青春期”与教育

个体进入“精神青春期”的必要条件?一言以蔽之,教育——主要指狭义的学校教育,特别是早期的幼儿和中小学教育。现实中,正是教育的匮乏和不足甚至荒谬,才导致了个体普遍地难以进入“精神青春期”,从而普遍缺乏精神文明的创造力。

无论是从理论上说还是从经验上说,人的精神的觉醒是晚于肉体的生理的觉醒的,真正意义上的性意识的觉醒不可能在个体未进入生理青春期之前达到:人得先品尝性意义上的“禁果”的滋味后才懂得文明意义上的“智慧果”的味道。现代社会,由于人类整体上迷失了本性,个体不仅没有“精神青春期”,就连自然赋予的生理青春期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变异。如,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人就已知道的个体进入生理青春期的大致时间点女子是7的倍数14岁,男子是8的倍数16岁,甚至比较精确地知道生理更年期的大致时间。?而今,却早已面目全非了:每每见诸媒体的10多岁怀孕堕胎少女的报道就是证明。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各国地区人种差异确认的个体进入生理青春期的年龄大致在10-20岁之间;2010年,中华儿科学会发布最新中国儿童成长发育专项调查结果:中国女孩的青春期发育开始年龄平均为9.2岁,比30年前提前了3.3岁。中国医学科学院博导、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丁宗一称,这个研究结论在1985年就报告过,只不过当时没有引起太多人关注。这就是说,30多年来,我国青少年的生理青春期普遍提前了3岁,也就是普遍在11-13岁左右进入生理青春期。?一个众所周知的常识是,一种生物的寿命是与其生理青春期之前的时间长度成正比即正相关的。因此可以说,生理青春期的大大提前,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违反,更是我们人类个体的一个灾难。这种违反自然的现象从整体上颠覆了保持了几千年的中国人的素朴的身体生理发展规律。这就是发展、进步、现代化的“代价”。现代社会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对个体的自然生理规律发动攻击:物质层面的激素的滥用,精神层面的色情泛滥。

生理青春期的提早到来,会促使个体性意识的提前觉醒,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体的“精神青春期”也会同时到来。

就像生理青春期的到来需要有一个性荷尔蒙激素的增长积累过程一样,如果缺少了一个“精神激素”的增长积累过程,“精神青春期”也是不可能到来的。由于“精神青春期”一般不可能早于生理青春期到来,而今,个体的生理青春期又大大地提前了,这种突如其来的对个体来说惊心动魄、翻天覆地的生理变化,会让小小年纪的少年人猝不及防,惊慌失措,疲于应付;特别是,生理青春期的到来所带来的生理上妙不可言的极大 *** ,往往容易把青少年引向道德意义上“堕落”的深渊——如“早恋”和追求感官 *** 的淫欲。如此一来,青少年的精神注意力、精力就会大大分散和消耗,“精神激素”的增长和积累就难免泡汤了。可以说,生理青春期的过早到来,挤占、延迟、转移、耗费了“精神青春期”的发展空间;反过来说,如果青少年有一个正常的“精神青春期”,则会把他们从耽于感官的欲望如 *** 、早恋等不良嗜好中解放、升华出来,并可大大地减轻和缓解个体在生理青春期到来之后的精神焦虑和压抑。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为何会有“万恶淫为首”的说法了:《论语·季氏》里有孔子“少戒色”的说法:“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也可理解西方基督教文化中为什么会把亚当夏娃“偷吃”“智慧果”称之为“原罪”了:《圣经》之一章《创世记》中把亚当夏娃偷吃“智慧果”称之为“原罪”。由此,人们往往误以为基督教是在心理精神的意义上反对人吃“智慧果”。这是非常荒唐的望文生义。其实,《圣经》的本意是指未成年人不应该过早地尝试“偷吃”性经验意义上的“禁果”。[3]

当下,由于教育,特别是幼儿和中小学教育内容和 *** 的不科学,难以让个体增长和积累起足够导致“精神青春期”突破的“精神激素”,从而使得现实中的青少年不可能达到“精神青春期”的临界点,而出现普遍的温吞水状态的“精神阳痿”现象。当然,当下的中小学和幼儿教育内容和 *** 的不科学,又是由我们当下以升学和就业为目的的急功近利的高等教育目标决定的。——这里必须指出,那些考上大学甚至重点大学的个体,并不意味着他们都普遍地进入过“精神青春期”,事实上,他们与没有考上大学的个体之间的差别是“量”上的,而非“质”上的。

须知道,幼儿和中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融“冰”——融解先天的自发性精神之“冰”,否则,就难以收获后天理性的自觉性精神之“水”。在现代人生哲学中,笔者把自发性比喻为“冰”,自觉性比喻为“水”,自然性比喻为“汽”。而这个融“冰”的过程,除了 *** 上要有循序渐进、“日凿一窍”的耐心之外,最最要紧的是在内容上要给予青少年充分的系统性的“母乳”喂养,即“传统文化”教育,而不能一味地喂给青少年“洋奶粉”,特别是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要讲究“均衡营养”。只有如此,才能把祖先遗传给每个个体的自发性精神能量充分地表达、实现出来,同时转化为自觉性的理性能量。这一步,是个体顺利地进入“精神青春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这种以达成“精神青春期”为目标的幼儿和中小学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类似于古代传统教育中启蒙性的所谓“蒙学”教育,但又是添加了“洋奶粉”即西方文化的综合性教育。这种教育,理应贯穿于个体“精神青春期”之前的整个生活学习过程之中,它完全不同于单纯应试性的知识性、技巧性教育。

当下,人们对我们的早期教育内容上过分重视“洋奶粉”即西方文化的现象已有所警惕,同时,对缺乏“母乳”即传统文化的现象已有所意识并力图改变之,但在另一个方面即教育 *** 上却往往背道而驰。我们很多家长在教育商人和不懂教育的教育者的鼓动诱惑下,唯恐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按照少年儿童的天性因材施教,恨不能“日凿七窍”,“一口吃成个胖子”,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导致望子成龙的悖谬。个体大量的自发性精神之“冰”不能有效地融化,从而缺乏自觉性精神之“水”,这就从根本上阻碍,至少是延缓了青少年进入“精神青春期”的时间。正因此,很多本应在中学阶段对理性文化知识的学习“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少年人,却往往表现出厌学情绪,相反,他们却会对 *** 游戏成瘾,对性成瘾,等等。

可见,“精神青春期”概念与教育直接相关,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哲学概念。

三、作为教育哲学范畴的“精神青春期”概念的意义

“精神青春期”之于个体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一点也不逊于甚至更重于生理青春期对于个体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前者保证了人类种族的生产繁衍和兴盛,后者则保证了人类文明的创造继承和繁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精神青春期”概念的创造,对于人类及其个体来说,具有开天辟地的价值和意义。不过,这种无与伦比的价值和意义,只有通过教育方能真正实现出来。换言之,对于现代人来说,个体的“精神青春期”是“精神青春期”教育的结果。?——“精神青春期”概念作为一个教育哲学范畴的意义就表现在它对具体教育目标的指导作用。

众所周知,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因此,理想的教育目的或目标无疑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点,世界各国都大同小异。

当下,我国宪法和教育法中对教育目的的规定一般来说是明确的、正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4]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5]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6]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7]

但不容否认的是,我们宪法和教育法中所规定的这种教育目的又是笼统的、一般性的,而教育——狭义的学校教育,都是具体的,即分为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很遗憾,我们国家并没有规定具体教育的目标。正因此,这种笼统的、一般性的教育目的就很容易为现实中的具体教育实践所架空——事实上它已经被现实中以“升学”、“就业”为目的的功利性的“应试教育”所架空。这说明,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教育目的,只能保证其大方向是正确的,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是难以具体操作的。除了社会其他原因之外,由于具体教育目标的不明确,因而常常使得我们的具体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无的放矢、无所适从,只能无奈地、被动地以“应试教育”来跟随、适应社会潮流。而这一缺陷和不足,却可以由“精神青春期”概念给予弥补。

“精神青春期”概念直接为具体教育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明确的、具体的目标即方向性指引:

(1)幼儿和中小学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引领个体达成“精神青春期”。具体内容和 *** 我们在前面已有所论述,就是要以循序渐进、“日凿一窍”的耐心,给予青少年以“母乳”即传统文化为主,“洋奶粉”即西方文化为辅的“营养均衡”的全面教育。这个过程,就是学习、继承、吸收前人创造的知识即整个人类文明成果的过程。严格来说,学生没有完成这个过程,是不能“毕业”的。

(2)高等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指导学生找到一种可行的使“精神青春期”的创造性能量充分地释放和实现出来的具体途径或 *** 。这期间必须注意的是,要教育学生决不能急于求成,从而造成“伤仲永”即“透支”的悲剧性后果。这就是说,知识性教育应该在高等教育之前就基本完成,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 *** ”。这个过程,就是学习、继承、发展前人创造知识即整个人类文明成果的 *** 的过程。不难看出,至于创造,那几乎完全是在高等教育之后的事情了。严格说来,这个过程没有完成,是不允许“大学毕业”的。不过,鉴于我们现实高等教育中的个体多数并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精神青春期”,故,当务之急并不是指导学生去探讨释放和实现“精神青春期”的能量的途径或 *** ,而是“补课”——补“精神青春期”之课。因为没有能量谈何释放?在此基础上,才能进入 *** 的学习,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这也可以解释当下为什么我国高等教育仍不得不普遍延续中学式的知识灌输教育的原因了。

——当然,我们以上的探讨是理论上的,理想性的。但正是理论的理想性为我们的实际操作提供了方向性指引。

针对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普遍缺乏创造力这一可悲现实,或许,“亡羊补牢,犹未为晚”,而这,就要求我们把“精神青春期”概念视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哲学范畴来研究。除此之外,可能很难找到其他更有效的 *** 了。因为,只有把“精神青春期”概念提升到教育哲学范畴的高度,才会引起人们普遍的重视并彰显其无与伦比的价值和意义。而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则一场空前绝后的教育革命就是不可避免的。

最后,我模仿一种说法:中国人,你忏悔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